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强基的收尾,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很荣幸,我可以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
强基说的是基础学科,北大给我了一个数学二,必然是基础学科中的数学了。
学数学好啊,工科之母,理科之本!那这个二又代表着什么,是信院委培,是将来培养出“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看起来又有数学又有计算机应用,实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的模范”。
那么这好像又是计算机专业了?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计算机呢?
为了生存,计算机的自招只好借着数学名称苟活。
实际上,我拿低分换了北大最好的院系(数学)的毕业证书,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北大为了安排信竞生努力想对策,不似隔壁拿多个书院分混乱的专业拿双学位做噱头,这样以人为本的态度难道不值得赞颂吗?
北大是一所有道德修养的学校。这所学校在这次荒唐变革一切做法都称的上模范。
从信竞的突然取消到整改后苟延残喘,从CCF冬令营高分就能拿“一本约”到北大冬令营发“一等约”再到清华夏令营只敢发“一等奖”这样不明不白的奖项。虽然到了最后都兑现为了:笔试(或笔试加面试)满分——这种在枷锁下的最大舞蹈。
但这个几乎要失去姓名的竞赛的衰微已然可见一斑。
我对OI谈不上过分的热爱,但我曾经被难题熬死的脑细胞,被码农题折磨过的头发,还有一次次模拟因为失望流的泪水都很真实,那也是我两年的人生,还是最宝贵的青春。
在高三,因为模考成绩的不理想,听家长一次次的唉声叹气,说用不上强基。在当时我觉得,要是没有这个强基,我的分数好像是可以为自己考的,我好像就能靠自己的实力上一所一般一些的985,选一个似乎是“名正言顺”的专业,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网安,通信,电子什么的。那种感觉才有一些牢牢抓在手里的感觉。
但实际上,我考658(实际分数),还是688,我都是一样的结局。我还能裸分清北不成?真没这种可能,我没有考运,更不会应付需要细致和熟练的题。
考上北大之后,祝福我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都称赞我是骄傲,是人才,是非常厉害的人。可我不是,我真不是,我离强基压低的线就差了1分(约是高考的8分)。可解释起来又过于困难,我只好听任他们误以为我高考成绩全省数一数二。
我有一位生竞的同学拿了银牌,考了清华的生物营,最后强基给了笔试满分,因为这她进了清华。她对生物的热爱已经到了常人艳羡的地步:为什么她会对自己未来的事业认识如此清晰,又对此抱有这么大的热爱?我觉得她进了清华会师从施一公,成为下一个颜宁。或者更厉害一点成为陈薇少将也未可知。
我觉得她才是强基计划真正想要选拔的人。
我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