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算法

    简介

    排序是计算机内经常进行的一种操作,其目的是将一组“无序”的记录序列调整为“有序”的记录序列。分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若整个排序过程不需要访问外存便能完成,则称此类排序问题为内部排序。反之,若参加排序的记录数量很大,整个序列的排序过程不可能在内存中完成,则称此类排序问题为外部排序。内部排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扩大记录的有序序列长度的过程。

    将杂乱无章的数据元素,通过一定的方法按关键字顺序排列的过程叫做排序。假定在待排序的记录序列中,存在多个具有相同的关键字的记录,若经过排序,这些记录的相对次序保持不变,即在原序列中,ri=rj,且ri在rj之前,而在排序后的序列中,ri仍在rj之前,则称这种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否则称为不稳定的。

    分类
    稳定排序:假设在待排序的文件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记录具有相同的关键字,在
    用某种排序法排序后,若这些相同关键字的元素的相对次序仍然不变,则这种排序方法
    是稳定的。其中冒泡,插入,基数,归并属于稳定排序,选择,快速,希尔,堆属于不稳定排序。
    就地排序:若排序算法所需的辅助空间并不依赖于问题的规模n,即辅助空间为O(1),
    则称为就地排序。

    算法概念

    1、什么是算法

    算法(algorithm):就是定义良好的计算过程,他取一个或一组的值为输入,并产生出一个或一组值作为输出。简单来说算法就是一系列的计算步骤,用来将输入数据转化成输出结果。

    2、算法的意义

    假设计算机无限快,并且计算机存储容器是免费的,我们还需要各种乱七八糟的算法吗?如果计算机无限快,那么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任何一个都可以解决他的正确方法都可以的!

    当然,计算机可以做到很快,但是不能做到无限快,存储也可以很便宜但是不能做到免费。

    那么问题就来了效率: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各种不同算法的效率常常相差非常大,这种效率上的差距的影响往往比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差距还要大。

    3、如何选择算法

    第一首先要保证算法的正确性

    一个算法对其每一个输入的实例,都能输出正确的结果并停止,则称它是正确的,我们说一个正确的算法解决了给定的计算问题。不正确的算法对于某些输入来说,可能根本不会停止,或者停止时给出的不是预期的结果。然而,与人们对不正确算法的看法想反,如果这些算法的错误率可以得到控制的话,它们有时候也是有用的。但是一般而言,我们还是仅关注正确的算法!

    第二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反映了程序执行时间随输入规模增长而增长的量级,在很大程度上能很好反映出算法的好坏。

    时间复杂度

    1、什么是时间复杂度

    一个算法花费的时间与算法中语句的执行次数成正比例,哪个算法中语句执行次数多,它花费时间就多。一个算法中的语句执行次数称为语句频度或时间频度。记为T(n)
    一般情况下,算法中基本操作重复执行的次数是问题规模n的某个函数,用T(n)表示,若有某个辅助函数f(n),使得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T(n)/f(n)的极限值为不等于零的常数,则称f(n)是T(n)的同数量级函数。记作T(n)=O(f(n)),称O(f(n)) 为算法的渐进时间复杂度,简称时间复杂度。

    2、时间复杂度的计算方法

    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从理论上是不能算出来的,必须上机运行测试才能知道。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算法都上机测试因为该方法有两个缺陷:

    • 想要对设计的算法的运行性能进行测评,必须先依据算法编写相应的程序并实际运行。
    • 所得时间的统计计算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环境因素,有时候容易掩盖算法的本身优势。

    所以只需知道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多,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少就可以了。并且一个算法花费的时间与算法中语句的执行次数成正比例,哪个算法中语句执行次数多,它花费时间就多。

    一般情况下,算法的基本操作重复执行的次数是模块n的某一个函数f(n),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记做:T(n)=O(f(n))。随着模块n的增大,算法执行的时间的增长率和f(n)的增长率成正比,所以f(n)越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越低,算法的效率越高。 

     在计算时间复杂度的时候,先找出算法的基本操作,然后根据相应的各语句确定它的执行次数,再找出T(n)的同数量级(它的同数量级有以下:1,Log2n ,n ,nLog2n ,n的平方,n的三次方,2的n次方,n!),找出后,f(n)=该数量级,若T(n)/f(n)求极限可得到一常数c,则时间复杂度T(n)=O(f(n))。

    3、常见的时间复杂度

    常见的算法时间复杂度由小到大依次为:

    Ο(1)<Ο(log2n)<Ο(n)<Ο(nlog2n)<Ο(n2)<Ο(n3)<…<Ο(2n)<Ο(n!)

