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ava内存模型—先行发生原则

    Java语言中有一个“先行发生”(happens-before)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它是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竞争,线程是否安全的主要依据,依赖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几条规则一揽子解决并发环境下两个操作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冲突的所有问题。
    现在就来看看“先行发生”原则指的是什么。先行发生是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的两项操作之间的偏序关系,如果说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其实就是说在发生操作B之前,操作A产生的影响能被操作B观察到,“影响”包括修改了内存中共享变量的值、发送了消息、调用了方法等。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它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下所示的这三句伪代码:

            //以下操作在线程A中执行
            i=1;
            //以下操作在线程B中执行
            j=i;
            //以下操作在线程C中执行
            i=2;

    假设线程A中的操作“i=1”先行发生于线程B的操作“j=i”,那我们就可以确定在线程B的操作执行后,变量j的值一定是等于1,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根据先行发生原则,“i=1”的结果可以被观察到;二是线程C登场之前,线程A操作结束之后没有其他线程会修改变量i的值。现在再来考虑线程C,我们依然保持线程A和B之间的先行发生关系,而C出现在线程A和B的操作之间,但是C与B没有先行发生关系,那j的值会是多少呢?答案是不确定!1和2都有可能,因为线程C对变量i的影响可能会被线程B观察到,也可能不会,这时候线程B就存在读取到过期数据的风险,不具备多线程安全性。

    八种“天然的”先行发生关系

    下面是Java内存模型下一些“天然的”先行发生关系,这些先行发生关系无须任何同步器协助就已经存在,可以在编码中直接使用。如果两个操作之间的关系不在此列,并且无法从下列规则推导出来的话,它们就没有顺序性保障,虚拟机可以对它们进行随意地重排序。

    • 程序次序规则(ProgramOrderRule):在一个线程内,按照程序代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准确地说应该是控制流顺序而不是程序代码顺序,因为要考虑分支、循环等结构。该happens-before关系本质上和as-if-serial语义是一回事:
      • as-if-serial语义保证单线程内程序的执行结果不被改变,happens-before关系保证正确同步的多线程程序的执行结果不被改变。
      • as-if-serial语义给编写单线程程序的程序员创造了一个幻境:单线程程序是按程序的顺序来执行的。happens-before关系给编写正确同步的多线程程序的程序员创造了一个幻境:正确同步的多线程程序是按happens-before指定的顺序来执行的。as-if-serial语义和happens-before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不改变程序执行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程序执行的并行度。

    • 管程锁定规则(MonitorLockRule):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的lock操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同一个锁,而“后面”是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 volatile变量规则(VolatileVariableRule):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这里的“后面”同样是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StartRule):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
    • 线程终止规则(ThreadTerminationRule):线程中的所有操作都先行发生于对此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Thread.join()方法结束、Thread.isAlive()的返回值等手段检测到线程已经终止执行。
    • 线程中断规则(ThreadInterruptionRule):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Thread.interrupted()方法检测到是否有中断发生。
    • 对象终结规则(FinalizerRule):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构造函数执行结束)先行发生于它的finalize()方法的开始。
    • 传递性(Transitivity):如果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操作B先行发生于操作C,那就可以得出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C的结论。

    举个例子

    Java语言无须任何同步手段保障就能成立的先行发生规则就只有上面这些了,下面演示一下如何使用这些规则去判定操作间是否具备顺序性,对于读写共享变量的操作来说,就是线程是否安全,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中感受一下“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与“先行发生”之间有什么不同。

        private int value = 0;
    
        public int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in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以上代码中显示的是一组再普通不过的getter/setter方法,假设存在线程A和B,线程A先(时间上的先后)调用了“setValue(1)”,然后线程B调用了同一个对象的“getValue()”,那么线程B收到的返回值是什么?
    我们依次分析一下先行发生原则中的各项规则,由于两个方法分别由线程A和B调用,不在一个线程中,所以程序次序规则在这里不适用;由于没有同步块,自然就不会发生lock和unlock操作,所以管程锁定规则不适用;由于value变量没有被volatile关键字修饰,所以volatile变量规则不适用;后面的线程启动、终止、中断规则和对象终结规则也和这里完全扯不上关系。因为没有一个适用的先行发生规则,所以最后一条传递性也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尽管线程A在操作时间上先于线程B,但是无法确定B中“getValue()”方法的返回结果,换句话说,这里面的操作不是线程安全的。
    那怎么修复这个问题呢?我们至少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方案可以选择:要么把getter/setter方法都定义为synchronized方法,这样就可以套用管程锁定规则;要么把value定义为volatile变量,由于setter方法对value的修改不依赖value的原值,满足了volatile关键字使用场景,这样就可以套用volatile变量规则来实现先行发生关系。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操作“时间上的先发生”不代表这个操作会是“先行发生”,那如果一个操作“先行发生”是否就能推导出这个操作必定是“时间上的先发生”呢?很遗憾,这个推论也是不成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多次提到的“指令重排序”。

    //以下操作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
    inti=1;
    intj=2;

    以上代码的两条赋值语句在同一个线程之中,根据程序次序规则,“inti=1”的操作先行发生于“intj=2”,但是“intj=2”的代码完全可能先被处理器执行,这并不影响先行发生原则的正确性,因为我们在这条线程之中没有办法感知到这点。

    总结

    上面两个例子综合起来证明了一个结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与先行发生原则之间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衡量并发安全问题的时候不要受到时间顺序的干扰,一切必须以先行发生原则为准。

    参考资料

    周志明:《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方腾飞:《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

  • 相关阅读:
    27. Remove Element
    26. Remove Duplicates from Sorted Array
    643. Maximum Average Subarray I
    674. Longest Continuous Increasing Subsequence
    1. Two Sum
    217. Contains Duplicate
    448. Find All Numbers Disappeared in an Array
    566. Reshape the Matrix
    628. Maximum Product of Three Numbers
    UVa 1349 Optimal Bus Route Design (最佳完美匹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unzi2099/p/887077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