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转:创业两年,尝遍其中酸甜苦辣后,我还是选择了回腾讯

    2015年3月16日,一个对你可能平淡无奇,对我却是不平凡的下午。把离职退库的东西清点完,我只身下楼,在楼底站定,仰头对着腾讯大厦匆匆按下快门。

    一切是如此流畅,因为这个逼我早就想好要怎么装了——大片留白,飞行棋图片上抠下个飞机,动态模糊,对称裁剪,黑白对比,完美。发到朋友圈,意思大家应该都明白:看,老子要起飞了!

    那时候的我,已谈妥一个处于创业风口,意气风发的移动医疗公司offer,double+薪资,百万期权,总监title,那是难以抑制的膨胀。很难想到两年后的一天,我会回到这里,人生第二次给腾讯HR递上“卖身契”。许多朋友问,怎么也不说一声?

    那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就不是一个荣归故里的事儿。

    更多的朋友问,为啥回来呀?我想,单纯讲原因意义有限,还不如围绕这次再选择,分享几点感想,或许对大家有启发价值。

    关于过去:用经历把创业看真切

    当时考虑离职创业,我的判断跟大家没什么差异:它的好处在于更有拼劲,效率更高,成长更快,坏处在于资源有限,不规范等。

    这么一说感觉特辩证,好坏都考虑了,殊不知这只是片面的猜想。而我这快两年的创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

    • 创业公司,拼劲真的更足吗?

    其实,某些创业公司拼劲,还不如大公司呢。对许多执行层来讲,公司是你的公司,我又不拿股份,就一打工的,加班连基本福利都没,凭什么绷紧了拼命?

    对高管来讲,飘飘然放羊的也大有人在,每天弹性上班,偶尔出差带玩,毕竟制度是没那么严谨的,事也不一定非得那么急,高管生活水准不能丢对吧?

    如果再遇上我们这种奇葩发文的:“因无法获知是否因私在公司逗留,不计加班……”前松后无的加班福利,你想想吧,辛苦打造的加班氛围原地爆炸,6点到了排队打卡。

    • 创业公司,效率真的更高吗?

    从决策效率这个层面来讲,创业公司的确更高,有思路经常不用汇报直接做。但如果我们讨论执行效率呢?那就是另一个结论了。

    首先,大公司各种组件接口信手拈来,小公司多数情况下还要反复造轮子,员工能力又有差异,稍微一折腾就双倍工时延期。但这也不能完全怪开发,因为还有老板啊,各种紧急需求,插入从不考虑姿势的问题。怪项目经理?那你是怪不到的,因为我们线上需求没有项目经理。

    就这吭哧吭哧上线了,线上问题还是要出一点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就连续发过3个ios紧急修复版本。遇上部门数、人数快速膨胀的公司,新人找个接口人可以找2天;而相反的,遇上裁员的公司,可能就像我们一样,几个做数据提取的同时消失了,一个周报表数据等一个月,那画面不要太美。

    • 创业公司,成长真的更快吗?

    这几乎是必然成立的。面上看,无论是环境、职位还是责任,在极短的时间内跳变,撕扯开的巨大空间,要靠你的加速成长来填补;背地里,这种撕裂的痛感也充分激发自己的更多反思和感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痛并快乐地享受着这种加速感。

    但人事物都是变化的——如果说去年的无序是对我心智的磨练刺激,那今年反复的混乱,已逐渐沦为持续的煎熬。从组织架构、kpi三番五次调整,到最近的取消福利、两波裁员、冻结工资等动作,人心涣散,业务停滞,可预见的一大段时间里,我将持续驱动不了事情,学不到东西,改不了现状。这种情况下,还能自欺欺人说,这就是成长吗?

    所以说,创业公司里的成长加速,也是要看阶段的,业务的持续混乱会提前带来成长的边际效应,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 创业公司,真的一无是处?

    当然不是,至今的我仍特别感激于这段经历。在我看来,创业公司最可贵之处在于——让你的焦虑成为常态。于我而言,持续的焦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 未知的爆发。纵向上要接触公司战略规划、bp宣讲、kpi制定、组织架构切割等,也需要去看横向更全面的,运营、采购、销售、公关、财务。这些领域对我是大片的盲区,而给我补课的时间并不多。

    2. 目标的困局。创业公司的kpi可不是根据市场预测和策略驱动力去定的,我们是根据生死线反推的。也就是说,你甭管这合不合理吧,做不到就是死,你做不做,不做我换人做。这种指数级增长的驱动点存不存在,在哪里,谁都说不清。最要命的是项目管理混乱,试错吞吐量非常有限,眼前基本是个mission impossible。