     求解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具体步骤:

    • 找出算法中的基本语句,算法中执行最多的那条语句是基本语句,通常是最内层循环的循环体。
    • 计算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的量级,保证最高次幂正确即可查看他的增长率。
    • 用大O几号表示算法的时间性能

     如果算法中包含镶套的循环,则基本语句通常是最内层的循环体,如果算法中包并列的循环,则将并列的循环时间复杂度相加,例如:

    #!/usr/bin/env python
    #-*- coding:utf-8 -*-
    n = 100
    
    for i in range(n):
        print(i)
    
    
    for i in range(n): ##每循i里的一个元素,for循环内部嵌套的for循环就整个循环一次
        for q in range(n):
            print(q)

    第一个for循环的时间复杂度为Ο(n),第二个for循环的时间复杂度为Ο(n2),则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Ο(n+n2)=Ο(n2)。

    Ο(1)表示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是一个常数,一般来说,只要算法中不存在循环语句,其时间复杂度就是Ο(1)。

    其中Ο(log2n)、Ο(n)、 Ο(nlog2n)、Ο(n2)和Ο(n3)称为多项式时间,而Ο(2n)和Ο(n!)称为指数时间,计算机科学家普遍认为前者(即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的算法)是有效算法,把这类问题称为P(Polynomial,多项式)类问题,而把后者(即指数时间复杂度的算法)称为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非确定多项式)问题在选择算法的时候,优先选择前者!

    常见的时间复杂度示例

    1、O(1)

    #O(1)
    n = 100 
    sum = (1+n) * n/2 #执行一次
    sum_1 = (n/2) - 10 #执行一次
    sum_2 = n*4 - 10 + 8 /2 #执行一次

    这个算法的运行次数函数是f(n)=3。根据我们推导大O阶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把常数项3改为1。在保留最高阶项时发现,它根本没有最高阶项,所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1)。

    并且:如果算法的执行时间不随着问题规模n的增长而增加,及时算法中有上千条语句,其执行的时间也不过是一个较大的常数。此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记作O(1)

    2、O(n2)

    n = 100 
    
    for i in range(n): #执行了n次
        for q in range(n): #执行了n2
            print(q) #执行了n2

    解:T(n)=2n2+n+1 =O(n2)

    一般情况下,对进循环语句只需考虑循环体中语句的执行次数,忽略该语句中步长加1、终值判别、控制转移等成分当有若干个循环语句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由嵌套层数最多的循环语句中最内层语句的频度f(n)决定的。  

    3、O(n)   

    #O(n)
    
    n =100 
    a = 0 #执行一次
    b = 1#执行一次
    for i in range(n): #执行n次
        s = a +b #执行n-1次
        b =a #执行n-1次
        a =s #执行n-1次

    解:T(n)=2+n+3(n-1)=4n-1=O(n)

    4、Ο(n3)

    #O(n3)
    n = 100
    for i in range(n):#执行了n次
        for q in range(n):#执行了n^2
            for e in range(n):#执行了n^3
                print(e)#执行了n^3

    简单点来去最大值是:Ο(n3)

    5、常用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已知一组无序数据a[1]、a[2]、……a[n],需将其按升序排列。首先比较a[1]与a[2]的值,若a[1]大于a[2]则交换两者的值,否则不变。再比较a[2]与a[3]的值,若a[2]大于a[3]则交换两者的值,否则不变。再比较a[3]与a[4],以此类推,最后比较a[n-1]与a[n]的值。这样处理一轮后,a[n]的值一定是这组数据中最大的。再对a[1]~a[n-1]以相同方法处理一轮,则a[n-1]的值一定是a[1]~a[n-1]中最大的。再对a[1]~a[n-2]以相同方法处理一轮,以此类推。共处理n-1轮后a[1]、a[2]、……a[n]就以升序排列了。降序排列与升序排列相类似,若a[1]小于a[2]则交换两者的值,否则不变,后面以此类推。 总的来讲,每一轮排序后最大(或最小)的数将移动到数据序列的最后,理论上总共要进行n(n-1)/2次交换。

    思路:相邻两个值进行比较,将较大的值放在右侧,依次比较!

    def mp(arr):
        exchage = True
        for i in range(len(arr)-1):   
            for j in range(len(arr)-i-1):
                if arr[j]>arr[j+1]:
                    arr[j],arr[j+1] = arr[j+1],arr[j]
                    exchage = True
                if not exchage:
                    return arr
        return arr
    python代码实现

    这里采用的是为整型数组添加扩展方法实现的冒泡排序。

    优点:稳定

    缺点:慢,每次只移动相邻的两个元素。

    时间复杂度:理想情况下(数组本来就是有序的),此时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最坏的时间复杂度(数据反序的),此时的时间复杂度为o(n*n) 。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负责度为o(n*n).

