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动物-昆虫-蜂:马蜂

    ylbtech-动物-昆虫-蜂: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又称为“蚂蜂”或“黄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1.返回顶部
    1、
    中文学名:胡蜂
    别    称:胡蜂、蚂蜂;红纸包腰、鬼头晕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
    目:膜翅目
    亚    目:细腰亚目
    科:胡蜂科
    亚    科:马蜂亚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温带及热带地区。
    2、
    2.返回顶部
    1、

    马蜂科

    马蜂
    马蜂(5张)
    本科胡蜂分布于全世界,体瘦长,腹部呈纺锤形,常呈红、棕、黄色。其巢单层,呈平圆盘状,由很多相似的纸质室组成悬挂于树枝、树干及建筑物檐下等处
     

    外形特征

    黄蜂的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 “腰” 相连,腹部具可怕的螫刺。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已知有20000多种,绝大部分为独栖,社会性的黄蜂仅限于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约1000种,还包括大胡蜂及黄衣小胡蜂类。这些种类与蛛蜂科(Pompilidae,同属胡蜂超科)种类和其他黄蜂类的不同之处是休息时其翅纵向折叠。
    黄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毒蜂针。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静止前翅纵折,覆盖身体背面。
    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离蛹,黄白色,颜色随龄期而加深。头、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虫梭形,白色,无足。体分13节。
    毒素和螫针: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的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对过敏体质的人尤其危险。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刺人。
    马蜂
    马蜂(4张)
     

    生活习性

    黄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他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
    其他种类的胡蜂一生营巢而居。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该年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
    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纸浆所造成的,而非蜂蜡。在这一点上,它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
     

    生长繁殖

    黄蜂属于完全变态的动物,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不同。卵常呈椭圆形、白色、光滑、在每个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丝质柄固着,直至孵出幼虫,即使窝巢是倒吊的也不至于摔落,并且由工蜂负责喂食,待发育成熟时身躯由晶莹剔透逐渐转为明黄色,接着在穴口封上一层薄茧并化成蛹,等到羽化为成虫后就破茧而出,从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时间。
    幼虫阶段是以其他小虫为食,尤其是毛毛虫。蜾蠃类幼虫在亲代成蜂构筑的封闭巢内,以亲代贮存的被麻醉的其他昆虫为食。其他类胡蜂的幼虫在巢中由成蜂饲喂嚼烂的其他类昆虫,幼虫食后常分泌一种成蜂喜食的液体。在幼虫消化道的中肠端部,由围食膜形成一个封闭囊,不与排泄孔相通。排泄物贮在此囊中,于体内呈游离状。化蛹以后,此囊干硬变黑,随蜕皮一起脱去。
     

    种群分布

    本总科昆虫通称胡蜂,俗名黄蜂。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中国记载200种,分布甚广。为捕食性蜂类。是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1总科,蜂家族的一员;一种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具螫针的蜂类。
    独栖性的黄蜂分布於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土蜂总科(Scolioidea)和泥蜂总科(Sphecoidea)以及蛛峰科。大多数独栖性的种类建造单独的巢,巢内放入被持久麻痹的昆虫及蜘蛛。雌黄蜂在每个巢室内产一枚卵,幼虫孵出后即以巢内贮备的昆虫或蜘蛛为食,直至成熟为止。绝大多数独栖性黄蜂在地面营巢,在土壤中挖一隧道并产卵於其中。但泥蜂超科泥蜂科(Sphecidae)的种类(称为细腰蜂)具有与其他种类不同的习性,有的种营巢於多髓的树木茎中或以泥筑巢。蛛蜂通常在朽木或岩缝中营巢,并将蜘蛛螫昏置入巢内。胡蜂科蜾蠃亚科(Eumeninae)的种类俗称陶工黄蜂(potterwasp)或瓦工黄蜂(masonwasp),以泥筑成花瓶状或水缸状的巢,可附在小树枝或其他物体之上。
    胡蜂科的社会性黄蜂是最著名的黄蜂种类之一。大部分属於胡蜂亚科(Vespinae)及长脚黄蜂亚科(Polistinae)。其群体中有3个级型的个体︰1至数只蜂王、少数几只雄蜂及不育的雌蜂——工蜂。蜂王是能育的雌体,在春季筑一小巢,产卵於其中,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从而开始建立一个群体。工蜂咀嚼吞下乾燥的植物材料(通常为木质),又将其回吐出,并与唾液混合,用以构成纸样的巢,巢越筑越大。其巢由一层至数层垂直排列的巢室组成,开口向下。巢见於土壤中的腔穴内、树干中,或挂於树叶、枝条或屋檐下。
    北半球温带地区最为人熟知的社会性黄蜂是长脚黄蜂属(Polistes)、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属(Vespula)的种类;许多种体型大,富攻击性,并具可怕的螫刺。一些小胡蜂属的种类称为“黄衣胡蜂”,因其腹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而大胡蜂属和小胡蜂属的另一些种称为“大黄蜂”(hornet),体色多为黑色,面、胸及腹部尖端有浅黄色斑点。
    黄蜂黄蜂
    蚁蜂俗名“丝绒蚁”,身上覆一层颜色对比鲜明的长而密的毛,通常为红黑相间;雌体无翅,外表似蚁。多数种类寄生于独栖性黄蜂或其他蜂类的幼虫或蛹身上。多数土蜂和臀沟土蜂寄生于土壤中生活的蛴螬(金龟甲幼虫)身上。
     

