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离境收心,入于虚无。

    离境收心,入于虚无。

    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 司马承桢

    唐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学家司马承桢对坐忘功法的具体要点,作了这样的简述。他认为:

    第一,是断缘。就是断却世间万缘。试想,一个人活在世上,以有限之精、之气、之神,去对付此往彼来,此去彼续,永无止息,无穷无尽的万缘,又怎会不因疲于奔命而精疲力竭、气耗神散呢?更不要说是沉浸在浅斟低唱、倚红偎翠的声色淫欲的孽缘之中了。所以,欲修坐忘,不得不尽可能地从断缘入手。如若这样,便就渐渐收心省事,宠辱皆忘,有利修习。

    第二,是收心。司马承桢指出,坐忘安坐之时,最要收心离境,入于虚无。所谓离境,就是收摄心神,使不胡思乱想,从而进入“不著一物”、“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应当指出,安坐时的“收心离境”火候,来自平时的“断缘”功夫。若平时万缘系心,整日里营营扰扰,又何能手安坐时心不染尘,入于虚无?

    第三,是简事。司马承桢认为,凡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从表面上看,“继缘”和“简事”似乎是两回事,其实两者关系密切,彼此互为因果。这是因为,只有有了断缘之心,才能处处简事;而处处简事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割断物系人心的尘缘。

    第四,是真观。所谓真观,就是用离境之心进行观境,也就是置身于这个花花绿绿,纷纷扰扰的物质世界之外,用冷静洞穿的眼光来分析观察世间的一切。唯其如此,才能感到今是昨非,超然尘外。

    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去,虽说未必和后来司马承桢的“真观”榫头拍合,但却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使人钦羡。苏东坡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深含哲理。社会上很多人不能真观,其原因完全在于不能用高出尘寰的离境之心来冷静地俯视整个世界、整个人间。

    第五,是泰定。泰定是坐忘功法进入了“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炉火纯青阶段。也就是静心。泰定功夫的得来,先要断缘,先要收心,先要简事,先要真观。同时,也只有在断缘、收心、简事、真观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进入坐忘功法的泰定之境。

    ===================== End

  • 相关阅读:
    Spring spEL
    Spring 使用外部部署文件
    Spring 自动装配
    spring 属性配置细节
    hdu 1054 Strategic Game
    fzu 2037 Maximum Value Problem
    将博客搬至CSDN
    HDU 4714 Tree2Cycle
    HDU 1009 The Shortest Path in Nya Graph
    POJ 1942 Paths on a Grid 组合数的优化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sgxeva/p/1151233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