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我们应该更依赖手机一点作者:
文/权志凤
风和日丽的某天早晨,我闲来无事打电话问候姐姐近况,结果电话那头意料之外地关了机。
没当回事的我,继续惬意的周末,晚饭后又想起来,于是再一次拨了她的电话,还是关机。
后来,直到我睡觉前,她的电话依然关机。当下我心里一空,心里不详的预感越发浓重,因为她从未试过这样。
我几乎已经想象出,等下如果接到急诊室或者刑警大队电话我崩溃的场景。
01
那一晚,我给她打了十几通电话,微信短信轮番轰炸,一直折腾到深夜。想要告诉爸妈,又怕让他们担心,整晚都没睡着。
等到第二天,姐姐终于给我打了电话。接起电话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稀里糊涂说了一堆埋怨的话。
她匆忙解释道:“是手机掉水里坏了,家里又刚好断网。”
我说,以后别这样了。她莫名其妙地反问我,什么样?
我一时语塞。
总不能说,希望你24小时手机畅通,不要离开手机半步,想联系你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得到回音吧。也不能说,当下有一种流行病叫“手机依赖症”,这是个“好”病,希望你也能得。
02
每次说起手机,我还会想到另一个人,因为他也希望我能多“依赖”手机一点。
这个人不是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事实上,他已白发苍苍,耳聋眼花,一个月话费就是基本套餐的八块钱,他是我爷爷。
因为大学在外地,我很少回家,上次见他,大概已经是半年之前了。
去年有次闲来无事,我教会了爷爷用微信视频,告诉他这样可以节省话费。回到学校后,爷爷隔三差五就会拨视频给我。
只是,视频比电话更容易错过,我常常忙完手上的事情打开微信,就会弹出七八个“对方已取消”,我只好赶忙拨回去。
爷爷一般很快就接起来了,而我则习惯性把窗口缩到最小,一边干别的事情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他聊天,有时我走神了,也就接不上他的话了。
“爷爷,我还要写论文呢,明天再打啊!” 随口应付着,我点开了综艺节目。
之后的一段时间,爷爷每次接起来的话大致都是,“你论文写完没有啊?”
再后来就是,“别太辛苦,年轻人多玩玩手机没事,别一天到晚都读书啊。有空和爷爷说说话。”
我随口应和着,不以为意。直到前几天爷爷生日,我特意和他视频。
“爷爷今天你生日,吃什么好东西啦?”
“你妈你舅舅都忙,我自己吃。”
我在模糊的视频画面里看到了一盘饺子,一小盅白酒。背景是精致大圆桌,只是上面孤零零地只摆了这两样东西。
挂了电话,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那盘孤零零的饺子,于是,我很快就买了回家的票。
将这个消息告诉爷爷后,他在视频里兴高采烈地和我商量好,回家三天每一顿饭的安排。
等我到家的那天,他果然在厨房忙得团团转,我插不上手,就坐在大圆桌旁四处张望。
我看到圆桌上摆了一个薄薄的草稿本,上面是一个皱巴巴的圆形碗印,一看就是平常拿来当桌垫使的。然而上面有几行整齐的铅笔字迹。
我随手拖到面前,就看到了几句话:
8月11日,孙女说她肩膀疼,我查资料,可以用热毛巾敷;8月13日,孙女忙,没接电话;
8月14日,孙女忙,没接电话;
8月16日,孙女肩膀好多了,要提醒她注意休息;
8月18日,孙女忙,没接电话??
其实,这几天我一点也不忙。不,应该说我忙着追剧,忙着刷微博,我随口说出的谎言,却被爷爷郑重地记下来,如同响亮的耳光抽在我脸上。
03
那一刻,我想起长我好几岁的师姐讲的一件事。
她老家在东北,学金融,成绩很好,毕业后就留在了上海工作。
一年到头,回家一次都已经算是奢侈,平常和家里也就是几通电话联络。
在家里的刻意隐瞒下,她一年多之后才知道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
仅仅一年,她妈妈就瘦了一大圈,不仅不记得自己吃饭,连人也认不清了。
回到家,她站在妈妈面前泪流满面,老太太的目光却直愣愣地跳过她望向远处。
她走近妈妈,正想和她说话,结果突然响起了手机的铃声。
而这一声响,就像按下了开关,老太太一把推开她,身手矫健地冲过去抓电话,高兴得要命:“妞妞的电话!妞妞啊!”
姐姐的小名就叫妞妞。
后来她才知道,妈妈虽然很多东西都不记得了,仍旧记得自己的手机铃声。
因为那手机几乎是女儿专用,很少有其他人给老太太打电话了。她得病后,自然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可惜,她妈天天等着,而她给家里的电话却并不多。因为忙,一周联系一两次。
我问她,你是真的那么忙吗?
她皱眉抿嘴,没有回答。
事实上,如今大部分亲人之间的日常联系,已经成了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年迈的他们在那头拼命拽着,才能让已经飞远的我们偶尔回头。
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见到想见的人,听到熟悉的声音。
于是,长辈们也开始刷着朋友圈,学着用微博,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聊微信,变得越来越依赖手机。
就像爷爷每天拨来的视频,朋友妈妈永远不会忘记的手机铃声。
手机那一边的人依赖着手机,其实是在依赖着远处的我们。
而我们,或许也应该学会用“这样”的方式依赖手机。
本文作者权志凤,火锅城市里的清汤girl。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
(id: newWhatYouNeed),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