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机器学习-2 模拟评估与选择

    1. 经验误差与过拟合

    错误率error rate):分类错误的样本数 a 占样本总数 m 的比例,即 (E = a / m)
    精度accuracy):精度 = 1 - 错误率 = (1 - a / m = (1 - frac{a}{m}) imes 100\%) (常用百分比形式)。
    误差error):学习器的实际预测输出与样本真实输出之间的差异。
    训练误差training error)/ 经验误差empirical error):学习器在训练集上的误差。
    测试误差testing error):学习器在测试集上的误差。
    泛化误差generalization error):学习器在新样本上的误差。

    过拟合overfitting):将训练样本的自身特性当做了一般性质,在训练集表现很好,在测试集表现糟糕。
    解决方法:过拟合是机器学习关键障碍,无法彻底避免,只能“缓解”。
    欠拟合underfitting):未能学得训练样本的一般性质,在训练集和测试集都表现不好。
    解决方法:在决策树学习中扩展分支、在神经网络学习中增加训练轮数等。

    模型选择model selection)问题:现实任务中有多种学习算法可供选择,且同一个学习算法可有不同的参数配置,就出现了选择哪一个学习算法、使用哪一种参数配置问题。
    然而,泛化误差无法直接获得,训练误差又存在过拟合问题,所以需考虑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模型评估。

    2. 评估方法

    以测试误差作为泛化误差的近似,前提是测试集应尽可能与训练集互斥,即测试样本尽量不在训练集中出现。
    从数据集 D 中产生训练集 S 和测试集 T 的常见方法有:留出法、交叉验证法、自助法、参数调节

    2.1 留出法

    留出法hold-out):直接将数据集 D 划分为两个互斥的集合 S 和 T,即 (D = S cup T)(S cap T = emptyset)

    需注意的是:
    S/T 的划分应尽可能保持数据分布的一致性。如:分类任务中可使用分层采样stratified sampling)保持样本类别的比例相似。
    即使在给定 S/T 的样本比例,仍会因不同划分方法产生不同的 S/T,相应的模型评估结果也有差别。所以单次使用留出法不够稳定可靠,一般采用多次随机划分、重复实验评估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评估结果
    若 S 包含绝大多数样本,则训练出的模型更接近用 D 训练出的模型,但由于 T 较小,评估结果可能不够稳定精确;若 T 包含更多样本,则 S 与 D 的差别更大,被评估的模型与用 D 训练出的模型差别较大,降低了评估结果的真实性(fidelity)。常见做法是将大约 2/3 ~ 4/5 的样本用于训练, 剩余样本用于测试,且测试集至少包含 30 个样本。

    2.2 交叉验证法

    交叉验证法cross validation):先将 D 划分成 k 个大小相似的互斥子集,即 (D = D_1 cup D_2 cup ... cup D_k)(D_i cap D_j = emptyset quad (i eq j))。每个子集 Di 都通过分层采样尽可能保持数据分布的一致性。然后,每次使用 k-1 个子集的并集作为训练集,余下子集作为测试集,如此可得到 k 组 训练/测试集,进行 k 次训练和测试,最终返回这 k 个测试结果的均值。

    交叉验证法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保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k 的取值,所以交叉验证法又称为k 折交叉验证k-fold cross validation)。常用的有 10 折交叉验证、5 折交叉验证、20 折交叉验证等。

    将 D 划分成 k 个子集存在多种划分方式,为减小因样本划分不同引入的差别,k 折交叉验证通常要随机使用不同的划分重复 p 次,取这 p 次 k 折线交叉验证结果的均值作为最终的评估结果。常见的有 10 次 10 折交叉验证。

    留一法Leave-One-Out,简称LOO):假定数据集 D 中包含 m 个样本,令 (k = m) 进行交叉验证。
    留一法不受随机样本划分方式的影响。留一法中被评估模型与期望评估的用 D 训练得出的模型很相似,因此评估结果往往比较准确。然而,训练集较大时, 计算开销将难以忍受,还是在未考虑算法调参的情况下。另外,留一法的评估结果未必永远比其他评估方法准确,NFL 定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2.3 自助法

