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音箱摆放

    本文系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事宜请联系作者

      多媒体音箱的素质一直是个争执颇多的话题,除了绝对素质与HIFI设备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以外,由于多媒体音箱与传统音箱的工作环境有质的区别,用家没能伺候好多媒体音箱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业内人士深知这点的不少,然而似乎并没有谁去做引导用户的工作,本文希望能抛砖引玉,开个好头。

    【序言】

      结婚之前,你得伺候女友,而且要伺候得很好,然后才能结婚,才能得到老婆温柔细心的伺候(不排除个别情况结婚后仍然要伺候老婆)。而音响设备也是这样,拥有之后,你得先伺候好它,而后它才能好好地伺候你的耳朵。

      对传统音响而言,伺候它的项目大致有这些:

    • 为书架箱配备安装脚架脚钉,为落地箱安装脚钉。
    • 为功放碟机配备音响架,对碟机使用一些稳固措施。
    • 调整音箱摆位。
    • 布置房间环境。
    • 挑选线材以及改善电源质量等等

      而对于多媒体音箱来说,需要伺候的主要是调整摆位、配备脚架、整理环境等措施,伺候传统音响的相关要点几乎是玩音响的人人皆知了,网上能轻易搜索出一大把相关文章。然而,多媒体音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态是和传统音响设备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很大一部分适用用于传统音响的措施和方法在多媒体音箱上面都不能照搬。
      玩音响的大侠一般都有专门的听音间,并且按照一定方法去打理房间,器材摆放井然有序,这样下来,其音响系统虽然可能未达到最佳水准,但是基本上都能具备比较高的素质。
      转而看看多媒体音箱的遭遇,多媒体音箱买回家后,将它当HIFI音箱一样供起来的用户是非常少的,至少笔者没有见过。讲究的,会为其配备一对脚架,并且适当进行摆位调整,而不讲究的,随便往书桌上一放,显示器两侧一边一个,然后接上声卡-接上电源-开声-上网-骂音箱太烂或者吹音箱贼好,这样的朋友其实不少。
      多媒体音箱在厂家一般是大致按照传统音响的套路去研发生产的,当然,也有个别不负责的多媒体音箱厂家用一个随身听和杂乱的小房间作参考去设计多媒体音箱(出来的东西如果表现很好则基本属于瞎猫踩到死耗子)。然而,厂家研发完毕后在试听间的效果达到设计师的要求之后,用户购买回家让音箱发挥出几成水准则是厂家所控制不了的,关于多媒体音箱的众说纷纭的争执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有的音箱在主人那里发挥了8成,有的则在主人那里只发挥了3成,两个主人的不同反响自然让人感觉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产品,然后就有人开始怀疑厂商的品管,甚至演变成但有赞赏者就被认为是枪手,要有贬低大骂者就被认为是竞争对手的枪手。。。。。。于是,本来在厂方听音室表现很让人满意、和同级音箱比起来似乎超值很多的产品在用户嘴里变成了两个简单的大小写不区分的英文字母-“LJ”,可以说,多媒体音箱厂家对此也是很郁闷的,然而,郁闷归郁闷,似乎仍然没有一个多媒体音箱厂家拿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或者指导手册来让用户更好地得到聆听享受,也为自己的产品多添几分光泽。或许,大家都把精力花在和竞争对手名争暗斗上去了吧,比如,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某款中档多媒体音箱的设计师居然在某著名论坛上为自己设计的产品摇旗呐喊,如征战沙场一般,仔细一看,晕死,似乎这位战士整天都在该论坛上血战,很让人不解,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对于一个年轻研发工程师来说,花在学习和研发上该多好?
      笔者认为,多媒体音箱厂家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做一些引导用户的工作(比如随箱送一本小册子),以拓展整个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前途。本文便充当抛砖引玉的那块黑土砖,希望能引出更多的针对多媒体音箱的应用方案。

