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关于系统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吞吐量(摘)

     关于系统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吞吐量()

    by:授客 QQ1033553122

     

    1、  关于系统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和在线用户数

    系统用户数

    侠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系统注册用户数;广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所有访问过系统的用户数

     

    在线用户数

    侠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已登录系统的用户数;广义来说,可以理解为当前时间访问系统的用户数。

     

    并发用户数

    可以分两种:

    1)同一时间点,执行同一(业务)操作的用户数

    2)同一时间点,执行不同(业务)操作的用户数

     

    注意:服务器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并发用户数,详情见下面的例子。

     

    例子(以51测试论坛为例):

    作为专业软件测试论坛,会有很多测试者去论坛注册帐号。

    假设到现在已有75万在该论坛注册会员,那我们可以说,该论坛拥有75万的系统用户

     

    假设在某日早上9点,已有10万会员登陆了论坛,那么我们可以说,该论坛在某日9点时拥有10万的在线用户

     

    假设在这10万已登陆会员中,某个时间点,有2万会员正在提交新帖子,有3万会员正在编写帖子(假设编写帖子不会产生服务器请求操作);有1万会员在帖子页面浏览某帖子内容;有1万会员正在发呆,啥也不做;还有3万会员正在点击某个帖子,那么我们可以说,某时间点,有2万个并发用户在提交新帖子,有3万个并发用户在编写帖子,有1万个并发用户浏览帖子内容,有3万个并发用户在点击某个帖子,,系统有9万的并发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这9万并发用户中,真正对系统产生压力的只有5万用户,即提交新帖和点击帖子的用户。换句话说,仅对系统发起了请求的并发用户才会对系统施加压力。

     

    这也告诉我们,要好好测试一个系统的性能,必须先对用户的(业务)操作进行分析,分离出用户最常使用、最关心的(业务)操作,因为使用这些操作的人多,所以容易产生并发的情况。

     

    计算公式:

     关于系统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吞吐量(摘)  (1)

    其中,C 是平均并发用户数;n login session的数量;Llogin session的平均时长。T是考查的时间段长度。

    注:login session指用户从登陆系统到退出系统之间的时间段。

     

    Cmax C + 3   2

    其中,Cmax 是并发用户数的峰值;C为公式(1)中的并发用户数。

     

    注意:

    1.公式的得出是假设用户login session产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2.因为要精确估算平均用户数和login session的长度并不容易,同时用户的业务操作存在一定的时间分布,所以上述公式可能并不是很精确

    3.基于第2点的建议:1)基于更细粒度的时间进行考察;2)考虑业务操作时间分布

     

    2、吞吐量

    性能测试中,可以侠义的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用户请求的数量。一般情况,吞吐量用请求数/秒、页面数/秒来衡量,从业务的角度,吞吐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内的访问人数、处理的业务数等进行衡量。从网络角度来,也可以单位时间内的处理的数据量等进行衡量。

     

    例如,

    对于一个Web应用系统来说,从系统的处理能力考虑,可以以页面数/秒作为吞吐量的标准;对一个银行的前台业务来说,可以以其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业务数作为吞吐量的标准。

     

    通常,对于交互式应用,用户直接的体验是“响应时间”,通过“并发用户数”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能规划;但对于非交互式应用,用“吞吐量”来描述我们对系统性能的期望可能更加合理。

     

    作为性能测试的主要关注指标,吞吐量和并发用户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没有遇到性能瓶颈的时候,吞吐量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关于系统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吞吐量(摘)

    其中,F表示吞吐量, Nvu表示虚拟用户数,R表示每个虚拟用户数发起的请求数,T表示性能测试所用的时间。

     

    注意:虽然吞吐量指标可被看作是系统承受压力的体现,但是不同并发用户数量的情况下,对同一个系统施加相同的吞吐量压力,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

  • 相关阅读:
    LeetCode 109 Convert Sorted List to Binary Search Tree
    LeetCode 108 Convert Sorted Array to Binary Search Tree
    LeetCode 107. 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II
    LeetCode 106.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5.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Preorder and In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3 Binary Tree Zigzag Level 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2. 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4. Maximum Depth of Binary Tree
    接口和多态性
    C# 编码规范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ouke/p/1015785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