    在留出法和交叉验证法中,由于保留了一部分样本用于测试,因此必然会引入因训练样本与 D 规模不同而导致估计偏差。而留一法虽受训练样本规模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计算复杂度太高。

    自助法boootstrapping):对数据集 D 使用自助采样bootstrap sampling)得到采样数据集 D',将 D' 作为训练集,D - D' (集合减法)作为测试集。
    给定包含 m 个样本的数据集 D,对它进行采样产生数据集 D':每次随机从 D 中挑选一个样本,将其拷贝到 D' 中,然后再该样本放回 D 中,使该样本在下次采样时仍可能被采到。重复执行该过程 m 次,得到包含 m 个样本的数据集 D',这就是自助采样的结果。

    样本在 m 次采样中始终不被采到的概率是 ((1 - frac{1}{m})^m),对其取极限得到:(limlimits_{x ightarrowinfty}(1 - frac{1}{m})^m ightarrow frac{1}{e} approx 0.368),即通过自助采样,初始数据集 D 中约有 36.8% 的样本没有出现在采样数据集 D' 中。这样,实际评估模型与期望评估的模型都使用 m 个训练样本,而仍有约 1/3 的、没有在训练集中出现的样本用与测试。该测试结果亦称为包外估计out-of-bag estimate)。

    自助法产生的数据集改变了初始数据集的分布,会引入估计偏差,适用于数据集小、难以有效划分训练/测试集的情况。在初始数据量足够的情况下,留出法和交叉验证法更常用。

    2.4 调参

    参数调节调参parameter tuning):大多数学习算法都有参数需要设定,参数配置不同,学得的模型也可能有显著差别,所以不仅需要选择适用的学习算法,还需要对算法参数进行设定。

    由于参数实在实数范围取值,无法对所有参数配置都训练出模型进行挑选,所以常对参数限定一个范围步长,然后从这些候选值中选择“最佳”的哪个。显然,这样选定的参数往往不是最佳值,但这是在计算开销和性能评估之间折中的结果。即使这样,在不少学习算法中仍然有大量的参数需要设定,参数调得不好,往往对最终模型性能有关键性影响。

    给定包含 m 个样本的数据集 D,对模型进行测试评估选定后,学习算法和参数配置也选定了,此时应该用数据集 D 重新训练模型,在这次训练中使用了所有 m 个样本,才是最终的模型。
    在评估不同算法的泛化能力时候,我们使用测试集上的效果来估计模型在实际使用时的泛化能力,为了加以区分,我们将训练数据分为训练集验证集validation set),使用验证集来进行模型选择和调参。

    3. 性能度量

    性能度量performance measure):衡量模型泛化能力的评价标准。
    性能度量反应了任务需求,不同的性能度量会产生不同的评判结果。模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算法和数据,还取决于任务需求。

    给定例集 (D = {(vec{x_1}, y_1), (vec{x_2}, y_2), ..., (vec{x_m}, y_m)}) ,其中 (y_i) 是示例 (vec{x_i}) 的 真实标记。要评估学习器 (f) 的性能,则需将预测结果 (f(mathbf{x})) 与真实标记 (y) 比较。

    回归任务常用性能度量是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E(f; D) = frac{1}{m} sum^m_{i=1}(f(mathbf{x_i}) - y_i)^2 ag{3.1} ]

    更一般的,对数据分布 (mathcal{D}) 和概率密度函数 (p(cdot)),均方误差可描述为:

    [E(f; mathcal{D}) = int_{mathbf{x} sim mathcal{D}}(f(mathbf{x}) - y)^2p(mathbf{x})dmathbf{x} ag{3.2} ]

    分类任务常用的性能度量有:错误率和精度,查准率、查全率与 F1,ROC 与 AUC,代价敏感错误率与代价曲线

    3.1 错误率与精度

    对样例集 (D)分类错误率定义为:

    [E(f;D)=frac{1}{m}sum^m_{i=1}mathbb{I}(f(mathbf{x_i}) eq y_i) ag{3.3} ]

    分类任务的精度定义为:

