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机器学习—朴素贝叶斯及其优化

    机器学习—朴素贝叶斯

    本文代码均来自《机器学习实战》

    朴素贝叶斯的两个基本假设:

    1. 独立:一个特征出现的可能性和与它和其他特征相邻没有关系
    2. 每个特征同等重要

    这段代码是以文本分类为例介绍朴素贝叶斯算法的

    要从文本中获取特征,需要先拆分文本。这里的特征是来自文本的词条(token),一个词条是字符的任意组合。可以把词条想象为单词,也可以使用非单词词条,如URL、IP地址或者任意其他字符串。然后将一个文本片段表示为一个词向量,其中值为1表示词条出现,0表示词条未出现。

    以在线社区的留言板为例,为了不影响社区的发展,我们要屏蔽侮辱性的言论,所以要构建一个快速过滤器,如果某条留言使用了负面或者侮辱性的言语,那么就将该留言表示为内容不当。过滤这类内容是一个很常见的需求。对此问题建立两个类别:侮辱类和非侮辱类,使用1和0分别表示。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WordZzzz」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1475210/article/details/77922565

    '''
    Created on Oct 19, 2010
    
    @author: Peter
    '''
    #和其他复杂模型不一样,朴素贝叶斯的思想和操作比较简单,它一般是内嵌在处理具体问题的函数中的,而不像神经网络模型或者决策树等等有自己独立的方法
    from numpy import *
    #训练集
    def loadDataSet():
        #features
        postingList=[['my', 'dog', 'has', 'flea', 'problems', 'help', 'please'],
                     ['maybe', 'not', 'take', 'him', 'to', 'dog', 'park', 'stupid'],
                     ['my', 'dalmation', 'is', 'so', 'cute', 'I', 'love', 'him'],
                     ['stop', 'posting', 'stupid', 'worthless', 'garbage'],
                     ['mr', 'licks', 'ate', 'my', 'steak', 'how', 'to', 'stop', 'him'],
                     ['quit', 'buying', 'worthless', 'dog', 'food', 'stupid']]
        #labels
        classVec = [0,1,0,1,0,1]    #1 is abusive(虐待), 0 not
        return postingList,classVec
                     
    def createVocabList(dataSet):
        #将data中出现的所有词放在一个列表中
        vocabSet = set([])  #create empty set
        for document in dataSet:
            vocabSet = vocabSet | set(document) #union of the two sets
        return list(vocabSet)
    