    【房间因素】

      当您购买了多媒体音箱,就要开始伺候它了,首先,我们来说说房间。多媒体音箱和耳机不一样,耳机不需要环境,戴上就能欣赏,而音箱是要放到房间里面的,而房间也就是一个大箱子,音箱的具体表现与这个大箱子内的环境关系非常大。
      房间本身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很遗憾的是,以这些年笔者在北京接触过的各种房子来说,普遍来说越古老的房子质量是越好的,比如80年代之前的房子楼层最高,墙壁最厚最结实,房型鲜有稀奇古怪的造型,其中,苏联建筑风格的房子犹为突出,这样的房间隔音很好,由于楼层高,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混音效果,基础不错,好好打理的话很适合用于聆听音乐,但是这类房子似乎已经消失了不少,剩下的很多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有少部分是居住楼,另外,有些筒子楼也属于这类,比如部分市区的学生宿舍。八十年代的房间在建筑用材上基本保留了以往的风格,但是房间一般都比较小,相当一部分的楼层高度也降低了,而九十年代的房间开始多元化,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房型,建筑质量还算过得去,不过明显墙壁厚度不如以往了,承重墙和隔离墙的区别开始明显起来,楼层高度基本都降低到一个固定的水准,而2000年之后的很多房子建筑质量很不乐观,记得去年有次在车站报栏上看到一条新闻:“天津某房地产老板在北京房产市场转悠了一圈,回去之后坦言北京根本没有好房子”,不清楚这条报道有多少价值,但是实际上最近几年购房的朋友们的房子确实差强人意,经济适用房犹为突出,但愿这只是北京的情况。
      对聆听音乐来说,最近几年的部分新房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隔离墙太不结实(用手敲“咚咚”直响),容易造成声音软而空洞,嗡嗡地声底发虚,而很多房间都有2~3面墙是隔离墙;部分单独供暖的房子为了提高保暖性能,墙壁内有低密度材料填充的饱暖层,如果房间有两面墙壁以上属于这种构造,就基本没有出好声的可能,除非花大功夫装修;超大面积的玻璃窗户对声音造成的破坏也比较大,侧面的影响稍小,正面的影响颇大。笔者感觉八、九十年代的房间是比较适合多媒体音箱发挥的,房间比较小,一般只有12~18平米,这样的面积适用于大部分多媒体音箱,墙壁质量一般没有达到明显影响听感的地步。
      房间的高度是无法选择的,下面谈谈大小和长宽比例。现在的新房普遍面积较大,这是好事,一般较大的客厅为30~40平米左右,而功率较大的多媒体音箱基本能满足输出功率需求,卧室一般在15~30平米左右,比较适合功率中等以上的多媒体音箱,书房一般在10平米左右,适合中小功率的多媒体音箱。当然,上述为普通音量聆听音乐时的结论,如果要播放DVD或者劲爆舞曲的话,适合的房间面积要相应减小不少。
      长宽比例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适合摆放音箱的房间为长宽比例大致范围为1.25:1~1.75:1的长方形,针对这样的房型的摆位方法比较多,也比较容易获得不错的实际效果,如果房型为正方形或是接近于正方形,虽然也有一些音箱摆位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况,但是相对来说调整起来难一些,对于过于狭长或者“L”型的房间来说,恐怕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空间了。

    【多媒体音箱的摆位】

      而最为关键的、与传统音箱最大的区别是:多媒体音箱如果不是买去接驳dvd机、随身听等等家用电器设备,那么就要接驳电脑上的声卡,而电脑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电脑的位置问题。17寸的显示器个头不小,坐在电脑前,显示器能挡住前方45度左右甚至更大的角度,而这个角度则直接造成很多传统摆位不适用于多媒体音箱,如果是15寸的液晶显示器或者笔记本电脑,这个问题则不那么明显,因为液晶显示器可以使劲往后仰,减少对声波的阻挡。笔者曾经试过在传统听音位前面放置电脑并聆听音乐,发现17寸CRT显示器挡住的不止是角度,还挡住了声音的明亮度、平衡度和结像力,只因高频的指向性很强。
      限于房间条件,有的朋友如下图所示进行摆位(以下图示比例不太精确,只表示大致情形):

