APM,全称应用性能管理,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监控并管理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用性,监测并诊断程序性能问题和问题所在服务层级的服务。随着海外明星 New Relic 兴起,APM以舶来品的姿态杀入中国市场,并受到越来越多的IT企业的重视与欢迎。
如今在国内APM领域,国外知名厂商与国内新兴的专业APM企业攻城略地,抢夺APM市场的第一阵营,听云就是国内APM生力军的代表之一。
听云在APM领域耕耘多年,从5、6个的技术创业团队到近300人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从“简单想卖几套系统”的创业念头,到拥有听云App、听云Network、听云Server、听云Browser、听云Sys五条成熟产品线;从做医药垂直领域的传统企业服务,到涵盖BAT、京东、平安、微软、谷歌等各界巨头在内,跨越12行业、超过30,000家用户……
一路发展至今,听云的技术创业之路有哪些故事?有什么经验可供后来人学习借鉴?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的是听云的联合创始人、CTO陈靖华先生分享他技术创业路上的二三事。
以下是OSC对陈靖华的采访实录:
一、关于创业:创业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很多时候都在“等风来”
A:您是毕业后开始从事互联网这一行业?
B:是的,9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专业是精密仪器,毕业后到厦门信达工作;接触互联网算比较早的,95年时校园网刚起步的时候就在学校开始接触了。在厦门信达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网站,96年第一次接触开源软件,例如Linux,perl语言,Apache httpd,Sendmail等等。
A: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创业经历呢?
B:98年开始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做的项目是基于Linux开源软件的一些企业应用,例如企业邮箱、虚拟主机系统等,为企业提供企业邮箱服务,当时几个域名注册商和电信运营商的邮箱系统都是我们搭建的。创业期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全凭着兴趣做软件,然后想着能多卖几套系统。
2000年,我们这个团队被海虹控股收购,所以自己到了北京,成立一家新公司北京朗川软件,新公司主要服务海虹体系,当时体系在做全国药品招投标,垂直分类是医药、器械、医院招投标、以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电子政务系统。
由于当时这个行业的软件基本都是使用商业软件,对软件本身有限制,例如数据库要选Oracle ,基本就是在做项目,所以对内个时期的自己并不满意,不能做自己喜欢的方向,再加上股份等问题,自己和5、6个人一起出来创业,2006年底开始做基调网络。几位开发的主力人员都是来自朗川软件,3位现在公司的创始人是在厦门开始共事的,建立了很好的信任,一直将公司做到现在
A:能否介绍一下行业的发展的情况?
B:应用性能管理(APM)行业有两个阶段,主要以2011年为分界点。第一个阶段,2011年前,APM的厂商基本上都是像是IBM、惠普、Oracle这种老牌的IT公司,提供的形式基本都是私有化软件,卖软件给那些大企业,帮你去实施使用,每个项目基本在上千万,后期服务成本非常高。随着移动互联网、开源软件的发展,对于应用性能管理的需求也慢慢的产生了变化,2011年后形成了第二代APM,其特点是更快速部署、更易用、适用更多开源架构平台。
随着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第二代APM的显著特点是以最终的用户体验来评估应用性能的优劣,不像以前仅仅从后端服务上进行关注,另外一个特点是非常容易部署且价格低,原来几千万元的软件需要几个月的部署时间,现在只需要几千到几万元就能在几分钟内完成部署。2013年左右APM掀起了一阵新的热潮,客户有巨大的需求,资本市场反响也不错,公司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个时段开始发力,将全部产品线以“听云”命名,并在后面的几年踩到风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二、关于团队和管理:开放的心态管理团队,希望研发人员可以走出自己的领域
A:那么您公司技术人员的占比大概是?
B:公司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的产品、系统都是自主研发,所以技术人员占比大约70%。这些人员中一类是后端的技术人员,例如产品、研发、运维和测试人员,大概在90多人,还有一类是技术支持人员,公司多数服务于企业IT、互联网公司,我们向其提供产品支持、实施等服务。
A:关于团队管理和人才择优的标准上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
B:公司目前大部分骨干都是通过培养组建的,我认为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员工是否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如此瞬息万变,在出现问题时,原有的经验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更多的是需要面对很多的未知,依靠更多的是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所以是否有经验不会很重要。
A:您会招聘应届生吗?
