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碎片学习是如何替代“实体书”教育?
罗辑思维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茶叙会,创始人罗振宇宣布了关于罗辑思维发生的“一件小事”:持续在各大平台更新了4年,收获了累计超过10亿次播放的《罗辑思维》视频,正式停播了。
罗辑思维的成功,在于打破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创业窘境。
比如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要想发迹,就一条上升通道: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过《大秦帝国》的都知道,就算是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样纵横天下的大才,早年跟错了人,一身才华也只能白瞎。你看古代知识的分子,他总要依附一个领导或者组织才能成事,要是遇不上,人生基本一片灰暗。
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你让他们立德立言可以,你让他们立身立业,完全做不到,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老百姓看来,是无用之学,仅此而已。
把时代的焦虑看做一种“红利”,背后是认知的市场。就有了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自媒体的兴起,罗辑思维的诞生,水平上也许有高低,但还是同样的本质。表面上看,罗辑思维是一款视频节目。拉近了看,是一个说书的胖子。
为什么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如此紧张?高认知的人,在社会中低认知的领域竞争,可以形成碾压的势能。被互联网界称之为“降维攻击”。
媒体人的认知和技能,在这个年代是变得没用了还是变得更实用了?会发现这三点:
第一,认知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巨大的资源。
第二,过去知识分子创业需要依附的组织,现在看来,反而成了掣肘。
第三,对于外界的信息和知识,人们对它的态度从追求“吸收”变成了“启发”。
更深层次来说,如果焦虑和失控感是某种必然,那么,创业可能才是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唯一途径。
通过纸质书学习怎么样?这代人面临的环境是较为复杂的一届,只有现学现用,百战归来后的个人认知,才是“被验证过”的好知识,而这种认知,因为属于个人,所以只有高手脑子中有。书本的低效,因为其实所有的知识学习都必须找人,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现象。
人和知识,准确说是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正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从向书本学习,进化到了,向人学习的阶段。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高认知和学习技能连普通人都知道很有用了,他们还需要改掉一点历史基因里的小问题,就会变成一种未来全新的群体—知识商人。
互联网较早的特征就是免费,但是也诞生了大量的版权侵权商和伸手dang,这些人往往会拿出一些耻于言财的教条约束你。
所以,从知识付费的这一天开始,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就注定会孵化出一个巨大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知识商人。
关于内容创业,内容创业之所以是个伪概念,是因为这个词不准确,知识商人创业的背后本质,应该是高效率的认知产品的售卖。内容创业一定要走,一对多的形式!
什么是内容创业的正道?棉花糖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做内容,创业好比做棉花糖,首先手上有活,得有那一根竹签子,比如会写文章,比如会拍视频,拿罗辑思维来说,这根竹签子就叫做视频和音频产品,罗胖把自己压箱底的学识分享出来,吸引到了第一批的种子用户。但很多自媒体人创业止步于这一层,陷入了做内容,卖软文的死循环。
第二步:做社群,有了竹签子,吸引到了用户,咱们的棉花糖就做成了,但是棉花糖越做越大,还需要对吸引来的用户善加引导和服务,毕竟大家都是跟着你是想学东西长见识的,所以社群运营,读者维护,统统少不了。
第三步:打磨产品,做高效率的知识付费产品。内容服务者手上的技术是有用的财富,尊重劳动,就是正义,不然分享的人都饿死了,业内在知识产品的版权维护这块还不严谨,未来是个小风口。
第四部:复制模式,做平台,成为棉花糖机厂家,功成身退,提携晚辈。这算是内容创业的终极模式,罗振宇老师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验证了自己内心最早的公式。
其实所有做内容产品的人,都是在看前人!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五百年不过一卷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