    快速排序

    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数组的第一个数)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排序不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也就是说,多个相同的值的相对位置也许会在算法结束时产生变动。

    原理:取第一个元素,使他归为,

            列表被第一个元素分为两部分,左边比他小,右边比他大

            递归完成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key=A[0];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将A[j]和A[i]互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找到第一个大于key的A[i],将A[i]和A[j]互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3,4步中,没找到符合条件的值,即3中A[j]不小于key,4中A[i]不大于key的时候改变j、i的值,使得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符合条件的值,进行交换的时候i, 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i==j这一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时候,此时令循环结束)。

    arr = [2,3,7,9,53,6,55,11,33,55,22,1]
    def kp(arr,left,right):
        if left < right:
            mid = zp(arr, left, right)
            kp(arr, left, mid - 1)
            kp(arr, mid + 1, right)
        return arr
    
    def zp(arr,left,right):
        zj = arr[left]
        while left<right:
            while left<right and arr[right]>=zj:
                right -= 1
    
            arr[left] = arr[right]
    
            while  left<right and arr[left] <= zj:
                left += 1
    
            arr[right]  = arr[left]
    
        arr[left] = zj
        return left
    
    a = kp(arr,0,len(arr)-1)
    print(a)
    python代码实现

    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

    每次从无序表中取出第一个元素,把它插入到有序表的合适位置,使有序表仍然有序。
    第一趟比较前两个数,然后把第二个数按大小插入到有序表中; 第二趟把第三个数据与前两个数从前向后扫描,把第三个数按大小插入到有序表中;依次进行下去,进行了(n-1)趟扫描以后就完成了整个排序过程。
    直接插入排序属于稳定的排序,最坏时间复杂性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
    直接插入排序是由两层嵌套循环组成的。外层循环标识并决定待比较的数值。内层循环为待比较数值确定其最终位置。直接插入排序是将待比较的数值与它的前一个数值进行比较,所以外层循环是从第二个数值开始的。当前一数值比待比较数值大的情况下继续循环比较,直到找到比待比较数值小的并将待比较数值置入其后一位置,结束该次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需用一个存储空间来保存当前待比较的数值,因为当一趟比较完成时,我们要将待比较数值置入比它小的数值的后一位 插入排序类似玩牌时整理手中纸牌的过程。插入排序的基本方法是:每步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到前面已经排序的序列中的适当位置,直到全部记录插入完毕为止。

    思路:

      列表被分为有序区和无序区,最初有序区一共有一个元素

      每次从有序区选择一个元素,插入到有序区的气质,知道无序区变空

    def chr(arr):
        for i in range(1,len(arr)):
            li = arr[i]
            j = i - 1
            while j>=0 and li < arr[j]:
                arr[j+1] = arr[j]
                j = j-1
            arr[j+1] = li
    
    
        return arr
    python代码实现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种。也称缩小增量排序,是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是非稳定排序算法。该方法因DL.Shell于1959年提出而得名。

    希尔排序是基于插入排序的以下两点性质而提出改进方法的:
    插入排序在对几乎已经排好序的数据操作时,效率高,即可以达到线性排序的效率。
    但插入排序一般来说是低效的,因为插入排序每次只能将数据移动一位。

    基本思想

    先取一个小于n的整数d1作为第一个增量,把文件的全部记录分组。所有距离为d1的倍数的记录放在同一个组中。先在各组内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取第二个增量d2<d1重复上述的分组和排序,直至所取的增量 =1( < …<d2<d1),即所有记录放在同一组中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为止。
    该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分组插入方法
    比较相隔较远距离(称为增量)的数,使得数移动时能跨过多个元素,则进行一次比[2] 较就可能消除多个元素交换。D.L.shell于1959年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排序算法中实现了这一思想。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对它进行,在每组中再进行排序。当增量减到1时,整个要排序的数被分成一组,排序完成。
    一般的初次取序列的一半为增量,以后每次减半,直到增量为1。

    li = [2,3,7,9,53,6,55,11,33,55,22,1]
    def shell_sort(li):
        gap = len(li)//2
        while gap > 0:
            for i in range(gap, len(li)):
                tmp = li[i]
                j = i - gap
                while j >= 0 and tmp < li[j]:
                    li[j + gap] = li[j]
                    j -= gap
                li[j + gap] = tmp
            gap/=2
            gap = int(gap)
        return li
    a = shell_sort(li)
    print(a)
    python代码实现

    选择排序

    简单选择排序

    设所排序序列的记录个数为n。i取1,2,…,n-1,从所有n-i+1个记录(Ri,Ri+1,…,Rn)中找出排序码最小的记录,与第i个记录交换。执行n-1趟 后就完成了记录序列的排序。