    3. 队友的拉扯。运营可能去做进货单价50RMB,出货25RMB豪爽大卖的事情,因为成本不是考核点,收入才是;产品可能憋1周给你画一个极度反常规的交互图,而策略粗案还没跟你对齐过;售前又把客户要的奇葩功能照单全收了,不满意的话下次你一起来给客户骂好不好;技术总监把短信接口一拆几份,以后改短信模板要不同地方各改一次了,而前不久他还在抠页面写价格不写单位的细节;人力说没办法打不通候选人电话,而我顺手就在简历里找到他微信成功加上……看到这些吐槽的旧同事们,咱也别生气,我不是针对谁,我的意思是,大家都在不断的挖坑填坑中焦虑。

    4. 价值的置换。说白了,你领这份工资,带这么多人,这些麻烦让你扛不应该吗?我深刻明白这一点,并不断质疑自己,究竟产出了什么价值?值不值这个价?你的团队因为你受限了,还是更好了?在他们仔细回想起来的时刻,你是有能力的教练,还是仅仅一个nice的领导,抑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傻逼?

    这些焦虑常常伴随着质疑、无奈和威胁。但恰恰是这样,才能时刻让我们对自己的不足保持清醒认知,让不怠慢成为习惯,加速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不也说过吗,这个时代,焦虑的人才是健康的、恰当的感受到时代脉搏的人。

    关于选择:拿速度换密度

    这次再选择,也谈了好几个offer,涉及敏感信息这里不透露具体,但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别:A类offer,来自创业公司,高管title,可观涨幅的薪酬、股票,但同时业务不确定性也较高;B类offer,来自成熟公司,基本上没leader岗,待遇稍降,但业务成熟,团队口碑好。

    咨询过不少前辈,众说纷纭。站A类的前辈们主要认为,选B是开倒车,应该往回报和权力上去靠,保持过往的增速,到这份上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即使业务做不好,换就是了,更何况,万一成了呢?

    站B类的前辈们则认为,选A也太短视了吧,眼前收益固然好,持续性呢?还不如长线来积累实际的成功案例,该有的总会有的……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各自的想法,都分别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走A路径的前辈,甭管实际业务产出多少,也甭管多不稳定频繁跳槽,人家风口基本没落下,现在也是意气风发,VP级别的大人物;走B路径的前辈,虽然没有丰富的BAT黄金混合履历,也没有各种场合抛头露面,却也稳步缓升到部门一把手,公司内外口碑俱佳。

    事实说明,这两条路径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非此即彼。我想,这就是现实版的小马过河吧,最终是深是浅,这条路还要自己趟。

    在我看来,这两条路径的核心区别,一是求速度,一是求密度。A路径,在已经很陡的增长斜率基础上继续追高,待遇和空间足以领先绝大多数的同龄人n年,提前置换大量既得收益。但这放大的速度如此飞快,过程中若没有足够价值加持,整个人的密度就会被摊薄,变得徒有其表。

    B路径,相当于换条稍窄但稳定的跑道,让自己缓下脚步调整,挤去泡沫,更厚实、稳健地前行,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丢失领先状态和既得利益。

    我最终的选择,大家也都知道了,回到腾讯做一名普通员工。这对我来说是拿速度换密度的一个选择,而促使我做这个选择的,是心里信奉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做价值回归的事情。关于这个原则,我想阐述几点:

    1. 分清价值和估值。公司开给你的薪酬,只是对你的估值。你工作产出的效益,才是真正的价值。而估值是不精确的,它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是什么情况,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在我看来,最搞笑的莫过于忽悠到一个高薪就轻飘飘的,实际产出还赚不回自己工资。而我个人,很清楚自己价值跟百万年薪估值之间的差距,所以一直在追赶,在填充。

    2. 泡沫终究会消退。有没有可能持续保持泡沫拿收益?我想是有的,但真的不多。大到国家经济股市行情,小到个人口碑商品价格,几乎都逃不开泡沫消退的规律。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那样的例子:追高概念股,然后估值失衡,抛压严重,庄家回调,咱们高位套牢;你买了某个高级货,觉得有品牌溢价,却在长久的使用中越来越觉得不值;某位嘉宾,宣称BAT大拿或某公司CEO,结果一番演讲下来,骂声一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呢?这样混下去能走多远呢?所以做价值回归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圣人的高尚选择,而是很基本的生存策略。

    3. 这是个价值总有出路的时代。互联网的渗透消除了许多信息不对称,所以以次充好的商品逃不过评价系统,水分严重的个人简历也绕不过背景调查,人们越来越具备甄别估值价值的能力,这点相信大家都清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年多来,还有一点在悄悄变化:人们不仅甄别能力更强,其为价值付费的意愿和能力也更强了。举个例子,大家是不是习惯了听好音乐、看好文章,都是免费的?但现在,周杰伦的付费数字专辑可以大卖3000多万,李翔的付费文章,在得到上卖了1600多万。甚至有人能为“帮忙甄选价值”这个价值付费——各种浓缩版电子书,一本5块钱,销量还不错。所以这是个只要有好货,就有人识货,识货人还能买货的年代——踏踏实实做价值,能吃亏到哪去?