    毒性

    雌蜂身上有一根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人死亡。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中有三类毒素严重威胁生命,一类是组胺毒素,它会导致患者过敏,出现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症状;二是溶血毒素,这与被蛇咬伤后中毒类似,患者尿液呈酱油色,原因就是血红蛋白被溶解,造成肾功能衰竭;三是神经毒素,它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患者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黄蜂黄蜂
     

    中毒表现

    黄蜂蜇后受蜇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蜇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
    黄蜂黄蜂
     

    预防

    (1)到树林找球时应观察周边环境,避免惊扰蜂巢
    (2)如遇见零星几只蜂,在周围盘旋,这表示你已接近它的警戒范围,绝不要挥赶或骚扰它,也不要近距离观察黄蜂,要尽快离开,以免它发出信息招来群蜂攻击。在球场上发现有毒蜂,要冷静走向下风处,并注意其动向,不要贸然拍打或惊惶走避
    (3)黄蜂是色盲,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搂即可,不要拍打
    (4)不应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黄蜂集结。化妆品内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古龙水或香水可能吸引昆虫,到球场打球时应避免大量使用
    (5)蜂群攻击时,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伏不动,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 。
    (6)附近发现黄蜂巢穴,切勿自行摘巢,应报告专门部门处理。在球场小卖店要备有急救药品(如蛇药、息斯敏等)
    黄蜂黄蜂
     

    紧急处理

    黄蜂腹部毒针刺人皮肤即注入毒液!中毒后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过敏性体质的人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肝功能衰竭。若是被黄蜂蜇伤,要立即检查蜇伤处,挤出毒液,涂抹食醋中和毒液,还可涂皮炎平、南通蛇药、七叶一枝花、半边莲、紫花地丁捣烂外敷,重伤可注射肾上腺素或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局部剧痛者,可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中毒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重症在伤口近心端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黄蜂黄蜂
     

    利用价值

    中国河南、山西,云南等省采取人工辅助越冬以及人工辅助建巢和迁巢的方法,利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甚有效果,而且比较经济。在秋后捕捉雌蜂放入笼内,将笼安置在避风场所,任其抱团,到来年春季,将这些雌蜂放入田间,任其在田间周围自然筑巢。也可以在大蜂棚内提供食物、饮水和建筑材料,令其在棚内建巢。在需要时,把巢移至田间,每亩3~5巢,有蜂100余头,即能基本控制鳞翅目害虫的危害。由于胡蜂有归巢习性,所以放蜂一次长期有效。其食性广,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
     