      这样摆位的最大问题在于,你用电脑时听不听音乐,如果是让电脑播放音乐,自己面对音箱很投入地聆听倒也无妨,但如果你同时又要经常用电脑,这样一个耳朵面向音箱另外一个背对音箱的做法很不可取,笔者也曾经这样尝试过,但是听了一个礼拜就再也受不了了,害怕把耳朵听坏了,就换了个做法:

      按照上图的摆位,表面上能够兼顾使用电脑和听音乐,但是依然存在两只耳朵的听音不平衡问题,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如何进一步改善效果呢?
      对于普通大小的房间(如20平米以下),如果要把显示器放在正中以图左右耳的听音平衡的话,似乎将音箱放置于短边的做法行不通了,因为显示器挡住的角度实在太大,此时可以尝试一下长边摆放:

      上图大致描述的长边摆放方式的实际效果基本让人满意(调教的好的话),由于任何一个具体听音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长边摆放时,音箱的位置和角度以及电脑桌的位置都需要用家花精力去逐步调整。这种方式适合那些功率比较大的多媒体书架箱(比如黑钻系列),也适合那些使用落地音箱系统+声卡作为听音器材的朋友(据我所知这样的用家也有不少),虽然这种方式中显示器依然会对整体效果有一点影响,但是各方面权衡起来,这种长边摆位的方式还是比较可取的。
      如果房间类似于正方形,可以将上面的长边摆位稍微改动一下,即,音箱和后墙的距离适当加大,聆听者与后墙的距离也适当加大,但是音箱与聆听者的角度依然要满足两只音箱发出的声波都能无阻碍地传送到聆听者的两只耳朵。或者,可以考虑如下的摆放方式:

      这种方式中,人背后的墙角和人对面的墙角最好有不规则物品将声波吸收或反射。这种方式实际聆听不常见,具体效果和特点有待考察。
      可见,显示器对听音带来的影响实在是不小,如果有条件,笔记本加外置声卡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或者,使用高分辨率的投影仪作为显示设备也能解决问题。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对于一些功率和个头都很小的多媒体音箱比如漫步者R1000TC,以及那些专门设计为近场聆听式的多媒体音箱(如漫步者R1600T),这类音箱特意摆开来放反而不一定讨好,它们对脚架不是很依赖,放置于较为结实而且有足够长度的电脑桌上即可:

      这种情况下,音箱最好不要紧挨着显示器,要适当拉开距离,与聆听者形成一个60度左右的角度。
      上述摆位方式只是较为理想情况下的方案,而实际情况是用家的房间内东西比较多,大小形状不一,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需要用家自己去用心体会、用心调整,调整时也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摆位方式,声音好就行。

    【改善环境】

      对于上文提到的那些摆放在电脑桌上的多媒体音箱而言,其中有些底部有4颗海绵垫,如果没有的话,建议不要直接放置在桌面上,而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数码多媒体站长以前推荐的陶瓷围棋子方法(即每只音箱用3颗围棋子垫放,前面两角分别放一颗后面中间放置一颗),或者很多朋友采用的一元硬币垫放方式,音箱的四个角都垫一枚硬币(桌面不平就用三枚),不过不要相信那些诸如“美元硬币比人民币硬币好声”之类的说法。如果桌子不够结实的话,要采用采用一些方式消除桌面振动,比如,将音箱放置于比较厚的橡胶板、比较新的杂志上等等,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不过,好的小海绵垫片是最为简便的,大超市都有卖。