    [egin{aligned} acc(f;D) &= frac{1}{m}sum^m_{i=1}mathbb{I}(f(mathbf{x_i}) = y_i) \ &= 1 - E(f;D) end{aligned} ag{3.4} ]

    更一般的,对数据分布 (mathcal{D}) 和概率密度函数 (p(cdot)),分类任务的错误率和精度可分别描述为:

    [E(f;mathcal{D}) = int_{mathbf{x}simmathcal{D}}mathbb{I}(f(mathbf{x}) eq y)p(mathbf{x})dmathbf{x} ag{3.5} ]

    [egin{aligned} acc(f;mathcal{D}) &= int_{mathbf{x}simmathcal{D}}mathbb{I}(f(mathbf{x}) = y)p(mathbf{x})dmathbf{x} \ &= 1 - E(f;mathcal{D}) end{aligned} ag{3.5} ]

    3.2 查准率、查全率与 F1

    对于二分类问题,将样例根据真实类别与学习器预测类别的组合划分为:真正例true positive)TP、假正例 false positive)FP、真反例true negative)TN、假反例false negative)FN 四种情况。显然 (TP + FP + TN + FN = 样本总数)。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如下表所示:

    查准率precision)P 和查全率recall)R 的定义为:

    [P = frac{TP}{TP+FP} ag{3.6} ]

    [R = frac{TP}{TP+FN} ag{3.7} ]

    查准率:预测出的正例中预测正确的比例。
    查全率:所有真实的正例中,有多少比例被正确预测出来。

    一般来说,查准率和查全率是一对矛盾的变量。如果希望查准率高,那么只选中最可能是正例的样例,这样查全率就会偏低。而如果希望查全率高,那么选中更多的样本为正例,则查准率又会偏低。

    我们将学习器的预测结果对样本进行排序,越可能是正例的排得越靠前,然后从前往后依次作为分界,前面的视为正例,后面的视为反例,然后作出不同分界下的查准率-查全率曲线,简称P-R曲线。如下面的示意图,是不同学习器 A、B、C 的 P-R 曲线:

    示意图为了绘图方便和美观,为单调平滑曲线,但实际任务中多为非单调、不平滑,且局部有上下波动。

    通过 PR 曲线比较不同学习器的性能:

    • 一个学习器的 PR 曲线被另一个学习器的 PR 曲线完全包住,则可断言后者的性能优于前者(如学习器 A 性能优于学习器 C)。

    • 若两个学习器的 PR曲线有交叉,则不能笼统地断言孰优孰劣,只能在具体的条件下比较。或通过比较 PR 曲线下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可认为该学习器在取得查准率和查全率双高的比例更高。

    • 比较平衡点平衡点Break-Event Point,简称 BEP)是在 (P = R) 时的取值。BEP 的值越高,可认为学习器的性能更好。

    • 使用 F1 度量。F1 度量是基于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调和平均(harmonic mean)定义的:

      [frac{1}{F1} = frac{1}{2} cdot (frac{1}{P}+ frac{1}{R}) ]

      [F1 = frac{2 imes P imes R}{P + R} = frac{2 imes TP}{样本总数+TP-TN} ag{3.8} ]

    • 使用 Fβ 度量。 Fβ 是 F1 的一般形式,为 P 和 R 的加权调和平均:

      [frac{1}{F_eta} = frac{1}{1+eta^2} cdot (frac{1}{P}+frac{eta^2}{R}), quad (eta > 0) ]

      [F_eta = frac{(1+eta^2) imes P imes R}{(eta^2 imes P)+R}, quad (eta > 0) ag{3.9} ]

      β = 1 时为标准的 F1,β > 1 时查全率更为重要,β < 1 时查准率更为重要。

    有时我们希望在多个二分混淆矩阵上综合考察查准率和查全率,例如进行多次训练/测试、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测试、在多分类任务中两两类别组合分类……这时可以使用宏查准率macro-P)、宏查全率macro-R)、宏F1macro-F1)、微查准率micro-P)、微查全率micro-P)、微F1micro-F1)。

    • 在 n 个混淆矩阵上分别计算出查准率和查全率,记为 ((P_1, R_1), (P_2, R_2), ..., (P_n, R_n)),再求平均值,即可得到宏查准率、宏查全率、宏F1

