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数据结构和算法(Golang实现)(24)排序算法-优先队列及堆排序

    优先队列及堆排序

    堆排序(Heap Sort)由威尔士-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J. W. J. Williams1964年发明,它利用了二叉堆(A binary heap)的性质实现了排序,并证明了二叉堆数据结构的可用性。同年,美国籍计算机科学家R. W. Floyd在其树排序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改进的更好的原地排序的堆排序版本。

    堆排序属于选择类排序算法。

    一、优先队列

    优先队列是一种能完成以下任务的队列:插入一个数值,取出最小或最大的数值(获取数值,并且删除)。

    优先队列可以用二叉树来实现,我们称这种结构为二叉堆。

    最小堆和最大堆是二叉堆的一种,是一颗完全二叉树(一种平衡树)。

    最小堆的性质:

    1. 父节点的值都小于左右儿子节点。
    2. 这是一个递归的性质。

    最大堆的性质:

    1. 父节点的值都大于左右儿子节点。
    2. 这是一个递归的性质。

    最大堆和最小堆实现方式一样,只不过根节点一个是最大的,一个是最小的。

    1.1. 最大堆特征

    最大堆实现细节(两个操作):

    1. push:向堆中插入数据时,首先在堆的末尾插入数据,如果该数据比父亲节点还大,那么交换,然后不断向上提升,直到没有大小颠倒为止。
    2. pop:从堆中删除最大值时,首先把最后一个值复制到根节点上,并且删除最后一个数值,然后和儿子节点比较,如果值小于儿子,与儿子节点交换,然后不断向下交换, 直到没有大小颠倒为止。在向下交换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子儿子都大于自己,就选择较大的。

    最大堆有两个核心操作,一个是上浮,一个是下沉,分别对应pushpop

    这是一个最大堆:

    用数组表示为:[11 5 8 3 4]

    1.2. 上浮操作

    我们要往堆里push一个元素15,我们先把X = 15放到树最尾部,然后进行上浮操作。

    因为15大于其父亲节点8,所以与父亲替换:

    这时15还是大于其父亲节点11,继续替换:

    操作一次push的最好时间复杂度为:O(1),因为第一次上浮时如果不大于父亲,那么就结束了。最坏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相当于每次都大于父亲,会一直往上浮到根节点,翻转次数等于树的高度,而树的高度等于元素个数的对数:log(n)

    1.3. 下沉操作

    我们现在要将堆顶的元素pop出。如图我们要移除最大的元素11

    我们先将根节点移除,然后将最尾部的节点4放在根节点上:

    接着对根节点4进行下沉操作,与其两个儿子节点比较,发现较大的儿子节点84大,那么根节点4与其儿子节点8交换位置,向下翻转:

    这样一直向下翻转就维持了最大堆的特征。

    操作一次pop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1),因为第一次比较时根节点就是最大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仍然是树的高度:O(logn)

    1.4. 时间复杂度分析

    构建一个最大堆,从空堆开始,每次添加元素到尾部后,需要向上翻转,最坏翻转次数是:

    第一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log1
    第二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log2
    第三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不大于log3的最大整数
    第四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log4
    第五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不大于log5的最大整数
    ...
    第N次添加元素翻转次数:不大于logn的最大整数
    
    近似 = log(1)+log(2)+log(3)+...+log(n) = log(n!)
    

    从一个最大堆,逐一移除堆顶元素,然后将堆尾元素置于堆顶后,向下翻转恢复堆特征,最坏翻转次数是:

    第一次移除元素恢复堆时间复杂度:logn
    第二次移除元素恢复堆时间复杂度:不大于log(n-1)的最大整数
    第三次移除元素恢复堆时间复杂度:不大于log(n-2)的最大整数
    ...
    第N次移除元素恢复堆时间复杂度:log1
    
    近似 = log(1)+log(2)+log(3)+...+log(n) = log(n!)
    

