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软件架构设计》阅读笔记三

    本次是阅读了《软件架构设计》中关于“概念性架构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下是学习总结:

    一、概念性架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步:

    第一步,鲁棒性分析。

    第二步,引入架构模式。

    第三步,质量属性分析。

     

    各层之间的单向依赖又可以分为两种:严格的分层架构要求第n层只能被第n+1层调用,与此相对的是不严格的分层架构,第n层可以被位于其上层的任意一层调用。在概念性架构设计时,功能需求是鲁棒性分析最主要的输入,而质量属性需求是质量属性分析的最主要的输入。

    二、属性——场景——决策

    “属性——场景——决策”表方法提倡通过一组具体场景将要达到的质量属性需求目标细化,再根据这些实实在在的场景制定架构决策。“属性——场景——决策”表方法使软件架构设计的决策过程从“黑盒”变成了“灰盒”,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可操作性强。

    2.避免过度设计。

    3.便于系统升级时参考。

    一般而言,逻辑架构的设计应完成下列工作:

    细化功能单元;

    发现通用机制;

    细化领域模型;

    确定子系统接口和交互机制。

    三、机制 

    机制(Mechanism)是模式的实例。机制必须进一步细化才能成为特定模型中的协作,因此,机制是独特上下文中重复出现的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进程被称为“重量级控制流”,因为它既是处理机资源的分配单位,又是其他计算机资源的分配单位。线程则被称为“轻量级控制流”,它仅仅是处理机资源的分配单位。一个进程内可以包含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共享所在进程的资源。

  • 相关阅读:
    Netbeans C++ unable to resolve identifier 无法解析标识符
    Netbeans C++ unable to resolve identifier 无法解析标识符
    代码版本《1》
    Perl 列表框
    Perl 子程序变量外部使用--又称为闭包
    标签和单行文本
    Linux显示使用者将不能利用交谈式指令来对行程
    Linux显示更新十次后退出
    Linux显示进程状态
    Linux显示服务器完整的状态信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over995/p/1309516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