    def setOfWords2Vec(vocabList, inputSet):
        #返回训练集中的哪些词在这个样本中出现了
        #vocabList是词库,inputSet是输入的该条样本
        returnVec = [0]*len(vocabList)#创建一个所含元素都为0的向量
        for word in inputSet:
            if word in vocabList:#判断是不是输入的样本中的所有词都训练过
                returnVec[vocabList.index(word)] = 1#出现了
            else: print("the word: %s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 word)
        return returnVec
    def trainNB0(trainMatrix,trainCategory):#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训练函数
        #trainMatrix是训练集data,trainCategory是训练集样本的labels
        numTrainDocs = len(trainMatrix)#训练集样本个数
        numWords = len(trainMatrix[0])#训练集中单词一共有多少个
        pAbusive = sum(trainCategory)/float(numTrainDocs)#返回的结果是“训练集中样本有多少百分比是侮辱性文档”,即P(c)
        #初始化概率的分子变量
        p0Num = ones(numWords)
        p1Num = ones(numWords)      
        #初始化概率的分母变量
        p0Denom = 2.0; p1Denom = 2.0 
        """
        为什么这里初始化的时候是2.0而不是0呢?因为我们在这里用到了拉普拉斯平滑这一改进技术
        由于P(C|w)=P(w|c)*P(c)/P(w),这里的P(w|c)是通过p0Vect和p1Vect得到的,但是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
        就是在原本的训练集中,某个词没有出现过label为ci的某个类,但是在实际上的文本中却出现了,但是如果我们用上面的式子计算的话,得到概率却是0(因为P(w|c)是0),
        但其实它出现的概率可能不是0,而只是比较小而已;或者更严重的,我们的样本数量和典型性受限,不能代表总体特征。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使用拉普拉斯平滑这一技术,这是经常使用了朴素贝叶斯方法上的技术:
        具体操作上就是:将所有词的出现数初始化为1,并将分母初始化为2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见下面的分析
        """    
        #遍历所有data                   
        for i in range(numTrainDocs):
            if trainCategory[i] == 1:
                p1Num += trainMatrix[i]#p1Num统计总体中的哪些词出现在了被标记为侮辱性的文档中,它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向量,是侮辱性文档中字符出现的叠加
                #例如[0,1,2,0],0表示这个词从来没有在侮辱性文档中出现过,而1,2,3分别表示他们出现了1次、2、3次
                p1Denom += sum(trainMatrix[i])#侮辱性文档的总词数
            else:
                p0Num += trainMatrix[i]#同上,只不过这次操作的是非侮辱性的那些
                p0Denom += sum(trainMatrix[i])
        #对每个元素做除法求概率
        p1Vect = log(p1Num/p1Denom)          #change to log(),原本的朴素贝叶斯模型中这里应该是不带log的,它表示的是P(w|ci),这里是改进后的模型
        #注意,p1Vect是一个数组,每个元素表示已知是侮辱性文档的前提下这个词出现的概率,就是P(wj|ci)
        p0Vect = log(p0Num/p0Denom)          #change to log()
        return p0Vect,p1Vect,pAbusive#返回P(w|c)和P(c)
    def classifyNB(vec2Classify, p0Vec, p1Vec, pClass1):
        p1 = sum(vec2Classify * p1Vec) + log(pClass1)    #p1是判断为侮辱性文档的概率,即P(C|w)=P(w|c)*P(c)/P(w),由于分母都是一样的P(w),所以这里只计算分子
        #按元素相乘再相加,为什么是加上log(pClass1),不应该是P(w|c)*P(c)吗,因为这里我们改进了,都把他们做了log变换,所以原来的乘法自然也变成加法了
        """
        1. 为什么要改进成log:
        小数连乘会造成所得值几乎等于 0 的结果,从而无法比较大小。鉴于此,往往在实际运算中,会借助 log 函数
        因为概率处于[0,1]区间,由log的函数图像可知,这样改造之后不会改变增减性,但是会起到特征放大的作用
        2.为什么没计算P(w):
        贝叶斯式子的那个分母在比较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就不算了
        """
        """
        *(星号)运算的作用
        对数组执行对应位置相乘
        对矩阵执行矩阵乘法运算
        """
        p0 = sum(vec2Classify * p0Vec) + log(1.0 - pClass1)
        if p1 > p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def testingNB():
        #一个测试用的例子,也是告诉我们这些函数的正确用法
        listOPosts,listClasses = loadDataSet()#加载data和labels
        myVocabList = createVocabList(listOPosts)
        trainMat=[]#初始化训练数据列表
        for postinDoc in listOPosts:
            #将输入的样本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从原来的字符数组变成一个表示"训练集中的哪些词在该样本中出现过"的数组
            trainMat.append(setOfWords2Vec(myVocabList, postinDoc))
        p0V,p1V,pAb = trainNB0(array(trainMat),array(listClasses))
        testEntry = ['love', 'my', 'dalmation']
        thisDoc = array(setOfWords2Vec(myVocabList, testEntry))#将要判断的样本处理一哈
        print(testEntry,'classified as: ',classifyNB(thisDoc,p0V,p1V,pAb))
        testEntry = ['stupid', 'garbage']
        thisDoc = array(setOfWords2Vec(myVocabList, testEntry))
        print(testEntry,'classified as: ',classifyNB(thisDoc,p0V,p1V,pAb))
        testingNB()
    词集模型与词袋模型
    上面的代码有一个地方其实和我们的预想是有些不太一样的,就是它在统计总体中的哪些词出现在了样本中的时候只统计了0(没出现)和1(出现过),而不考虑出现的次数,这种模型被称为“词集模型”。相应的,统计出现次数的模型被称为词袋模型,这两种不好说哪种更好,但是他们之间的转换也是很容易的,对于上面的代码,我们只需要修改一个函数就好了:
    
    词集模型的代码:
    
    def setOfWords2Vec(vocabList, inputSet):
        #返回训练集中的哪些词在这个样本中出现了
        #vocabList是词库,inputSet是输入的该条样本
        returnVec = [0]*len(vocabList)#创建一个所含元素都为0的向量
        for word in inputSet:
            if word in vocabList:#判断是不是输入的样本中的所有词都训练过
                returnVec[vocabList.index(word)] = 1#出现了
            else: print("the word: %s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 word)
        return returnVec
    词袋模型:
    
    def bagOfWords2VecMN(vocabList, inputSet):
        returnVec = [0]*len(vocabList)
        for word in inputSet:
            if word in vocabList:
                returnVec[vocabList.index(word)] += 1#只改了这里!
                else: print("the word: %s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 word)
        return returnVec
    