B:会的,很多骨干入司时都是应届生。我们会招聘一些偏才,对计算机方面会有很强的求知欲,不会很关注成绩,会关注学生在校时参加什么活动内容等。
A:目前公司对于团队的培养模式?
B:因地制宜开展定制培养,拥有学习能力的人自己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面试时我们比较看重主动性,原来模式是明确需求、做好计划、迭代开发;现在模式是自主方式,整个小团队做快速迭代,要求研发人员有很强的自主性,这样的人在公司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领导来源,公司目前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公司委派任命的,另外是可以从团队脱颖而出的员工,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会影响更多的员工,自己是比较认同后者的。
我们会鼓励重要岗位的员工进行转岗,转团队管理都是可以的,例如从研发转产品、从技术转产品、从测试转研发甚至转销售。
A:转岗也会产生员工成本,您支持员工转岗的原因是
B:首先公司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体制,我们很透明,每个员工都可以了解到公司所有的岗位,只有小部分人会知道自己长久的目标,更多的人还是在实践中知道哪方面更适合自己, 会产生转变,这适应了互联网的变化思想,所以我们鼓励变化。其次对于转岗的员工,他本身扮演了多个角色,转到新的岗位员工也会有爆发点。
当员工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时会选择离职或者转岗,对于公司来讲转岗的人力成本会相对小。
A:人才培养到一定阶段时,您更看重他的业务理解能力还是技术开发能力?
B:业务理解能力一直是第一位,在面试毕业生时我们也会详细了解你对自己做的软件是怎理解的,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而不仅仅是代码如何编写。
希望研发人员更多站在产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只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思考,因为公司目前服务的对象有不少就是研发人员,所以研发和产品的员工经常通过和一线的客户沟通打交道来理解业务,在不充分理解客户痛点的情况下,写出的代码还是不能帮助到客户。
原来谷歌公司有相关的试验,让从未接触过客户的技术人员到一线接触完客户后,提高了整个工作效率。
三、对于后来人的建议
A:您98年开始创业,应该算是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的人,对于当下互联网+的创业热潮您怎么看?
B:我认为这种热潮的到来有些晚。虽然它对于整个软件行业而言,这股热潮的作用不一定是正向的,但一定是需要经历这个阶段,最后会沉淀出很好的精华,就像地球上的生物大爆发,物种的进化。我个人还是比较鼓励创业的。
A: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您对创业者有技术层面的建议吗?比如如何寻找技术合伙人?
B:技术合伙人一般是已经和自己共事一段时间或长时间的相处更有保障。
好的初创公司的技术合伙人最好是全栈工程师,需要从前端到后端都有接触过,并且要有很好的产品思维,同时需要有团队管理以及组建团队的能力;如果员工有这样的特质,综合能力比较强、也愿意换位思考的,我认为还是可以培养的。
A:您对技术众包的看法?可以分别从需求方和发货方的角度出发
B:从需求方角度看,希望平台能更好提供项目控制与管理的能力,这也是自己对外包或众包平台比较担心的,比如产品设计、沟通机制、沟通过程是否流畅、对自己的甲方可以有可量化的评估体系,验收时可能会发现隐形的问题,如何能够处理好这样的需求。
以接包方的角度,我虽然现在比较少时间写代码,但是其实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对于这种程序员“接私活”的事情,我们是不反对的,甚至可以说是支持的。我们公司现在就允许员工在内部创业,公司给予这个项目一定的支持,员工可以自己成立团队做这个项目。公司本身的文化就会支持这种多样性、创新和突破固有模式的行为。
感谢陈靖华的精彩分享。听云现正在OSC招聘平台火热招聘中,包括:
Java开发工程师、Java Agent开发工程师 、Java web 高级研发工程师、
数据工程师、web测试工程师、web前端开发、WPF工程师(.Net语言/C#语言)
http://www.oschina.net/question/2652078_216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