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林群:从数学谈教育

    林群院士这个演讲让我感觉很推心置腹,推荐大家看看。我赞同其中的很多观点,故摘录并补充一些于下,希望对诸君有所助益。


    他(丘成桐)经常告诫学生,“要学好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归根结底一切高级的数学都是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各种变化。”

    我们的教科书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复杂。能够通过一个案例说清楚的,不讲案例,却讲怎么证明,怎么推导定理,这就是假话。事实上,证明是靠发明的,定理是靠道理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给学生讲道理,讲发明,而不是讲定理,讲证明。当我们把道理弄清楚了,多数情况下证明自动就弄清楚了。比如说刚才讲的微积分,把火车瞬时速度的案例搞清楚,证明两行、三行,最多四行就出来了。现在书上不讲道理,现在的教科书证明刚才这样的一个定理就是一本书。我们在学习时很忌讳“不讲发明,只讲证明;不讲道理,只讲定理”。所以我希望数学文化发生改变,变成讲道理的学问,变成讲发明的科学。

    从数学理论发明的动机来学数学才能抓住理论的本质(具体可以看数学史,如 The History of the Calculus and i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by Carl B. Boyer)。

    不过忙碌的生活,思考才能做出创造。

    这里引用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5187481368770900.html )的回答来补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哲学家罗素也说过:“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 古往今来,名家学者们推崇闲暇,因为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在闲暇之时酝酿生成的。 拥有闲暇的时间,才能浮想联翩,才能独立思考,才能观古今揽四海,生发灵感,产生智慧。 闲暇时,我们尝试突破自己。中国哲学家周国平所说的那样,闲暇提供了一个尝试其余可能性的机会。我们要在闲暇时突破自己,尝试其余的可能。”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有闲暇的时间,在树下散散步,在湖里游游泳,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明,不要整天考试。

    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大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不算好,在专利局做三级科员。就是这样一个三级科员,一个在大学学的很差的平凡学生,结果做出很大成就。因为他会思考,他反对不思考就进行推理,反对不思考就进行证明,这让他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最近大家都经常讲到考试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不重要。刚才说的奥赛冠军,当然很厉害,比我不知道厉害多少,我做一年,他可能一下子就做完了。要知道,他是一个解题能手,但是他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什么用处呢?你给他这个题做,他给你做,但是他没有想法,所以不要羡慕这些人。

    所以我们家长要求太低了,就要求孩子考得好,可以找到好职业,这算什么呢?考得好,好职业算什么,真的有贡献的人,就不能仅仅靠考试。

    我进厦门大学的时候,一天里头出100题,我考了100分,100分算什么呢?我考了100分算什么呢?我后来进中科院,到现在没做什么好工作,我敢这么说自己,我都看不上自己,因为我没有屠呦呦那样的精神:屠呦呦当然很幸运,她从年轻一直抓到了正确的问题,她看中了中草药,最后成功了。

    我们中国还有一个世界名人,研究三体问题的数学家(应该改成“科普作家”吧),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力,大家都认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榜样,可是他是一个来自山西的很普通的学生。他的生活也很普通,职业也一般,但是他做得很好。我们在很好的地方,我1956年就在中科院,多好的地方,可是我做出什么成绩来,我看到他,觉得差太远了。像我这样的人,在科学上根本不值一提,为什么呢?家长们,一定要要求高,不能只要求孩子考得好,找到好职业。

    林群院士的观点就是:做出贡献比找到好工作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不一定能培养出好科学家。


    普通人都能学好数学,普通人都(能)有贡献。

    学好高等数学的方法,除了林群院士的方法和著作外,我在这里仍然向大家推荐Morris Kline的 Calculus: An Intuitive and Physical Approach (Second Edition),理由请看https://www.cnblogs.com/iMath/p/9810722.html

  • 相关阅读:
    BZOJ 1101 莫比乌斯函数+分块
    BZOJ 2045 容斥原理
    BZOJ 4636 (动态开节点)线段树
    BZOJ 2005 容斥原理
    BZOJ 2190 欧拉函数
    BZOJ 2818 欧拉函数
    BZOJ 3123 主席树 启发式合并
    812. Largest Triangle Area
    805. Split Array With Same Average
    794. Valid Tic-Tac-Toe Stat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Math/p/1139580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