      [ ext{macro-}P = frac{1}{n}sum^n_{i=1}P_i ag{3.10} ]

      [ ext{macro-}R = frac{1}{n}sum^n_{i=1}R_i ag{3.11} ]

      [ ext{macro-}F1 = frac{2 imes ext{macro-}P imes ext{macro-}R}{ ext{macro-}P+ ext{macro-}R} ag{3.12} ]

    • 对各混淆矩阵的 TP、FP、TN、FN 求平均值,记为 (overline{TP})(overline{FP})(overline{TN})(overline{FN}),再基于这些平均值计算微查准率、微查全率、微F1

      [ ext{micro-}P = frac{overline{TP}}{overline{TP}+overline{FP}} ag{3.13} ]

      [ ext{micro-}R = frac{overline{TP}}{overline{TP}+overline{FN}} ag{3.14} ]

      [ ext{micro-}F1 = frac{2 imes ext{micro-}P imes ext{micro-}R}{ ext{micro-}P+ ext{micro}-R} ag{3.15} ]

    3.3 ROC 与 AUC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全称受试者工作特性):将测试样本进行排序,越可能是正例的排在越前面,取不同的预测值作为截断点将样本分为两部分,前面为正例,后面为反例,做出ROC曲线
    ROC曲线的纵轴为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简称 TPR),横轴是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简称 FPR),两者的定义如下:

    [TPR = frac{TP}{TP+FN} ag{3.16} ]

    [FPR = frac{FP}{TN+FP} ag{3.17} ]

    ROC 曲线示意图如下:

    显然 (0,1) 点为所有真实正例排在真实反例前的理想模型。

    使用 ROC 曲线比较不同学习器的性能:

    • 若一个学习器的 ROC 曲线完全包住另一个学习器的 ROC 曲线,则前者的性能优于后者。

    • 比较 AUCArea Under ROC Curve):AUC 为 ROC 曲线下的面积。
      假定 ROC 曲线的坐标是 ({(x_1,y_1), (x_2,y_2), ...,(x_m, y_m)}) 的点按序列简介而成,则 AUC 可估算为:

      [AUC = frac{1}{2}sum^{m-1}_{i=1}(x_{i+1}-x_i)cdot(y_i + y_{i+1}) ag{3.18} ]

      AUC 考虑的是样本预测的排序质量,所以它与排序误差关。我们考虑每一对正、反例,若正例的预测值小于反例,则记 1 个罚分,若相等,记 0.5 个罚分,得到排序损失loss),即 ROC 曲线之上的面积
      给定 (m^+) 个正例和 (m^-) 个反例,令 (D^+)(D^-) 分别表示正、反例集合,则排序损失定义为:

      [ell_{rank} = frac{1}{m^+m^-}sum_{oldsymbol{x}^+in D^+}sum_{oldsymbol{x}^-in D^-}(mathbb{I}(f(oldsymbol{x}^+)<f(oldsymbol{x}^-))+frac{1}{2}mathbb{I}(f(oldsymbol{x}^+))= f(oldsymbol{x}^-)) ag{3.19} ]

      [AUC = 1 -ell_{rank} ag{3.20} ]

    3.4 代价敏感错误率与代价曲线

    现实任务中,不同类型的错误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同。为权衡不同类型的错误所造成的不同损失,可以使用非均等代价unequal cost)。

    以二分类任务为例,为其设定一个代价矩阵cost matrix):

    其中 (oldsymbol{cost_{ij}}) 表示第 (i) 类样本预测为第 (j) 类样本的代价,造成的损失越大,该数值越大。
    一般情况下,更关注 (cost) 的比值,而非绝对值大小。

    若将上表中第 0 类作为正类、第 1 类作为反类,令 (D^+)(D^-) 分别代表样例集 (D) 的正例子集和反例子集,则代价敏感cost-sensitive错误率为:

    [E(f;D;cost)=frac{1}{m}(sum_{oldsymbol{x_i}in D^+}mathbb{I}(f(oldsymbol{x_i}) eq y_i) imes cost_{01} + sum_{oldsymbol{x_i}in D^-}mathbb{I}(f(oldsymbol{x_i}) eq y_i) imes cost_{10}) ag{3.21} ]

