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公司负责技能系统,这块儿想了很长时间了,最先还是在04年荣耀的时候就开始考虑的,因为那时欠考虑太多,被兰大一指头按死。但那之后并没有停止思考,玩了一些游戏,综合考虑了一些情况,结合当前项目的情况形成了现在的方案。
从设计上,瑕疵什么必然是有的,不然我可能现在也去开飞车造火箭了。这里不想谈具体的设计问题,而是想说一些衍生出来的问题。
一个模块,部署实施的时候必然会有多人共同参与,在这些人中,沟通是个很重要,但也很讲技术的工作,这点得承认,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沟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别人,更重要的还有两点,一是从别人那里准确地获知他人的意思,另外一点,是确保参与的所有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相同的,等价都不行。
由于进度比较紧张,而且自己又有一个特别想做的东西,于是马马虎虎开了两次小会,与参与的同事沟通了几个来回,从他们那里知道了一些他们的想法,根据这些想法修改了一些设计,同时也把自己的想法知会了每位同事。但是,最后一点杯具了。
抽象的概念,最终体现到代码,还有一个过程,就是类似于伪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算作是具体细节的设计吧?这个阶段,我忽视了。
只是布下了概念,大略地说了一下实现的模块和接口,但是,没有说清楚某个方法究竟应该在代码中如何体现为具体的类和方法,也没有弄明白几位同事各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些不同,就匆匆忙忙铺起了量,结果就是:两个人实现的模块从各自理解的角度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却拿不到一起来用……一位同事尝试从A角度来理解,构建了自己的整个接口集合,同时构建了对方的处理方式,而另一位同事同样完成了这个过程,只不过是从B的角度去理解,于是就……
这确实是自己的问题,以后需要注意这些。
还好不是那种大的模块,浪费了一天的时间,又驶回正轨了。
说到细节设计,其实有时候想想,《最后期限》推荐“最后一分钟编码”,就是要求扩大和改进这个过程。但这一点对于习惯用Debug和可见性来描述软件的中国程序员,还是太过于遥远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们一直以来所维护的传统,都是轻设计而重编码、重调试的。快速部署对我们总是比风暴设计要重要得多。但是,强化的设计还是值得一试。强化到什么地步呢?《最后期限》给出了若干个标准,其中有一个是,设计应该针对模块间的接口,而非重现需求的概念。需求的概念是一个归纳过程,逻辑正常的人们只需要穷举需求集就可以解出来等价的概念。但是接口,作为从概念的演绎,其变化性一下子就上去了,因此,应该得到重点的对待。
现在真的已经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修改了,因为首先,设计的修改导致的工作量,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
所以更需要小心翼翼,安排好接口、流程,留下足够灵活的空间。
希望自己能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