      对那些不适合放在电脑桌上的多媒体书架箱而言,还会牵扯到脚架的问题,将音箱摆开来放是很依赖与脚架的,笔者认为,不必为多媒体购置近千元的高档脚架(如君子脚架),其实在200元~400元之间的脚架有不少,从中能够选择到很不错的适合于多媒体音箱的脚架,如果花了一千多购置了高档多媒体音箱,那么多花二三百购置脚架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甚至五百多元的漫步者R1900T3在脚架上与在桌子/柜子上的差距都能让人惊讶。脚架的高度有很多种类,由于多媒体音箱普遍个头不高,加上电脑用户一般是坐椅子上,比之坐沙发的传统聆听方式只高不低,所以尽量买70厘米左右高度的脚架。原则上,聆听者人耳尽量和音箱的高音单元持平。脚架有全木、全铁、木质灌沙、铁质灌沙等等很多种类,但是,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先不要讲什么味道,对多媒体音箱来说选择够稳固的脚架是不会错的,那些特别轻、一按就晃荡的脚架就算了吧。

      如果您有专门的听音间,那么相信您对打造环境已经有一定心得,而绝大多数朋友都没有专门的听音间,如果把多媒体音箱放在卧室,那么床、柜子等等物品则造就了一个很负杂的环境,如果是客厅,各类家电,沙发、桌子等物品也不少,如果是在书房,相对简单点,但是空间小了点。

      当箱子摆位确定下来后,有条件的话应该继续调整房间的混响效果,力争把可闻驻音消灭掉,在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越不规则的房间驻音会越少,因为声波的无序反射以及物体对声音能量的吸收都能有效减少驻音,但是吸音能力弱的反射面过多容易造成对音场的破坏,所以流行的做法是尽量多地吸收声波而不是一味营造不规则环境。

      床上用品是非常好的吸音物品,不过房间太小的话,床会占用很大空间,不利于摆位。很多人都头疼装电脑、家电等物品的大纸箱无处放置,其实这些箱子是非常好的吸引设备,在墙角放些纸箱子会有效降低驻音,但是,最好不要让箱子空着,放些衣物什么的充实一下,而且在聆听者背后的墙角最好能把纸箱子摞高一点(越高较好),废报纸废书什么的挨着侧面墙壁适当放一些也不错,还可以在音箱背后的墙角处放置少许具备吸音能力的物品。

      音箱和侧面墙壁和后面墙壁的间隔要有保证,音箱尽可能不要贴墙放置,离墙的距离建议一定不要低于0.5米,具体房间要根据房间大小适当加大距离,这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法则就是:“音箱越靠近背后墙壁,低频量感越丰厚”,而另外一个法则就是:“音箱越远离背后墙壁,音场越宽阔,结像力越佳”,调整时用家要取得一个平衡。

      对于墙壁和地板,也是影响听音效果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房间都是长方体,墙壁平行,声波中的一部分在墙壁之间来回反射持续时间比较长,这也是产生驻音的主要原因,笔者曾经试过把绒质的窗帘布挂于侧面墙壁,高频有所改善,而低频收效甚微,窗帘太薄,这类薄的布类物品善于吸收高频,对低频却无能为力,而把2个褥子贴墙悬挂后,低频改观比较大,当然还可以有其它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贴墙放置物品以破坏墙壁之间的平行,值得一提的是,高级听音室对侧面墙壁做特殊处理,让来自侧面墙壁的反射声波来增加声音的空间感和感染力,这对多媒体音箱以及普通居室是基本不适用的。

      如果不方便对侧面墙壁做处理,那么可以调整音箱的朝向,即将音箱的喇叭盆面冲着聆听者,这样做可以减少侧壁的高频反射,带来的问题是会增加高频量感,有可能影响声音的平衡度和耐听性,用家需要仔细调整音箱的朝向以获取比较合适的高频量感(正对着聆听者时高频量感最强),但切记两只音箱的朝向要对称。另外,去掉音箱的网面罩是笔者所推荐的,网面罩通常会把高频变暗,影响声音的细节还原,降低通透性。