    由于在非均等代价在,ROC 曲线不能直接反映学习器的期望总体代价,这时就需要使用代价曲线cost curve)。
    代价曲线的横轴正例概率代价纵轴归一化代价,其定义如下:

    [P(+)cost = frac{p imes cost_{01}}{p imes cost_{01}+(1-p) imes cost_{10}} ag{3.22} ]

    [cost_{norm}=frac{FNR imes p imes cost_{01}+FPR imes (1-p) imes cost_{10}}{p imes cost_{01}+(1-p) imes cost_{10}} ag{3.23} ]

    其中 (FPR) 为假正例率,(FNR = 1-TPR)假反例率(p) 为样例为正例的概率。
    代价曲线的横纵轴取值均为 ([0,1])

    代价曲线的绘制(示意图如下):
    ROC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代价平面上的一条线段。
    设 ROC 曲线上的点坐标为 ((TPR,FPR)),则可计算出相应的 (FNR) ,然后在代价平面上绘制一条从 ((0,FPR))((1,FNR)) 的线段。
    线段下的面积代表了当前条件下的期望总体代价,当将 ROC 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转换为代价平面上的线段后,所有线段的下界围成的面积即为该学习器的期望总体代价

    4. 比较检验

    比较学习器的性能不能直接比较某个性能度量的值,因为:

    • 通过实验评估方法获得的指数测试集上的性能,并不是真正的泛化性能
    • 测试集上的性能与测试集本身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测试集的大小的不同、测试集样例的不同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 很多学习算法本身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使相同的参数在同一个测试集进行多次测试,结果也可能不同。

    假设检测hypothesis test)可以推断学习器 A 的泛化性能在统计意义上是否优于学习器 B。

    下面以错误率为性能度量为例,记错误率为 (epsilon)

    4.1 假设检验

    现实任务中我们无法得到学习器的泛化错误率,只能获知测试错误率 (hat{epsilon}) ,但是测试错误率不会相差太离谱,所以可以根据测试错误率估推出泛化错误率的分布。

    泛化错误率为 (epsilon) 即该学习器在一个样本上犯错的概率为 (epsilon) 。测试错误率 (hat{epsilon}) 意味着在 (m) 个测试样本中有 (hat{epsilon} imes m) 个样本分类错误。
    假定测试样本是从样本总体分布中独立采样得到的,那么泛化错误率为 (epsilon) 的学习器将其中 (m') 个样本错误分类、其余都正确分类的概率是 (epsilon^{m'}(1-epsilon)^{m-m'})。则该学习器恰好将 (hat{epsilon} imes m) 个样本分类错误的概率,即该泛化错误率为 (epsilon) 的学习器在被测试得到的错误率为 (hat{epsilon}) 的概率为:

    [P(hat{epsilon};epsilon)=inom{m}{hat{epsilon} imes m}epsilon^{hat{epsilon} imes m}(1-epsilon)^{m-hat{epsilon} imes m} ag{4.1} ]

    (P(hat{epsilon};epsilon)) 符合二项(binomial)分布,在 (epsilon = hat{epsilon}) 时最大, (|epsilon - hat{epsilon}|) 增大时 (P(hat{epsilon};epsilon)) 减小。
    下图为 (m = 10, epsilon = 0.3) 时,测试得到不同误分类样本数的概率示意图:

    我们使用二项检验binomial test)对 (epsilon leq epsilon_0) 这样的假设进行检验,即泛化错误率是否不大于 (epsilon_0) 。在 (1-alpha) 的概率内所能观测到的最大错误率 (overline{epsilon}) 计算如下:

    [overline{epsilon}=min epsilonquad ext { s.t. } sum_{i=epsilon imes m+1}^{m}left(egin{array}{c}{m} \ {i}end{array} ight) epsilon_0^{i}(1-epsilon_0)^{m-i}<alpha ag{4.2} ]

    s.t 为 subject to 的缩写,即左式在右式条件满足时成立。

    若测试错误率 (hat{epsilon}) 小于临界值 (overline{epsilon}),根据二项检验可得:在 (alpha) 的显著度下,假设 (epsilon leq epsilon_0) 不能被拒绝,即能以 (1-alpha) 的置信度认为,学习器的泛化错误率不大于 (epsilon_0);否则该假设可被拒绝,即在 (alpha) 的显著度下可认为学习器的泛化错误率大于 (epsilon_0)

    在测试时我们通常会得到多个测试错误率,此时可用 t 检验t-test)。假定我们得到了 (k) 个测试错误率 (hat{epsilon}_1, hat{epsilon}_2, ..., hat{epsilon}_k),则平均错误率 (mu)方差 (sigma^2) 为:

    [mu = frac{1}{k}sum^k_{i=1}hat{epsilon}_{i} ag{4.3} ]

    [sigma^2 = frac{1}{k-1}sum^{k}_{i=1}(hat{epsilon}_{i} - mu)^2 ag{4.4} ]

    (k) 个测试错误率可看做泛化错误率 (epsilon_{0}) 的独立采样,则变量:

    [ au_{t} = frac{sqrt{k}(mu - epsilon_{0})}{sigma} ag{4.5} ]

    服从自由度为 (k-1)(t) 分布,如图所示:

    对假设 $ mu = epsilon_{0}$ 和显著度 (alpha) ,可计算出当测试错误率均值为 (epsilon_{0}) 时,在 (1-alpha) 概率内能观测到最大错误率,即临界值(考虑双边(two-tailed)假设)。
    (|mu - epsilon_{0}|) 位于临界范围 ([t_{-alpha/2}, t_{alpha/2}]) 内,则不能拒绝假设 (mu = epsilon_{0}),即泛化错误率为 (epsilon_{0}) ,置信度为 (1-alpha)
    否则可拒绝该假设,即在该显著度下可认为泛化错误率与 (epsilon_{0}) 有显著不同。
    (alpha) 常用取值和常用临界值如下:

    上面两种方法是关于单个学习器泛化性能的假设进行检验。对不同的学习器性能的比较可使用下面介绍的假设检验方法。

    4.2 交叉验证 t 检验

    对两个学习器 A 和 B,使用 (k) 折交叉验证法得到的错误率分别为 (epsilon^A_1, epsilon^A_2, ..., epsilon^A_k)(epsilon^B_1, epsilon^B_2, ..., epsilon^B_k),其中 (epsilon^A_i)(epsilon^B_i) 为第 (i) 折训练/测试集上的结果,可用成对 (t) 检验paired t-test)进行比较检验。
    (k) 折交叉验证法产生的每对测试错误率求差 (Delta_i = epsilon^A_i-epsilon^B_i),若两个学习器性能相同,则差值的均值 (mu) 应为0。
    在计算出 (Delta_1, Delta_2, ..., Delta_k) 的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后,在显著度 (alpha) 下,若变量

    [ au_t = left|frac{sqrt{k}mu}{sigma} ight| ag{4.6} ]

    小于临界值 (t_{alpha/2,k-1}) 则假设不能被拒绝,两学习器性能没有显著差别;否则有明显差别,且平均错误率小的性能更优

    (t_{alpha/2,k-1}) 为自由度为 (k-1)(t) 分布上尾部累积分布为 (alpha/2) 的临界值。

    要进行有效的假设检验,需要测试错误率均为泛化错误率的独立采样。但是,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时,训练集难免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过高估计假设成立的概率。这时可使用 5×2 交叉验证法

    5×2 交叉验证是做 5 次 2 折交叉验证,每次 2 折交叉验证前将数据打乱,使 5 次交叉验证中数据划分不重复,记学习器 A 和 B 的第 i 次第 k 折交叉验证的测试错误率的差值为 (Delta^k_i)。然后取第一次差值的平均值 (mu = 0.5(Delta^1_1 + Delta^2_1)),再求每 2 折差值的方差 (sigma^2_i = (Delta^1_i - frac{Delta^1_i = Delta^2_i}{2})^2 + (Delta^2_i - frac{Delta^1_i = Delta^2_i}{2})^2) 。变量

