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Kafka 探险

    这个 Kafka 的专题,我会从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到代码落地。和大家一起杠源码,学技巧,涨知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一起见证成长!

    我相信:技术的道路,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

     

    往期文章

     

    Kafka 探险 - 架构简介

    Kafka 探险 - 源码环境搭建

     

    前言

     

    我们说 Kafka 是一个消息队列,其实更加确切的说:是 Broker 这个核心部件。为何这么说?你会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台、 Java 代码、 C++ 代码、甚至是 Socket 向 Broker 写入消息,只要我们遵从了 Kafka 写入消息的协议,就可以将消息发送到 Kafka 队列中。

     

    用专业一点的话术来说,Kafka 定义了一个应用层的网络协议,只要我们基于传输层构造出符合这个协议的数据,就是合法的 Kafka 消息。image.png

    所以说我们写入 Kafka 消息的只是一个生产者的客户端,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 Java ,Python,C++ 等多种实现,那么我们每次发消息难道还需要自己去实现这套发送消息的协议么?显然 Kafka 官方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为了给我们提供 开箱即用 的消息队列,官方已经帮我们写好了各种语言的优质生产者实现,例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Java 版本的实现。

     

    思考

     

    前面提到 Kafka 帮我们实现了各个版本的生产者代码,其实他也可以完全不提供这份代码,因为核心的队列的功能已经实现了,这些客户端的代码也可以完全交由用户自己实现。

     

    那么假如没有官方代码,我们又该实现一些什么功能,有哪些接口,哪些方法,以及如何组织这些代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一般对于这种带有数据流转的设计,我会从 由谁产生? 什么数据?    通往哪去?  如何保证通路可靠? 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消息自然是通过应用程序构造出来并提供给生产者,生产者首先要知道需要将消息发送到哪个 Broker 的哪个 Topic,以及 Topic 的具体 Partition 。那么必然需要配置客户端的 Broker集群地址 ,需要发送的 Topic 名称 ,以及 消息的分区策略 ,是指定到具体的分区还是通过某个 key hash 到不同的分区。

     

    知道了消息要通往哪,还需要知道发送的是什么格式的消息,是字符串还是数字或是被序列化的二进制对象。 消息序列化  将需要消息序列化成字节数组才方便在网络上传输,所以要配置生产者的消息序列化策略,最好是可以通过传递枚举或者类名的方式自动构造序列化器,便于后续序列化过程的扩展。

     

    从上面一篇文章 《Kafka 探险 - 架构简介》 了解到:消息队列常常用于多个系统之间的异步调用,那么这种调用关系就没有强实时依赖。由于发消息到 Kafka 会产生 网络 I/O ,相对来说比较耗时,那么消息发送这一动作除了同步调用, 是否也可以设置为异步,提高生产者的吞吐呢? 。并且大量消息发送场景,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窗口,窗口可以是时间维度也可以是消息数量维度,将消息积攒起来批次发送,减少网络 I/O 次数,提高吞吐量。

     

    最后呢为了保证消息可以最大程度的成功发送到 Broker ,我们还需要一些 失败重试机制 ,例如失败后放到重试队列中,隔一段时间尝试再次发送。

     

    理清思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应该会有哪些方法,以及底层的大致的设计会分为哪几个部分。但是不够清楚,不够明晰。

     

    首先总结一下实现客户端的几个要点在于:

    1. 配置 Broker 基础信息:集群地址、Topic、Partition
    2. 消息序列化,通过可扩展的序列化器实现
    3. 消息异步写入缓冲区,网络 I/O 线程实现消息发送
    4. 消息发送的失败重试机制

     

    话不多说,用一张图画出各个核心模块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顺序:image.png

     

     

     

    用户设定 Kafka 集群信息,生产者从 Kafka Broker 上拉取 可用 Kafka 节点、Topic 以及 Partition 对应关系。缓存到生产者成员变量中,如果 Broker 集群有扩容,或者有机器下线需要重新获取这些服务信息。

     