    词集模型与词袋模型

    上面的代码有一个地方其实和我们的预想是有些不太一样的,就是它在统计总体中的哪些词出现在了样本中的时候只统计了0(没出现)和1(出现过),而不考虑出现的次数,这种模型被称为“词集模型”。相应的,统计出现次数的模型被称为词袋模型,这两种不好说哪种更好,但是他们之间的转换也是很容易的,对于上面的代码,我们只需要修改一个函数就好了:

    词集模型的代码:

    def setOfWords2Vec(vocabList, inputSet):
        #返回训练集中的哪些词在这个样本中出现了
        #vocabList是词库,inputSet是输入的该条样本
        returnVec = [0]*len(vocabList)#创建一个所含元素都为0的向量
        for word in inputSet:
            if word in vocabList:#判断是不是输入的样本中的所有词都训练过
                returnVec[vocabList.index(word)] = 1#出现了
            else: print("the word: %s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 word)
        return returnVec
    

    词袋模型:

    def bagOfWords2VecMN(vocabList, inputSet):
        returnVec = [0]*len(vocabList)
        for word in inputSet:
            if word in vocabList:
                returnVec[vocabList.index(word)] += 1#只改了这里!
                else: print("the word: %s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 word)
        return returnVec
    

    对朴素贝叶斯方法的优化

    其实上文中,我们已经进行并说明了一项优化了,就是将原有的概率变为对数,由于对数化了之后在[0.1]上值的变化更大了,这样就消除了概率计算下溢的风险。log和原曲线增减性相同,且在同样的位置取到极值点,所以这样的替换是可行的。

    机器学习实战教程(五):朴素贝叶斯实战篇之新浪新闻分类

    下面我们说明另一项优化:拉普拉斯平滑,这部分来源于博客https://cuijiahua.com/blog/2017/11/ml_5_bayes_2.html。

    在计算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概率为0的情况。如果新实例文本,包含这种概率为0的分词,那么最终的文本属于某个类别的概率也就是0了。显然,这样是不合理的,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可以将所有词的出现数初始化为1,并将分母初始化为2。这种做法就叫做拉普拉斯平滑(Laplace Smoothing)又被称为加1平滑,是比较常用的平滑方法,它就是为了解决0概率问题。

    能体现这一优化的代码是:

    p0Num = ones(numWords)
        p1Num = ones(numWords)      
        #初始化概率的分母变量
        p0Denom = 2.0; p1Denom = 2.0 
    

    为什么这里初始化的时候是2.0而不是0呢?因为我们在这里用到了拉普拉斯平滑这一改进技术。由于P(C|w)=P(w|c)*P(c)/P(w),这里的P(w|c)是通过p0Vect和p1Vect得到的,但是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原本的训练集中,某个词没有出现过label为ci的某个类,但是在实际上的文本中却出现了,但是如果我们用上面的式子计算的话,得到概率却是0(因为P(w|c)是0),但其实它出现的概率可能不是0,而只是比较小而已;或者更严重的,我们的样本数量和典型性受限,不能代表总体特征。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使用拉普拉斯平滑这一技术,这是经常使用在朴素贝叶斯方法上的技术:

    ​ 具体操作上就是:将所有词的出现数初始化为1,并将分母初始化为2。当然,不是只有这一种写法的,具体来说应该是:

    img

    这里的K表示种类的个数,λ可以任取。由于我们是二分类所以K=2,这里我们取λ等于1,就是上面说的了,当然取其他的数字也可以。

    这个式子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把所有情况的式子加起来还是1就能说明依然能正确表示概率。

    这样做,就能保证对于每一种情况,都有了一个基础的概率。

  • 相关阅读:
    UML类图与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java学习:用反射构造bean
    Lucene基础(一)--入门
    Lucene基础(二)--索引的操作
    Lucene基础(三)-- 中文分词及高亮显示
    Lucene基础(四)-- 结合数据库使用
    JMS
    深入浅出JMS(一)——JMS简介
    深入浅出JMS(二)——JMS的组成
    八大排序算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ading/p/1162438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