    在简单选择排序过程中,所需移动记录的次数比较少。最好情况下,即待排序记录初始状态就已经是正序排列了,则不需要移动记录。
    最坏情况下,即待排序记录初始状态是按逆序排列的,则需要移动记录的次数最多为3(n-1)。简单选择排序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比较次数与初始状态下待排序的记录序列的排列情况无关。当i=1时,需进行n-1次比较;当i=2时,需进行n-2次比较;依次类推,共需要进行的比较次数是(n-1)+(n-2)+…+2+1=n(n-1)/2,即进行比较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2),进行移动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

     原理:

      一趟遍历记录最小的数,放到第一个位置,

      再一趟遍历记录剩余列表中的最小的数,放置

    def xz(arr):
        for i in range(len(arr)-1):
            min_xb = i
            for j in range(i,len(arr)):
                if arr[j]<arr[min_xb]:
                    min_xb  = j
            if min_xb != i:
                arr[i],arr[min_xb] = arr[min_xb],arr[i]
    
        return arr
    python代码实现

    堆排序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积树(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它是选择排序的一种。可以利用数组的特点快速定位指定索引的元素。堆分为大根堆和小根堆,是完全二叉树。大根堆的要求是每个节点的值都不大于其父节点的值,即A[PARENT[i]] >= A[i]。在数组的非降序排序中,需要使用的就是大根堆,因为根据大根堆的要求可知,最大的值一定在堆顶。

    实现步骤:

      建堆

      得到的最大元素,为最大元素

      去掉堆顶,将堆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堆顶,通过过一次调整使堆有序

      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

      重复3,知道堆为空

    arr = [2,3,7,9,53,6,55,11,33,55,22,1]
    def sift(data, low, high):
        i = low
        j = 2 * i + 1
        tmp = data[i]
        while j <= high:
            if j < high and data[j] < data[j + 1]:
                j += 1
            if tmp < data[j]:
                data[i] = data[j]
                i = j
                j = 2 * i + 1
            else:
                break
        data[i] = tmp
    def heap_sort(data):
        n = len(data)
        for i in range(n // 2 - 1, -1, -1):
            sift(data, i, n - 1)
        for i in range(n - 1, -1, -1):
            data[0], data[i] = data[i], data[0]
            sift(data, 0, i - 1)
        return arr
    a = heap_sort(arr)
    print(a)
    python代码实现

    归并排序

      利用完全二叉树实现,它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

    基本过程:假设初始序列含有n个记录,则可以看成是n个有序的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的长度为1,然后两两归并,得到n/2个长度为2或1的有序子序列,再两两归并,最终得到一个长度为n的有序序列为止,这称为2路归并排序。

    (一个列表分别两段有序,将其按照指两短有序列表的每一个元素之间比较并合并,称一次排序,之后分解成更多的有序列表,直到单个元素,再合并)

    arr = [2,3,7,9,53,6,55,11,33,55,22,1]
    def merge(arr, low, mid, high):
        i = low
        j = mid + 1
        ltmp = []
        while i <= mid and j <= high:
            if arr[i] <= arr[j]:
                ltmp.append(arr[i])
                i += 1
            else:
                ltmp.append(arr[j])
                j += 1
            while i <= mid:
                ltmp.append(arr[i])
                i += 1
            while j <= high:
                ltmp.append(arr[j])
                j += 1
            arr[low:high + 1] = ltmp
    def mergesort(arr, low, high):
        if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2
            mergesort(arr, low, mid)
            mergesort(arr, mid + 1, high)
            merge(arr, low, mid, high)
        return arr
    a = mergesort(arr,0,len(arr)-1)
    print(a)
    python代码实现

    (附加: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radix sort)属于“分配式排序”(distribution sort),又称“桶子法”(bucket sort)或bin sort,顾名思义,它是透过键值的部份资讯,将要排序的元素分配至某些“桶”中,藉以达到排序的作用,基数排序法是属于稳定性的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r)m),其中r为所采取的基数,而m为堆数,在某些时候,基数排序法的效率高于其它的稳定性排序法。)

  • 相关阅读:
    [WebService]请求因 HTTP 状态 404 失败: Not Found。
    [WebService]请求因 HTTP 状态 400 失败: Bad Request。
    关于静态构造函数
    asp.net生成高质量缩略图通用函数
    ASP.NET 操作消息队列
    Asp.net 字符串操作类(补充引用)
    一行代码挂掉IE6,哈哈.......
    .Net代码生成器
    TSQL 跨库查询语句
    获取服务器地址的方法区别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st1010/p/658811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