      由于玻璃对声音破坏比较大,如果墙壁上有窗户,一个比较厚的窗帘是很有必要的。

      普遍认为地板和天花板是影响听感造成染色的重要原因,由于天花板不是那么方便处理,那么很自然地只能在地板上做文章了。指向性较强的高频在经过地面反射之后到达人耳时,与直接从喇叭传送到耳朵的高频有一个时间差,这会影响高频的纯净度,严重的会导致高频听起来有些噪而乱。笔者曾有在水泥地板、木质地板、瓷砖地板、绵麻地毯地面、羊毛地毯地面上长时间聆听的经验,瓷砖地面的房间会让声音显得比较硬朗、高频偏噪,木质地板的房间让声音显得弹性较好,各频段量感甚丰,高频亮中有柔,水泥地面的房间比较容易让声音趋于浑浊,而且似乎速度偏慢,高频解析力也稍有下降。一般来说铺设地毯的房间声音更为自然悦耳,以质地柔软的毛质地毯最为突出,这类地毯对高中低频的吸收都有成效,使得音箱听起来更为平衡、更为纯净、细节表达能力更强、凝聚力更好。实际上,只要在音箱与聆听者之间的中间地域放置一小块地毯,就会有一定的收效,原理就是众人皆知的反射角=入射角,而至于天花板,如果不方便对其动手脚,我们可以利用房顶中央的灯饰来将那些本来要送往人耳的高频漫射掉。

      目前市场上多媒体音箱越来越丰富,优秀产品也越来越多,比如,笔者听过的黑钻双子星和漫步者S2000的素质已经很不错了,用家花费几个小时以及花费几个小钱将听音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不但是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耳朵负责。

    【其它】

      2.1多媒体音箱与2.0音箱所不同的是,中低频能量基本都转移到低音炮上面去了,卫星箱只发出部分中频和全部的高频,所以,2.1音箱的低音炮一般来说放置于墙角处比较好,但是不能紧贴墙角,同样也需要根据需要的低频量感来调整于墙壁的间距。而卫星箱可以放于电脑桌上或是放置于专门的卫星箱支架上,而且尽量要让卫星箱冲着聆听着,此时卫星箱放稳即可,不必讲究。而是像漫步者S2.1这样的音箱,其卫星箱的体积比较大,重量也比较大,而且是具备分离的中音单元和高音单元,这类卫星箱可以摆放在电脑桌上,但是也需要一些稳固措施,比如垫硬币或是垫杂志什么的。

      多声道多媒体音箱具备更多的卫星箱,其低音炮和2.1低音炮一样放置即可,但是其多达4、5、7个卫星箱的摆放比较令人头疼,首先,多个个卫星箱要按照固定的方位摆放,其次,这些卫星箱要处于同一个高度,最好还要于聆听者耳朵差不多一个高度,要达到这点,专门的支架很有必要,如果房间大小合适的话,挂于墙上亦可。既便如此装配好,还需要按照具体效果做细微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空间感和定位能力。多声道音箱调整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所以大部分普通用户还是比较青睐2.0音箱。

      为多媒体音箱配备一块适当的声卡是很有必要的,普遍来说,售价150元左右以下的音箱使用板载声卡一般来说比较般配,当然,板载声卡的水准参差不齐,如果您的板载声卡噪音明显暴音连连,那么您需要另购独立声卡。售价150元~400元的音箱,搭配200元左右的声卡比较合适(比如德国坦克1723火网版声卡),售价400元~800元的音箱,搭配300~400元左右的声卡比较合适(比如德国坦克探索版声卡),售价800元~1200元的音箱普遍具备较高素质,搭配800元左右的高级家用声卡比较合适(比如音质出众功能丰富的德国坦克天空版声卡),售价1200元以上的音箱,大部分都具备很高的素质,可以考虑选择廉价专业声卡(比如AP2496、EMU0404、DMX2496、PHASE22、ECHO MIA等等)或者数字声卡+解码器的组合(比如很受欢迎的德国坦克1723火网版声卡+DIYEDEN SVDAC01PLUS解码器的经典组合)。

