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说说我对写技术博客的感受

    前言

    其实在读大学时就开始想写技术博客,可是一直都没有开始,就在今年的一个偶然的想法,就陆陆续续开始写自己的博客,后来基本就成为一种习惯,当每遇到或学习了一种 新的技术或知识,第一想法就是整理到自己的博客里去,而以前总是喜欢拿个txt或者word总结整理出来。写到txt或word中一个非常不好的就是每次要重新复习一下以前的知识的时候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找在哪里哪里。后来又想把所有的知识都放到chm中这样找起来会好点,可是chm的更新和添加又很麻烦。等等这样折腾了很久。

    后来,决定把所有的小知识点,全部记录到为知笔记中,很多人用印象笔记,萝卜青菜自己选吧。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基本就可以了。把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写到博客中。下面谈谈我写博客的感受:

    我的博客感受

    从博客中来到博客中去

    很多人都喜欢刷朋友圈和空间,对于我基本从来不刷,可能跟我低调的生活态度有关吧,低调谦卑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生活中这些零碎的时间或者说是休息时间,我都喜欢到处逛一下技术博客和论坛,比如微信IT方面公众号、博客园、伯乐、极客、csdn,博客园和CSDN是我逛的最多的地方,这其中,从博客中学到很多东西,很多大牛都无私地将技术知识整理分享出来。所以,我也要回馈大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共享。

    共赢

    将知识整理出来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梳理,而且更加牢固,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种共赢何乐而不为。就像现在开源大潮一发不可收拾,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把自己的很多技术都开源一样。这其中,我想阿里巴巴是里面的重要一员,去年我看过一本书<<淘宝技术这十年>>,是阿里员工写的,除开技术外的感受就是,淘宝很多技术基本都从开源项目中改进创新而来,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技术开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实现了众赢。提一下,我也是一个开源技术受益的开发者。对于我们从事技术工作的,同样也要营造这种良性循环。

    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

    把知识放在这里,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它就像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很多时候以前写的知识忘记了,要查,以前第一想法就是找我的电脑,现在找博客,为知就可以了。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我是一个表达能力的弱者,~~~,情绪没有大起大落,专心搞自己的事情,话也不多。写博客会让你的表达变得清晰有层次,虽然博客写的不多,提升不大,但是深有感受。另一方面,如何将技术原理以及思路表达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表达的要人懂。前几天看一个字符串模式匹配算法KMP,数据结构算法书上写的乱七八糟,云里雾里。后来,在网上看一篇网友的博客才看懂。可见,表达是多么重要。

    看到你与别人的差距

    经常在逛别人博客的时候,你可以从他的博客中看出他做了些什么,而你又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见你与别人的差距。深有体会你可以看到别人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的深度。同时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

    写在最后

    然而,写博客的好处肯定不只有这几点,很多可能我还不知道,或者没有体会,但是就以上五点,我想会是每一个写技术博客人都有的感受,同时,也应该是每一个从事技术人员应该写博客的动机。

    另外,虽然我现在写的东西可能都被博友写了N遍了,但是我觉得这仍然有写的必要,最起码我写的是看了你写的之后,然后总结整理的。至少也是站在你的肩膀之上的作品。为了描述必要很多图片也是Down自Internet,但是,这些图片也是经过我筛选了的。自认为更具有表达力,更具有准确度。重复造轮子也许没有必要,但是重复的学习总结造轮子方法是有必要的。

    最后,博客之路刚刚开始,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现在写的可能比较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会写的越来越深,越来越专,让更多的人受益,为营造一种良性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想我也会从中收获更多。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 相关阅读:
    bootstrap-treeview中文API 以及后台JSON数据处理
    @RequestMapping与@ModelAttribute 套路
    shiro文档
    自定义页面方法:${fns:sayHelloToName('zxw')}
    如何正确设置博客园的个人博客访问量-百度统计
    如何给博客园的博客添加时钟
    如何给自己的博客园的博客增加打赏设置
    python-turtle-画雪花-2种方法及效果的详解
    CUP监测1分钟(60s)的python的matplotlib动态作图
    tkinter+pickle+python的一个登录界面设计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zongzhe/p/673515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