    4. 为自己的心安买单。退一万步,有没有可能你牺牲速度,填实了价值,到头来发现被低估,还不如某某人只顾包装自己往上爬?这也是可能的,但我告诫自己,真到了那一刻,也千万不要觉得愤懑。人家那种选择,背负了被非议的风险,而你所付出的速度,也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心安买单,不要认为被亏欠了什么。

    最后,这会不会是一个又要被打脸的选择逻辑?可能是,但我想走走看,诚邀你来见证。

    关于以后:最不可接受的是退化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比如头衔的舍弃、薪酬的下调、权利的回收、琐碎的执行。这些都已经是我做好心理准备可接受的。我唯一不可接受的,就是回到腾讯,活成一个退化的样子。

    《人类简史》中有一段描述采集时代智人跟现代人的差异。后者相对于前者,脑容量其实是在逐渐减少的。因为前者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想生存的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后者因为分工的细化,技能上更精专,独立生存能力也会更差。这不也是当今创业者和大公司职员的写照吗?就我跟数位猎头们的交流及一年来的观察,大公司土生土长的人,单兵作战能力、野外生存能力,越来越受质疑,许多公司早已指明,只要复合型的人才,不要纯大公司经历的天线宝宝。

    那么,我所说的“退化”,具体指哪些表现?

    1. 安逸自满,停止学习或很少学习。在这个信息获取门槛越来越低的年代,知识资本一定是通胀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掌握的所谓信息、技能、经验,都在加速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知识攫取的速度不足,不就意味着退化吗?就我这次回到腾讯的观察,还是有不少人跟两年前做着一样的事情,用着同样面值的社交货币。我们究竟是上了五年班,还是第一年班上了五年?

    2. 忽视视野和生存能力的拓展。大公司的分工机制,是不会强迫你做各种职能横向拓展的,大家的首要任务都是在一亩三分地里做到专家。而大多数的业务(除了战略、开放这类的)也不要求你去了解多少行业,掌握多少生态信息。那么如果不刻意往外看,刻意练习,所谓的全局视野、综合实力,从何得来?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体制下目前不需要,那谁能说得清以后呢?腾讯的产品通道增设了“行业应用”,游戏跟各行业IP跨界整合,做电台的能进QQ音乐了,互联网+部门在狠招老师、医生,这些不都是多元化的信号么。怕就怕身处一个萝卜坑,放眼望去再没有自己能适应的另一个。

    3. 过度依赖职业坐标。看过许多腾讯人介绍自己,自己也被别人介绍过,大家一致的口径都是:做互联网的,腾讯的产品总监/高级产品经理……这本身没有错,咱们在职场中仍非常依赖这套职业坐标:领域+公司+级别。这就像xyz轴一样,能把你迅速定位到某个空间中,快速了解你的段位。但有时候我会想,没有这套坐标之后,我又会是谁呢?大家认我的能力,是因为我,还是因为我的公司?这并不是在鼓吹大家都去搞个副业,而是在说,我们究竟有没有一个自证能力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纯靠职业坐标的锚定,当这个坐标的信用刻度在大众认知中发生偏移(比如百度),你的估值就会受到较大的波及。

    以上是我再回腾讯,告诫自己一定要警惕的几个误区。而这一切的敏感,更多得益于曾经的创业经历,让我保持习惯性的焦虑,看得更多,想得更多。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篇文章是首发在我新开的公众号里。

    这个公众号(马文的文:marvinsthought)后续会产出我对职场、行业、产品的一些见闻和思考,欢迎关注。有朋友跟我说现在写公众号没用,不是风口。其实做这个事情真不是机会主义蹭蹭粉,而是为了沉淀思路,分享精进,也算是对上述3个警惕的小小践行。

    我回来了,我不能过得跟没出去过一样。

  • 相关阅读:
    年轻人的第一个 Spring Boot 应用,太爽了!
    面试问我 Java 逃逸分析,瞬间被秒杀了。。
    Spring Boot 配置文件 bootstrap vs application 到底有什么区别?
    坑爹的 Java 可变参数,把我整得够惨。。
    6月来了,Java还是第一!
    Eclipse 最常用的 10 组快捷键,个个牛逼!
    Spring Cloud Eureka 自我保护机制实战分析
    今天是 Java 诞生日,Java 24 岁了!
    厉害了,Dubbo 正式毕业!
    Spring Boot 2.1.5 正式发布,1.5.x 即将结束使命!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ine_cn/p/624897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