    客户端根据用户设置的序列化器,对消息进行序列化,之后异步的将消息写入到客户端缓冲区。缓冲区内的消息到达一定的数量或者到达一个时间窗口后,网络 I/O 线程将消息从缓冲区取走,发送到 Broker 。

     

    以上就是我对于一个 Kafka 生产者实现的思考,接下来看看官方的代码设计与我们的思路有何差别,他又是为什么这么设计。

     

    官方设计

     

    其实经过上面的思考和整理,我们的设计已经非常接近 Kafka 的官方设计了,官方的模块拆分的更加细致,功能更加独立。

     

    核心组件

     

    首先看一眼 KafkaProducer 类中有哪些成员变量,这些变量就是 Producer 的核心组件。

     

    image.png

     

     

    其中核心字段的解释如下:

     

    clinetId :标识发送者Id

    metric :统计指标

    partitioner :分区器作用是决定消息发到哪个分区。有 key 则按照 key 的 hash ,否则使用 roundrobin

    key/value Serializer :消息 key/value 序列化器

    interceptors :发送之前/后对消息的统一处理

    maxRequestSize :可以发送的最大消息,默认值是1M,即影响一个消息 Record 的大小,此值在服务端也是有限制的。

    maxBlockTimeMs :buffer满了或者等待metadata信息的,超时的补偿机制

    accumulator :累积缓冲器

    networkClient :包装的网络层

    sender :网络 I/O 线程

     

    发送流程

     

    发送一条消息的时候,数据又是怎样在这些组件之间进行流转的呢?

     

    image.png

     

    Producer调用 send 方法后,在从 Broker 获取的 Metadata 有效情况下,经过拦截器和序列化后,被分区器放到了一个缓冲区的特定位置,缓冲区由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构成,key 为主题分区,value 是一个 deque 存放消息缓存块。从客户端角度来看如果无需关心发送结果,发送流程就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是独立的Sender线程负责从缓冲中获取足量的数据调用 Network Client 封装层去真正发送数据,这里使用了 Java8 的 NIO 网络模型发送数据。

     

    可以看到整个逻辑的关键点在于 RecordAccumulator 如何进行消息缓存,一般的成熟框架和中间件中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内存管理机制,比如 Netty 也有一套复杂而又精妙的内存管理抽象层,这里的缓冲区也是一样的道理,主要需要去看看 Kafka 如何去做内存管理。

     

    另外需要关注 Sender 从缓冲里以什么样的逻辑获取数据,来达到尽量少的网络交互发送尽量多的数据。还有网络失败又是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的。这个地方也是我们的设计和官方实现的差距,对于网络 I/O 的精心优化。

     

    目前的篇幅已经比较长了,为了大家方便阅读理解,本篇主要从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设计一个 Kafka Producer 以及官方是如何实现的,我们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更需要关注的点是什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比更加能认识到不足学习到新的点!

     

    尾声(唠叨)

     

    这篇文章从周内就开始了,后面断断续续每天写了点,只是每天回去的确实有点晚,偶尔还给我整个失眠,精神状态不太好,周五六点多饭都没吃直接回家睡觉了,确实好困,希望下周能休息好。

     

    这周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主要是需要推动很多上下游协同,还需要定方案。经常在想怎么交涉?怎么修改方案大家会认同?怎样说服他们? 是压力也是锻炼,说明这方面欠缺的较多,该补!

     

    下篇文章主要会写 KafkaProducer 的缓存内存管理机制,Meta 信息更新机制,以及网络 I/O 模型的设计。敬请期待~

     

    另外:大家也可以关注下我的微信公众号哦~ 技术分享和个人思考都会第一时间同步!

    image.png

  • 相关阅读:
    技术人生:码农必读
    DDD:子龙关于聚合的总结
    DDD:DomainEvent、ApplicationEvent、Command
    VisualStudio:【外部工具】之代码生成器
    技术人生:为你的决定负责
    DDD:通过四色原型来理解聚合
    DDD:贫血模型和领域模型的一些思考
    TDD:第一次真正使用TDD的感受
    DDD:领域层服务的设计原则
    技术人生:大出着眼 小处着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wen/p/1430060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