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为什么别人对女朋友就可以那么好,你就做不到?」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不能迁就我一次吗?你怎么这么自私?」

      「我当初怎么嫁给你这种人?」

      当和朋友讨论到亲密关系,或者对他们的生活稍作观察,往往会听到类似的语言,听到对伴侣的评判、分类、指责…… 在帮助他们理顺情境的同时,我也会思考,该如何处理此种问题呢?如果我是她,是否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我算是不擅长处理这种问题的,因为它很难实际发生。

      如果是他人责骂我,我会原地消失,留下一句「请你重新定义问题,冷静下来再和我沟通」;如果是我指责他人…… 我没有多少指责的经验,拥有一定的边界感,凡事算是拎得清楚,能讲道理就平稳地讲。当然,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迷失理智,失口指责。毕竟真正陷入恋爱的话,兴许会改变原有的性情。

      读《非暴力沟通》之前,题目起初几乎将我拦在门外,我自以为是地觉得这个概念与我无关,后来意识到是我对「暴力」的误解——不是拳脚相加、粗语相向才叫暴力,人往往不觉得自己沟通方式是「暴力」的,但你想想,有多少次,你说的话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难堪?

      很多话,是一刀下去,不见血却致命的。

      ## 是什么阻碍了爱?

      gt;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有人想谈一场永不吵架的恋爱?实际上,有的伴侣不常吵架,但危机暗涌,心事重重。

      最令人无法察觉,但也为许多已经察觉到的人所苦的,就是普世存在的「道德审判」。所谓道德审判的前提,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他人做出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审判人。譬如:「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你是不是智障?」「她就是绿茶婊你为什么要接近她?」「他们都是辣鸡!」

      也有些审判之言也许是无心之举的玩笑话,但是如果没有拎清分寸,传达出的滋味和造成的效果,是会伤人的。譬如「没事啊,你想做就做嘛,你开心就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站在自我堆砌的道德高地,审判对方的固执诉求。

      究其根本,道德审判暗含着「审判者」的价值观和需要,而暴力的根源则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我们在抱怨「春节需自救」的时候,其实也在将冲突归咎于他人,而非自己。

      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你在反感的情绪爬起之前,可以先察觉到这种审判背后,其实是他们的需要,这些需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与记忆?而在理解之前,任何指责与归咎都是不负责任的暴力。

      进行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反感「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执着于「别人的男/女朋友是怎么做的」,比较会蒙蔽他们对人对己的真实爱意。

      爱情需要承担责任,但人类在语言表达中往往容易推卸责任,而且,很多人察觉不到这一点。人类的大脑会骗人,会诱惑你做出符合当下利益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你会在第一时间选择利于自己的理由,而这些理由背后的深层功能,就是逃避责任——

      「你为什么要和我分手?」「因为你不理解我。」

      「你为什么出轨?」「因为我受不了诱惑。」

      「你为什么这么对我?」「我这人就这样,我对我妈也这样。」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他人行为、上级命令、机构规章制度/政策、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无法控制的冲动力,这些都是逃避责任的理由。

      再就是强人所难,这和许多人根深蒂固的念头相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有些行为必须受罚。」这就引发了「不应该」「应该」「不得不」之类的言论,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命令与规定,比如:「就算是我错了,你也应该先跟我道歉。」「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难道不应该有所表示吗?」

      卢森堡认为,人们越习惯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尤其女性作为「他者」,生来就在男性权威角色下成长,在性别弱势的境遇中,一方面是受害者,一方面又是同谋。权威笼罩,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标准下参照与辩驳,不事顺从的女性,也会走向极端。

      现代人的悲剧之源,正在于过度流连道德审判,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你在亲密关系的镜子中照见了怎样的自己?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爱?你想要的,与此间情意是否契合呢?拨开阻碍了爱的迷障,才能认识你自己,认清关系之镜中的自我投射。

      ## 学习非暴力沟通

      ### 观察

      gt;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学习非暴力沟通的首要行为,便是区分观察与评价,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卢森堡表示: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境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

      ### 感受

    「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在一次研讨班中,卢森堡遇到一位太太对她的先生这样说,然而,这样的话很难提醒先生留意她的真实感受,如果他只是在指责中,感到沮丧甚至疏远,只会恶化在太太心中「墙」的形象。

     在表达感受时,你需要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在这里,卢森堡介绍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譬如:

      1. 表达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 表达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羞愧、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这个词汇表还需要不断补充,但归根结底,学会描述自己的情绪,表达事件情境中的感觉,是沟通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你觉察此刻自我的真相,并真切地传达给对方,才能帮助他理解你的诉求。

      ### 需要

      gt;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指责之前,认真思考,真的是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我们的感受吗?感受的根源,实际上是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体察人心,与其直接批评他们,获取对方条件反射的申辩或者反击,不如直接说出我们的感受,表达需求。