    养殖技术

    (1)蜂笼。木制或用铁纱网制成,体积约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动的余地。
    (2)蜂棚。大小视采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温室、大型厂房或建立专用育蜂棚。蜂棚用铁、木作支架,铁窗纱作围网,一般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内种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虫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纱门。棚内要悬挂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饲料的小盘,使蜂能在放入后取食并自由活动。
    (3)蜂箱。用木材做成,边长15~20cm,上下用薄木板做成盖和底。盖上装有挂钩,四周挂有纱窗,一侧留有活门。
    饲料水果,如熟透的苹果、桃等;水分较多的青菜;糖蜜;瓜皮 。
    饲养马蜂的关键问题是:冬季保护雌种蜂安全度过冬季,春季引导早筑巢、多筑巢。
    (1)采集。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开始脱离旧巢,迁移到适宜的场所群集越冬,此时收集群蜂最为适宜。夜间用捕虫网在群蜂的越冬处收集,养殖在蜂笼中。每个蜂笼放入300~500头,并用黑布遮光,放在干燥通风、不受干扰的空室内,减少活动量,促使其提前进入冬眠状态。为避免蜂群脱巢后不易寻找,也可于9月中旬在原巢上采收,放入笼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习性,在笼底投放熟透的苹果、和水分较多的青菜。中午气温高时,在阳光下晒3~4h,使其活动并取食,推迟休眠期,不但补充了营养,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为半冬眠昆虫,气温降至5℃开始抱团,气温越低,抱团越紧;气温稍高,则抱团松散;温度高于7℃时,便开始散团,越冬后成活率的高低主要与抱团好坏有关,所以,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检查,箱笼10~15日进行1次抱团情况检查。如果发现散团,应及时降温,加厚遮光外套。
    (2)饲养管理。第2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开始散团,在笼壁活动。此时,应立即投入苹果、糖蜜、糖拌馍等饲料进行人工饲养,喂养至4月中旬,笼内蜂振翅活动一段时间,才可放蜂出笼,回归大自然筑巢。人工辅助筑巢是在自然条件下建筑蜂棚。春季气温恒定在13℃时,越冬胡蜂开始散团活动,可在夜间移入大棚中,轻开笼门或箱盖,来日胡蜂即在棚内飞翔。气温恒定在17℃以上时,蜂开始进入筑巢产卵阶段,应随时观察,见有蜂在棚顶及四周纱网上时飞时停,应及时将蜂笼挂在棚内各处,将笼开启一半而拴牢。于育蜂棚中仅有人工设置的蜂笼是遮光避雨、挡风的适宜筑巢地点,蜂很自然地飞入笼中。只要经过短暂的适应,用足及口器在笼顶清理巢基,这时饲料盘中应添加糖蜜成分,以利于蜂建造牢固的巢柄。然后建立第1个巢室。巢室是胡蜂将口器啃嚼后的朽木及纸张等糊状纤维物质衔入笼中,粘连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内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纱网上挂些废纸条,备蜂取用。第1个巢室建好后,后蜂便在巢室近底部侧壁产下1粒带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后蜂会很快在位于巢柄下第1巢室侧面接圆周状巢室,边建边产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后蜂不断产卵,同时担负外出觅食和饲育幼蜂的任务。巢体不断扩大,幼蜂随之增加,此时要特别注意饲料的供应。经过5个月的饲养管理,蜂笼中蜂巢直径可达10CM以上,有百余只成蜂。天气渐冷,雌蜂产卵停止。雌蜂内的蛹将要羽化完时,宜关闭笼门,防成蜂离巢。收回蜂笼,利用夜间蜂群安静时,将蜂笼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离开蜂巢时,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残蛹,挂在通风、干燥、无鼠、无虫处晾干。蜂群旺盛时,还可提取蜂毒 。
    马蜂马蜂
     