    [ au_t = frac{mu}{sqrt{0.2sumlimits^{5}_{i=1}sigma^2_i}} ag{4.7} ]

    服从自由度为 5 的 (t) 分布,双边检验的临界值为 (t_(alpha/2,5)),当 (alpha = 0.05) 时为 (2.5706)(alpha = 0.1) 时为 (2.0150)

    4.3 McNemar 检验

    对二分类问题,使用留出法获得两学习器 A、B 的分类结果的差别,即都正确、都错误、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的样本数,得到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

    若两学习器性能相同,则应有 (e_{01} = e_{10}),那么 (left|e_{01} = e_{10} ight|) 应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 (1),方差为 (e_{01} = e_{10})。因此变量

    [ au_{chi^2} = frac{(left|e_{01} - e_{10} ight| - 1)^2}{e_{01} + e_{10}} ag{4.8} ]

    服从自由度为 (1)(chi^2)(卡方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平方。给定显著度 (alpha) 当上面变量值小于临界值 (chi^2_alpha) 时,不能拒绝假设,即两学习器无显著差异;否则拒绝假设,平均错误率较小的学习器性能较优。
    自由度为 (1)(chi^2) 检验的临界值当 (alpha = 0.05) 时为 (3.8415)(alpha = 0.1) 时为 (2.7055)

    4.4 Friedman 检验与 Nemenyi 后续检验

    交叉 t 检验和 McNemar 检验只适用与同一数据集上两个学习器性能的比较,若在一组数据集上比较多个算法,可以在每个数据集上使用之前的方法进行两两比较,而更直接的方法是,使用基于算法排序的 Friedman 检验

    假定使用 (D_1, D2, D3, D4) 四个数据集对算法 A、B、C 进行比较。
    首先得到每个算法下每个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然后在每个数据集上按测试性能由好到坏排序,序值赋 (1,2,...),若性能相同,序值平分,最后对每个算法的序值求平均,得到算法的平均序值,示意表如下:

    使用 Friedman 检验,若性能相同,则平均序值应相等。
    假定在 (N) 个数据集上比较 (k) 个算大,(r_i) 表示第 (i) 个算法的平均序值(为简化,不考虑平分序值情况),则 (r_i) 服从均值为 ((k+1)/2)、方差为 ((k^2-1)/12) 的正态分布。变量

    [egin{aligned} au_{chi^2} &= frac{k-1}{k}cdotfrac{12N}{k^2-1}sum_{i=1}^kBig(r_i - frac{k+1}{2}Big)^2 \ &= frac{12N}{k(k+1)}Big(sumlimits_{i=1}^k r^2_i - frac{k(k+1)^2}{4}Big) end{aligned} ag{4.9} ]

    (k)(N) 都较大时, 服从自由度为 (k-1)(chi^2) 分布。

    上述的 “原始 Friedman 检验”过于保守,现通常使用变量

    [ au_F = frac{(N-1) au_{chi^2}}{N(k-1)- au_{chi^2}} ag{4.10} ]

    服从自由度为 (k-1)((k-1)(N-1)) 的 F 分布。下表为 F 检测的常用临界值表:

    若“所有算法的性能相同”的假设被拒绝,则需进行后续检验(post-hoc test)区分各算法,常用的有 Nemenyi 后续检验。

    Nemenyi 检验计算出平均序值差别的临界值域

    [CD = q_alphasqrt{frac{k(k+1)}{6N}} ag{4.11} ]

    Nemenyi 检验中常用的 (q_alpha) 值如下表:

    若两平均序值只差超出临界值 (CD),则说明两算法性能显著不同。

    以各算法的平均序值为横轴,各算法为纵轴,用圆点表示平均序值,然后以圆点为中心做横线段代表临界值域的大小,得到 Friedman 检验图,示意图如下:

    若两算法的横线段有交叠,则两算法无显著区别;否则有显著区别,且平均序值越小,性能越优。

    5. 偏差与方差

    对学习算法可通过实验估计其泛化性能,偏差-方差分解bias-variance decomposition)可解释学习算法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能。