      譬如:可以说「你不给我买礼物,我会觉得有些难过,我也会怀疑你是不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爱我,这是我现在的心情。」而不是「行,我明白了,你根本就不爱我。」

      在对需求的探寻中,也要学会倾听,用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也去体会他人的脆弱和挣扎,体会某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需求」是沟通的核心,每个环节,其实都在为当事人的「需求」服务,亲密关系,实际是一场社会合作。

      认清你的需求是什么,了解伴侣的需求是什么,良性沟通才能发生,生命与爱才能在场。

      ### 请求

      gt; 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另一边。——坎贝尔

      想要得到积极回应,就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我特别特别要和身边陷在沟通不畅的恋情的朋友说,不要暗自对伴侣怀抱某种期待,而又因为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而难过、生气甚至指责。

      因为你压根就没说。

      有时你即便说了,也不够具体。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许多人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怎样的期待。

      譬如,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恐婚,其他人都在问「你怎么这样啊?你没必要这样,婚姻的好处有一二三啊……」她辩解半天,最后自己下了结论:「我就是恐婚。」也就没人追问了。我问她「你说自己害怕婚姻,想到婚姻的时候有恐惧感,而且认为自己不适合结婚,能不能告诉我,在你做出这种判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觉得男朋友做出什么,才会让你对婚姻有所期待?」

      后来她告诉我,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期待什么,索性就拒绝期待。这是一种恐惧,对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恐惧,而非对婚姻本身。

      学会请求,就是不去试图说服他们。请求他们讲出自己的需求与心愿,如果他们尚不愿意,就安静倾听。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工具,而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

      懂得请求,也要在对方请求时,不去过分反应。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 归根结底,请爱自己

      gt;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朋友「被」分手时,给男友发去最后的短信:「我知道你觉得我还不够完美,在我们的相处中,我小作大作,你忍过这么久,现在忍不下去了,我能理解。谢谢你在这段爱情中对我的包容,希望你遇到更好的女孩。」我看完之后痛训她十分钟,严肃痛训。

      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让我们视自己为工具,而看不见自己的美。

      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成长是出于爱的驱动力,而非自责。「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有一个词极其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用它来打击自己,那就是「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样,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这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又心有不甘。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自责是不必的,我们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允许遗憾的感受充分流动,然后去满足尚未满足的需要,去行动。

      在书中,卢森堡提供了又一件思维语言工具: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 第一步 列出清单,你觉得那些事情没有意思,但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

      - 第二步 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选择做,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

      - 第三步 我选择做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

      - 不论你选择作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比如:我不想陪她逛街,但是不得不做。我陪她逛街,是因为我选择陪她逛街,我希望不想惹她生气。我选择陪她逛街,是因为我不想惹她生气,否则她会觉得我没有花时间陪她,和我吵架,和我分手。你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得出其他的解决方案:我不想惹她生气,但是我又需要花时间和她在一起,所以我可以安排一些出行,安排一些约会项目,比如游泳、攀岩、潜水、拍照……替代我并不喜欢的逛街。

      深入理解行为的动机,你就会发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取向。也会做出某些判断,删除掉某些行为,将更多精力投入服务两人生命的乐趣中。

      认识你自己,归根结底是,深爱你自己。然后呢,再去钻研爱的艺术。

      ## 学会表达愤怒与感激

      与其在愤怒中沉浸,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学会有意识地也「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的行为……」。比如:「我生气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理想的前戏。」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你太粗暴。」愤怒可以表达,表达一定要具体有效。

      感激也是如此,在非暴力沟通下,感激的内容可以采用如下步骤:

      1.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比如:「谢谢你在电影院帮我提醒了那位聊天的女士,我的确不喜欢有人在看电影时窃窃私语,希望能够拥有良好的观影环境,她在与旁人聊天的时候我很烦躁,但是你的行为让我松了一口气,谢谢你。」

      通过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愤怒还是感激,都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在坦诚的基础上加强联系。

      ## 小结

      语言,作为人类本能,在传达信息与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推向好恶的分水岭,沟通方式与内容成为人类关系的重要基石。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许多时候,人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其他时候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针锋相对。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就是观察并改善沟通方式,察觉你使用的语言,明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表达你当下的感受与你真实的愿望与整个价值观,持续不断地提醒自己:想要更好的亲密关系,就要平衡沟通成本与诉求,以激发更美妙的生命故事。

      在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 相关阅读:
    改善用户体念:jsp+Ajax实现实时上传,删除,导入Excel进度条
    hibernate+proxool的数据库连接池配置方法
    Js事件对象
    关于java数组拷贝的性能
    resin连接池配置
    java 动态编译源代码
    Java中对字符串进行加密和解密
    内存数据库H2 Mixed Mode布署
    ActiveX控件的另类免费签名法
    对PreparedStatement、Statement的一点总结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lxx/p/991425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