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回想起大学学过一门课程《设计模式》,里面描述了很多包含前人思想精华的设计模式,用于构建代码。工作久了,虽然在写嵌入式C,但也经常能发现设计模式的精妙之处。而这些构建软件的思想,正是做底层软件的人经常所缺乏的思想,或者说,很少有软件复用、设计复用的意识。
比如,现在要设计一个定时器,用于计时,当计时时间满足条件时执行某项任务。假设硬件定时器中断1ms,任务定时1s,可以用uint32_t taskTimer(初值0) 来作软件定时器。
常规做法:
定义硬件定时器中断处理
// eTimer.c extern uint32_t taskTimer; // 硬件定时中断处理函数,1ms一次 interrupt void eTimerInterrupt() { taskTimer ++; // 清除中断... }
查询软件定时器并执行任务
// main.c或者任务模块 #define TASK_TIME 1000 uint32_t taskTimer = 0; //任务定时器 int main() { while(1){ if(taskTimer > TASK_TIME ) { taskTimer = 0; // 清楚定时器 //执行任务... } } return 0; }
功能上,这个做法没有问题。但是,一旦项目的复杂度高,或者参与的人数多了,会让别人、甚至自己都看不懂,造成很大的困扰;如果应用层代码一旦有修改,比如换个变量名字,添加一个定时器,都需要修改底层。显然,这是不合理的。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底层应该是调用硬件驱动,给上层以接口形式提供服务,而不是强迫底层必须了解上层的细节,修改上层时也必须修改底层。
试想,如果操作系统不得不关注应用程序具体是如何使用某项功能的,而且应用的功能修改,操作系统底层必须修改,这种设计后果有多可怕。而处理这个问题有一个很不错的思路:就是将应用的定时器功能委托给底层硬件定时器模块,而底层只提供接口,不关注应用的使用细节。
没有经过封装的用法:
经过委托模式思想封装的用法:
参考
2.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
设计模式
总原则: 低耦合,高内聚;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六大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
应该有且只有一个原因引起类的变化。简单来说,一个类负责一项职责,功能要单一。
场景:比如一个程序员既要负责编码,又要负责测试,那么编码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影响到测试;测试出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影响到编码。如果程序员只负责一项工作,那么就会,
优点:提高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降低类的复杂度。
2. 里氏替换原则
只要父类出现的地方,一定可以使用子类,而且不会出现任何异常。这样,使用者不需要知道是父类还是子类。
场景:商场为客户(人)提高购物场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购物。如果非要针对每个人的职业、年龄、身体状况进行区分判断、对待,那么这个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安全的,因为商场不得不针对实际情况修改验证规则。
优点:程序健壮性增强;即使增加不同子类,不影响原类运行。
3. 依赖倒置原则
高层模块不依赖底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简而言之,对接口编程,而不是对实现编程。
场景:笔记本电脑虽然每个型号的充电插座端接口不一定相同,有TYPE-C的,有圆孔的,还有方口的,不过都会根据220V电源提供充电插头(接口),否则设计比较的时候按每个笔记本不同细节来决定电源电压,就会导致笔记本不通用,甚至难以充电。
优点:实现模块松耦合;在大的项目效果明显,并行开发更友好。
4.接口隔离原则
类之间的依赖关系应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简而言之,接口方法尽量少而小,只留需要的,去掉不需要的。只暴露给调用他的类所需要的方法。
场景:客户购车,只关心价格、外观、驾驶性能等特性,如果非让客户去了解每个零部件供应商、工作原理,甚至制造过程,势必会导致客户所识车臃肿、复杂,而且对客户的要求也更高。
优点:提高内聚,减少对外交互;
5. 迪米特法则
类间解耦。
通俗地,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
场景:公立银行或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不用关心银行/医院的架构是怎样的,财务报表是怎么表现的,有国家信用支撑,会相信存在银行的钱不会轻易坑自己,去医院看病不会坑害自己。
优点:低耦合,易扩展。
6. 开放封闭原则
通过扩展来解决需求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代码。
场景:比如设计了一本书,已经通过出版社出版,后来发现书中内容有误,如果要修改原书内容,就要召回所有书籍,重新印刷,但是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成本非常高。一种更好的方式是,在官网再扩展出一本勘误,这样有疑问的人可以去官网查询。
优点:降低修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