    对测试样本 (oldsymbol{x}),令 (y_D) 为在 (oldsymbol{x}) 在数据集中的标记,(y)(oldsymbol{x}) 的真实标记, (f(oldsymbol{x};D)) 为训练集 (D) 上学得的模型 (f)(oldsymbol{x}) 的预测输出。

    以回归任务为例,学习算法的期望预测为:

    [overline{f}(oldsymbol{x}) = mathbb{E}_D[f(oldsymbol{x};D)] ag{5.1} ]

    使用样本数相同的不同训练集产生的方差为:

    [var(oldsymbol{x}) = mathbb{E}_D[(f(oldsymbol{x};D)-overline{f}(oldsymbol{x}))^2] ag{5.2} ]

    噪声为:

    [varepsilon^2 = mathbb{E}_D[(y_D-y)^2] ag{5.3} ]

    偏差,即期望输出与真实标记的差别为:

    [bias^2(oldsymbol{x})=ig(overline{f}(oldsymbol{x})-yig)^2 ag{5.4} ]

    若噪声期望为零,即 (mathbb{E}_D[y_D-y]=0) ,对期望泛化误差进行分解得:

    [egin{aligned} E(f ; D)=&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y_{D} ight)^{2} ight] \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ar{f}(oldsymbol{x})-y_{D} ight)^{2} ight] \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2} ight]+mathbb{E}_{D}left[left(ar{f}(oldsymbol{x})-y_{D} ight)^{2} ight] \ &+mathbb{E}_{D}left[2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left(ar{f}(oldsymbol{x})-y_{D} ight) ight] \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2} ight]+mathbb{E}_{D}left[left(ar{f}(oldsymbol{x})-y_{D} ight)^{2} ight] \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2} ight]+mathbb{E}_{D}left[left(ar{f}(oldsymbol{x})-y+y-y_{D} ight)^{2} ight] \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2} ight]+mathbb{E}_{D}left[left(ar{f}(oldsymbol{x})-y ight)^{2} ight]+mathbb{E}_{D}left[left(y-y_{D} ight)^{2} ight]\ &+2 mathbb{E}_{D}left[left(ar{f}(oldsymbol{x})-y ight)left(y-y_{D} ight) ight]\ =& mathbb{E}_{D}left[left(f(oldsymbol{x} ; D)-ar{f}(oldsymbol{x}) ight)^{2} ight]+left(ar{f}(oldsymbol{x})-y ight)^{2}+mathbb{E}_{D}left[left(y_{D}-y ight)^{2} ight] end{aligned} ag{5.5} ]

    即泛化误差可分解为偏差、方差和噪声之和:

    [E(f;D) = bias^2(oldsymbol{x}) + var(oldsymbol{x}) + varepsilon^2 ag{5.6} ]

    • 偏差度量了学习算法的期望预测与真实结果的偏离程度,即该学习算法的拟合能力;
    • 方差度量了相同大小的训练集的变动所导致的性能的变化,即数据扰动对性能的影响;
    • 噪声表达了当前任务上学习算法的期望泛化误差的下界,即学习问题本身的难度。

    偏差-方差分解说明了,泛化性能是有学习算法的能力、数据的充分性及学习任务本身的难度共同决定的。

    偏差-方差窘境bias-variance dilemma):一般偏差和方差是有冲突的,在训练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先由偏差主导了泛化错误率,而后方差主导泛化错误率,示意图如下:

    这是由于在训练程度不足时,学习器拟合能力不强,扰动带来的影响不足以带来显著影响;
    当学习器拟合能力增强,数据的扰动渐渐能被学习器学到,轻微的扰动也能带来显著变化。

  • 相关阅读:
    linux常用命令
    虚函数、纯虚函数、虚函数表、虚析构函数(一)
    有没有easyx库文件
    请教那位老师帮忙修重新改按键定义
    C语言txt文件元素追加
    do-while是如何控制指针+1的呢
    printf后的句子怎么显示啊
    如何用C语言生成高斯粗糙面
    读取文件时程序报错调试了好久不知道如何解决
    新人求教:字符串在文件输入中的整体输入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ina/p/1259817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