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链接:传送门
一、回望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 一方面巩固学习了简单的自动化测试和java&&android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仅仅只是基础
- 团队协作能力
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大概1k~2k之间吧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作业 | 耗时 |
---|---|
第一次个人作业 | 2h |
第二次个人作业 | 8~9h |
第一次结对作业 | 6h |
第二次结对作业 | 12~14h |
个人技术博客 | 3h |
软件产品案例分析 | 4h |
团队项目——Stardust | α、β阶段 |
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α阶段冲刺,“日久生情”,毕竟跨越时间长
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很难估计,平均一周大概有20几个小时...吧?有时候要接受各种突击
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新工具;
- Android Studio
- Teambition
- Gitkraken
- 墨刀
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 Android
- 华为云
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 简单的自动化测试
二、人月神话
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三、建议
对下一届实践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学初的你,对于大一的你,对于开学初的我,你有什么想建议和告知的呢?对于后来人的期许。 特别地,特别地,下一届要不要中途换队员?
-
我觉得要不你们别选软工实践了怎么样?
(但是你们已经是必修辣哈哈哈),建议,平时抽空选一个感兴趣的东西学学总不会有坏处,是吧? -
换,必须得换,绝对不能让这么【优良出色非凡杰出卓绝】的传统在我们这一届断流!
四、团队分析
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 萌芽阶段 √
- 磨合阶段 √
- 规范阶段 √
- 创造阶段 √
五、软件工程?
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
1)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必须公开发布,有实际的用户,一定的用户量和持续使用量 (3 天后能保持10 - 100个用户);而不是: 做没有用户使用的软件
2)通过一系列工具,流程,团队合作,能够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 “足够好” 的软件
有项目规划/需求/设计/实现/发布/维护,有定时的进度发布 ; 而不是: 通过临时熬夜,胡乱拼凑,大牛一人代劳,延迟交付等方式糊弄
3)并且通过数据展现软件是可以维护和继续发展的。
而不是 找不到源代码,代码无文档,代码不能编译,没有task/bug 等项目的发展资料
- teambition明确分工
- github代码管理
- 项目开发计划
- 项目开发规范
六、自(tu)由(cao)区
感受:
说一说比较感性的东西吧。一个就是感觉很庆幸,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做出一个产品。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对软工实践就是抱着一个怀揣着好奇和期待又有点隐隐不安的心态。其实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吧,一边是面对着不曾涉及的领域、不曾有过的和小伙伴一起开发一个产品的经历而产生一种生怕由于自己而妨碍了产品的诞生的不安,一边也不由因身边的小伙伴而产生对即将到来的软工实践的期待。在软工实践的过程,其实还是感觉挺对不起小伙伴们的吧,始终还是有一些歉意,包括一开始由于acm比赛导致的脱节,以及可能内心的不安不时压过了期待等等。还有就是,真心感谢小伙伴们,以及栋哥,助教们,一起努力,一起付出,一起合作。一路上跌跌撞撞的也在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比较深的是review的过程,一边思考逻辑一边感受他们的思路,再不时的惊觉“なるほど”。就比如相似的流星的点赞/取消点赞和文章的收藏/取消收藏,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实现。还有其他诸如代码规范、android、团队协作等等,或许便是软工实践的魅力吧,虽然一路上不免会有冲突、会挖坑自埋,但团队或许正是一个一边吐槽埋怨一边相互打气共同前进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