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inish()方法
finish是Activity的类,仅仅针对Activity,当调用finish()时,只是将活动推向后台,并没有立即释放内存,活动的资源并没有被清理;调用finish()方法会执行Activity.onDestroy()方法,结束Activity生命周期
在开发android应用时,常常通过按返回键(即keyCode == KeyEvent.KEYCODE_BACK)就能关闭程序,其实大多情况下该应用还在任务里运行着,其实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2. Dalvik VM的本地方法
android.os.Process.killProcess(android.os.Process.myPid()) //获取PID,目前获取自己的也只有该API,否则从/proc中自己的枚举其他进程吧,不过要说明的是,结束其他进程不一定有权限,不然就乱套了。
System.exit(0); //常规java、c#的标准退出法,返回值为0代表正常退出
3. 任务管理器方法
首先要说明该方法运行在Android 1.5 API Level为3以上才可以,同时需要权限android.permission.RESTART_PACKAGES,我们直接结束自己的package即可,直接使用ActivityManager类的restartPackage方法即可,参数为package name,该类通过getSystemService(Context.ACTIVITY_SERVICE)来实例化ActivityManager对象,这种方法系统提供的,但需要显示声明权限,所以使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4. 根据Activity的声明周期
我们知道Android的窗口类提供了历史栈,我们可以通过stack的原理来巧妙的实现,这里我们在A窗口打开B窗口时在Intent中直接加入标志Intent.FLAG_ACTIVITY_CLEAR_TOP,这样开启B时将会清除该进程空间的所有Activity。
在A窗口中使用下面的代码调用B窗口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Class(Android123.this, CWJ.class);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CLEAR_TOP); //注意本行的FLAG设置
startActivity(intent);
5. killBackgroundProcesses方法
在Android 2.2中新增了一个API可以帮助我们杀死后台进程,不过Android123再次强调其调用的API Level最小为8,killBackgroundProcesses是android.app.ActivityManager类的方法,使用时必须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加入KILL_BACKGROUND_PROCESSES这个权限。虽然本类还提供了restartPackage (String packageName) 方法调用的API Level为3,但是SDK中已经标记为deprecated,其实他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过去Google的命名方式确实不是很合理,restartPackage的作用很难让我们联想到是结束进程。
该方法的原型 public void killBackgroundProcesses (String packageName) 仅有一个参数为package Name,使用方法比较简单。
ActivityManager am = (ActivityManager) getSystemService(ACTIVITY_SERVICE);
am.killBackgroundProcesses("cn.com.android123.cwj"); // API Level至少为8才能使用
6. Dalvik VM
首先我们可以制造一个空指针的异常,比如TextView.setText方法中执行一个int型的内容,由于setText方法重载了R.string.xxx这样的资源int型内容,但是我们没有声明这个资源,仅仅把String写成了int的值,就会产生一个异常,这时系统Dalvik VM会直接关闭你的进程,这招十分有效,CWJ一般平时不公布给大家。
7. 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有Force Close的对话框怎么办,其实我们通过重写Android应用程序的Application基类自己实现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接口的uncaughtException方法是可以避免出现FC窗口的,用户感觉直接退出了一样
摘:http://android.tgbus.com/Android/tutorial/201108/363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