      当硬件和环境准备妥当之后,需要为声卡安装稳定可靠的驱动程序,然后,就可以开始煲箱了,煲箱的方法很多,很多人喜欢用急火攻心式的速成煲箱法,也就是长时间超大音量狂轰一番,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更像是用高压锅“炖”,而不是“煲”了,不推荐。笔者推荐的方法是:以中等偏大的音量为主,中小音量为辅,音乐种类要尽量多元化,如此一个礼拜下来,大部分多媒体音箱都会基本趋于成熟(不一定达到最佳状态)。然后,你就可以惬意地聆听音乐、观赏影片、体验游戏了。

      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你的有些不平衡,或者低频欠佳,或者高频偏暗,怎么办?答案就是:调节均衡器。均衡器分为硬件均衡器和软件均衡器,家用声卡中,硬件均衡器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基于CS46xx系列芯片的声卡了,比如坦克Sixpack剧场版、fire1024火网版、黑金2系列、大力神FII等等,软件均衡器基本上播放器都附带,比如winamp和foobar都带有软件均衡器(Equalizer),总体上来说普通的软件均衡器效果不敌硬件均衡器。要得到较为理想的声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好各个频段的电平,以求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平衡度,比如,笔者有对书架箱,这对音箱是上个世纪的产品,声音属于旧式风格,不符合笔者现在的听音取向,主要问题在于,其频响曲线有刻意学习英国声的嫌疑,但是分频器和单元素质以及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似乎有些欠缺,实际听感是高频黯淡、中频有至少一个波谷、低频有点过(在小房间里6.5寸低音单元是比较容易出格),通过RMAA声学测试得到其频响曲线:

      用普通话筒和在普通房间环境下面测试的曲线虽然不代表精确的频响曲线,但是作为均衡调节参考已经是足够了。于是在foobar中的18段均衡器设置处,笔者如下设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笔者的环境下,按照笔者口味而调):

    image007.gif (27541 bytes)

      均衡器还可以用来根据用家听音口味做适当优化,比如:适当提升7khz和10khz可以突出细节并且让人声变甜。而对14khz和20khz的提升则可能造成声音变得具有华丽感和金属味,但也容易变噪变得数码味较浓,建议20khz的滑块不要给增益,而14khz的滑块可以轻微增益。5khz的适当增益能提升人声清晰度。将1.8khz和2.5khz适当压低能起到一定柔化和净化的作用,适当提升则能起到锐化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滑块不要大起大落,2个dB的幅度已经算是很大胆了。220hz和311hz这两个滑块轻微提升能显得较为温暖。具体的调节,需要用家自己根据实际环境和器材情况进行调节,这同样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简单罗列了一些在多媒体音箱应用方面的琐碎问题及解决方案,希望能给众多多媒体音箱用家一个参考,由于大部分是个人经验,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读者指出来,谢谢。

  • 相关阅读:
    hdu 5224 Tom and paper 水题
    2015 UESTC 搜索专题N题 韩爷的梦 hash
    2015 UESTC 搜索专题M题 Palindromic String 马拉车算法
    2015 UESTC 搜索专题K题 秋实大哥の恋爱物语 kmp
    2015 UESTC 搜索专题J题 全都是秋实大哥 kmp
    2015 UESTC 搜索专题F题 Eight Puzzle 爆搜
    2015 UESTC 搜索专题E题 吴队长征婚 爆搜
    2015 UESTC 搜索专题D题 基爷的中位数 二分
    2015 UESTC 搜索专题C题 基爷与加法等式 爆搜DFS
    2015 UESTC 搜索专题B题 邱老师降临小行星 记忆化搜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yingke/p/3698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