    防冶田间害虫

    用马蜂治虫的简易方法如下:
    (1)人工越冬:由于马蜂在自然界越冬成活率低,为保证来年蜂源需要,人工辅助其越冬,可使其成活率由不到10%,提高到60-80%。
    方法是:在秋后气温降至10℃以下,自然界蜂巢上马蜂交配后准备离巢越冬时,用网将越冬雌蜂大量收集于带铁纱及活门的木箱内,一般30立方厘米可以放500头蜂。将盛有蜂的木箱,外面罩上遮光物,放入空屋内( 勿点火加温) 即可,如此时喂些水果、蜜水更可增加马蜂体力。马蜂在越冬期会在木箱内抱团进入冬眠每半月检查1次有无鼠害等。
    (2)建巢与放蜂:翌年春季,气温升到3℃时,马蜂即开始散团活动,此时喂以蜜水帮助蜂恢复体力
    建巢有两方面,一是将蜂直接放入田间,最好在田间有适于马蜂建巢的场所,如树木、屋棚等,马蜂即会选址建巢。气温7℃时,蜂开始建巢,由于人工越冬蜂量大增,建巢必多,自然可起到消灭害虫的作用。另一方法是将散团越冬蜂放入温室、蜂棚内,在其内放置有活门的蜂箱,马蜂会飞入其内建巢,当田间需要治虫时,将木箱活门关上,即可将蜂带巢移于田间,可按每亩田放蜂5 巢,约有蜂150头以七就可控制害虫。木箱可钉于插在田间的木杆上,均匀放置于田间,放好后拉开活门,蜂即开始活动。此法使用方便,便于移动。由于蜂以巢为活动中心,故防区固定,尤适责任田使用
    有些建于自然界的蜂巢,离农田较远,需要时可人工移巢,将其放入田中。方法是用有拉开活门的蜂箱,口向蜂巢,迅速扣上,关上活门,即将巢连蜂一起铲入箱内,然后用另一同样蜂箱放在上面,两箱箱门相对并同时开打箱门,由于蜂有向上爬的习性,此时蜂即全部爬入上面蜂箱,巢则落入下面木箱,随即将有蜂木箱门关上,然后将巢固定于一空箱顶部中央,再将此箱放在上面,有蜂木箱放在下面,仍将相对的箱门拉开,蜂即爬入有巢箱内,关上箱门,即可随意将蜂箱置于需要的田间 。
    (3)管理:当蜂箱放入田间后,要经常进行一些观察,一般情况下蜂群会正常发育壮大,但有时会发生由于鸟类等天敌为害蜂群,或蜂群发生幼虫腐臭病,黄尾巢螟破坏蜂巢等,以致造成空巢,此时要及时更换新蜂巢。同时,注意当地黄尾巢螟产卵期,夜间要将蜂箱门关上,即可避免黄尾巢螟晚间在蜂巢上产卵为害。需要注;意的是在田间活动时,要避免惊动蜂群,造成群飞蜇人,路过蜂巢时避免人影掠过生蜂箱,最好不要穿白色衣服 。
    秋后蜂巢中会出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雄蜂,当雌雄交配后,要及时将受精雌蜂收回人工越冬,以备次年应用,如收蜂不及时,蜂会离蜂巢外出在自然界越冬,这样越冬成活率下降,影响来年的蜂口密度
    马蜂治虫虽有其优点和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即在养蜂、养蚕和果园地区应用时要注意,因为马蜂同样会捕食蜜蜂和蚕幼虫而造成为害。同时,马蜂嗜食甜性物质,成熟的葡萄、苹果、梨等果实,只要香味四溢,即会招来马蜂咬食,造成减产。另外,马蜂喜捕食较大的害虫,而对蚜虫、红蜘蛛等则很少问津,故利用马蜂时要注意配合其它天敌如草岭、瓢虫等的应用
    马蜂
    马蜂(5张)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11)
    马蜂
    马蜂(5)
    马蜂精选图片
    马蜂精选图片(30)
    马蜂
    马蜂(5)
    马蜂
    马蜂(4)
    马蜂
    马蜂(5)
    马蜂
    马蜂(5)
    2、
    3.返回顶部

    ·

    ·

    ·

    ·

    ··

    ·

    ·

    ·

    ·

    ···

    ·

    4.返回顶部

    ·

    ·

    ·

    ·

    ··

    ·

    ·

    ·

    ·

    ···

    ·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warn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tpescript中declare
    vue-router history模式 为什么需要服务端配置以及如何配置
    组件库搭建总结
    Babel
    高德地图实现轨迹围栏
    通过canvas实现描点连线功能
    vue项目使用echarts实现区域地图绘制,且可点击单独区域
    javascript正则表达式学习笔记
    el-loading修改默认样式
    Cannot read property 'resetFields' of undefined 问题及引申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53578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