    根据斯特林公式:

    可以进行证明log(n!)nlog(n)是同阶的:

    所以构建一个最大堆的最坏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从堆顶一个个移除元素,直到移完,整个过程最坏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n)

    从构建堆到移除堆,总的最坏复杂度是:O(nlogn)+O(nlogn),我们可以认为是:O(nlogn)

    如果所有的元素都一样的情况下,建堆和移除堆的每一步都不需要翻转,最好时间复杂度为:O(n),复杂度主要在于遍历元素。

    如果元素不全一样,即使在建堆的时候不需要翻转,但在移除堆的过程中一定会破坏堆的特征,导致恢复堆时需要翻转。比如一个n个元素的已排好的序的数列,建堆时每次都满足堆的特征,不需要上浮翻转,但在移除堆的过程中最尾部元素需要放在根节点,这个时候导致不满足堆的特征,需要下沉翻转。因此,在最好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仍然是:O(nlog)

    因此,最大堆从构建到移除,总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nlogn)

    1.5. 最大堆实现

    // 一个最大堆,一颗完全二叉树
    // 最大堆要求节点元素都不小于其左右孩子
    type Heap struct {
        // 堆的大小
        Size int
        // 使用内部的数组来模拟树
        // 一个节点下标为 i,那么父亲节点的下标为 (i-1)/2
        // 一个节点下标为 i,那么左儿子的下标为 2i+1,右儿子下标为 2i+2
        Array []int
    }
    
    // 初始化一个堆
    func NewHeap(array []int) *Heap {
        h := new(Heap)
        h.Array = array
        return h
    }
    
    // 最大堆插入元素
    func (h *Heap) Push(x int) {
        // 堆没有元素时,使元素成为顶点后退出
        if h.Size == 0 {
            h.Array[0] = x
            h.Size++
            return
        }
    
        // i 是要插入节点的下标
        i := h.Size
    
        // 如果下标存在
        // 将小的值 x 一直上浮
        for i > 0 {
            // parent为该元素父亲节点的下标
            parent := (i - 1) / 2
    
            // 如果插入的值小于等于父亲节点,那么可以直接退出循环,因为父亲仍然是最大的
            if x <= h.Array[parent] {
                break
            }
    
            // 否则将父亲节点与该节点互换,然后向上翻转,将最大的元素一直往上推
            h.Array[i] = h.Array[parent]
            i = parent
        }
    
        // 将该值 x 放在不会再翻转的位置
        h.Array[i] = x
    
        // 堆数量加一
        h.Size++
    }
    
    // 最大堆移除根节点元素,也就是最大的元素
    func (h *Heap) Pop() int {
        // 没有元素,返回-1
        if h.Size == 0 {
            return -1
        }
    
        // 取出根节点
        ret := h.Array[0]
    
        // 因为根节点要被删除了,将最后一个节点放到根节点的位置上
        h.Size--
        x := h.Array[h.Size]  // 将最后一个元素的值先拿出来
        h.Array[h.Size] = ret // 将移除的元素放在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上
    
        // 对根节点进行向下翻转,小的值 x 一直下沉,维持最大堆的特征
        i := 0
        for {
            // a,b为下标 i 左右两个子节点的下标
            a := 2*i + 1
            b := 2*i + 2
    
            // 左儿子下标超出了,表示没有左子树,那么右子树也没有,直接返回
            if a >= h.Size {
                break
            }
    
            // 有右子树,拿到两个子节点中较大节点的下标
            if b < h.Size && h.Array[b] > h.Array[a] {
                a = b
            }
    
            // 父亲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两个儿子较大的那个,不需要向下继续翻转了,返回
            if x >= h.Array[a] {
                break
            }
    
            // 将较大的儿子与父亲交换,维持这个最大堆的特征
            h.Array[i] = h.Array[a]
    
            // 继续往下操作
            i = a
        }
    
        // 将最后一个元素的值 x 放在不会再翻转的位置
        h.Array[i] = x
        return ret
    }
    

    以上为最大堆的实现。

    三、普通堆排序

    根据最大堆,堆顶元素一直是最大的元素特征,可以实现堆排序。

    先构建一个最小堆,然后依次把根节点元素pop出即可:

    func main() {
        list := []int{5, 9, 1, 6, 8, 14, 6, 49, 25, 4, 6, 3}
    
        // 构建最大堆
        h := NewHeap(list)
        for _, v := range list {
            h.Push(v)
        }
    
        // 将堆元素移除
        for range list {
            h.Pop()
        }
    
        // 打印排序后的值
        fmt.Println(list)
    }
    

    输出:

    1 3 4 5 6 6 6 8 9 14 25 49
    

    根据以上最大堆的时间复杂度分析,从堆构建到移除最坏和最好的时间复杂度:O(nlogn),这也是堆排序的最好和最坏的时间复杂度。

    这样实现的堆排序是普通的堆排序,性能不是最优的。

    因为一开始会认为堆是空的,每次添加元素都需要添加到尾部,然后向上翻转,需要用Heap.Size来记录堆的大小增长,这种堆构建,可以认为是非原地的构建,影响了效率。

    美国籍计算机科学家R. W. Floyd改进的原地自底向上的堆排序,不会从空堆开始,而是把待排序的数列当成一个混乱的最大堆,从底层逐层开始,对元素进行下沉操作,一直恢复最大堆的特征,直到根节点。

    将构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从O(nlogn)降为O(n),总的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从O(2nlogn)改进到O(n+nlogn)

    三、自底向上堆排序

    自底向上堆排序,仅仅将构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从O(nlogn)改进到O(n),其他保持不变。

    这种堆排序,不再每次都将元素添加到尾部,然后上浮翻转,而是在混乱堆的基础上,从底部向上逐层进行下沉操作,下沉操作比较的次数会减少。步骤如下:

    1. 先对最底部的所有非叶子节点进行下沉,即这些非叶子节点与它们的儿子节点比较,较大的儿子和父亲交换位置。
    2. 接着从次二层开始的非叶子节点重复这个操作,直到到达根节点最大堆就构建好了。

    从底部开始,向上推进,所以这种堆排序又叫自底向上的堆排序。

    为什么自底向上构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是:O(n)。证明如下:

    k层的非叶子节点的数量为n/2^k,每一个非叶子节点下沉的最大次数为其子孙的层数:k,而树的层数为logn层,那么总的翻转次数计算如下:

    因为如下的公式是成立的:

    所以翻转的次数计算结果为:2n次。也就是构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n)

    我们用非递归的形式来实现,非递归相对容易理解: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先自底向上构建最大堆,再移除堆元素实现堆排序
    func HeapSort(array []int) {
        // 堆的元素数量
        count := len(array)
    
        // 最底层的叶子节点下标,该节点位置不定,但是该叶子节点右边的节点都是叶子节点
        start := count/2 + 1
    
        // 最后的元素下标
        end := count - 1
    
        // 从最底层开始,逐一对节点进行下沉
        for start >= 0 {
            sift(array, start, count)
            start-- // 表示左偏移一个节点,如果该层没有节点了,那么表示到了上一层的最右边
        }
    
        // 下沉结束了,现在要来排序了
        // 元素大于2个的最大堆才可以移除
        for end > 0 {
            // 将堆顶元素与堆尾元素互换,表示移除最大堆元素
            array[end], array[0] = array[0], array[end]
            // 对堆顶进行下沉操作
            sift(array, 0, end)
            // 一直移除堆顶元素
            end--
        }
    }
    
    // 下沉操作,需要下沉的元素时 array[start],参数 count 只要用来判断是否到底堆底,使得下沉结束
    func sift(array []int, start, count int) {
        // 父亲节点
        root := start
    
        // 左儿子
        child := root*2 + 1
    
        // 如果有下一代
        for child < count {
            // 右儿子比左儿子大,那么要翻转的儿子改为右儿子
            if count-child > 1 && array[child] < array[child+1] {
                child++
            }
    
            // 父亲节点比儿子小,那么将父亲和儿子位置交换
            if array[root] < array[child] {
                array[root], array[child] = array[child], array[root]
                // 继续往下沉
                root = child
                child = root*2 + 1
            } else {
                return
            }
        }
    }
    
    func main() {
        list := []int{5, 9, 1, 6, 8, 14, 6, 49, 25, 4, 6, 3}
    
        HeapSort(list)
    
        // 打印排序后的值
        fmt.Println(list)
    }
    

    输出:

    [1 3 4 5 6 6 6 8 9 14 25 49]
    

    系列文章入口

    我是陈星星,欢迎阅读我亲自写的 数据结构和算法(Golang实现),文章首发于 阅读更友好的GitBook

  • 相关阅读:
    fullCalendar改造计划之带农历节气节假日的万年历(转)
    Linked List Cycle
    Remove Nth Node From End of List
    Binary Tree Inorder Traversal
    Unique Binary Search Trees
    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II
    Plus One
    Remove Duplicates from Sorted List
    Merge Two Sorted List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ma/p/1272486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