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NLP面试问题个人总结-词向量技术

    (引用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9271699  ,本文作个人学习用)

    1 语言模型介绍

    什么是语言模型?其实看上面这张PPT上扣下来的图就明白了,为了能够量化地衡量哪个句子更像一句人话,可以设计如上图所示函数,核心函数P的思想是根据句子里面前面的一系列前导单词预测后面跟哪个单词的概率大小(理论上除了上文之外,也可以引入单词的下文联合起来预测单词出现概率)

    2 Word2Vec

     Word2Vec有两种训练方法,一种叫CBOW,核心思想是从一个句子里面把一个词抠掉,用这个词的上文和下文去预测被抠掉的这个词;第二种叫做Skip-gram,和CBOW正好反过来,输入某个单词,要求网络预测它的上下文单词。这里用到了负采样的思想。

    可以发现,Bert的训练机制(mask token)和Word2Vec的CBOW形式有点相似。


    这片在Word Embedding头上笼罩了好几年的乌云是什么?是多义词问题

    我们知道,多义词是自然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语言灵活性和高效性的一种体现。多义词对Word Embedding来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上图所示,比如多义词Bank,有两个常用含义,但是Word Embedding在对bank这个单词进行编码的时候,是区分不开这两个含义的,因为它们尽管上下文环境中出现的单词不同,但是在用语言模型训练的时候,不论什么上下文的句子经过word2vec,都是预测相同的单词bank,而同一个单词占的是同一行的参数空间,这导致两种不同的上下文信息都会编码到相同的word embedding空间里去。所以word embedding无法区分多义词的不同语义,这就是它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ELMO提供了一种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

     

    3 ELMO

    ELMO是“Embedding from Language Models”的简称,其实这个名字并没有反应它的本质思想,提出ELMO的论文题目:“Deep contextualized word representation”更能体现其精髓,而精髓在哪里?

    在deep contextualized这个短语,一个是deep,一个是context,其中context更关键。在此之前的Word Embedding本质上是个静态的方式,所谓静态指的是训练好之后每个单词的表达就固定住了,以后使用的时候,不论新句子上下文单词是什么,这个单词的Word Embedding不会跟着上下文场景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对于比如Bank这个词,它事先学好的Word Embedding中混合了几种语义 ,在应用中来了个新句子,即使从上下文中(比如句子包含money等词)明显可以看出它代表的是“银行”的含义,但是对应的Word Embedding内容也不会变,它还是混合了多种语义。这是为何说它是静态的,这也是问题所在。

     

    ELMO的本质思想是:我事先用语言模型学好一个单词的Word Embedding,此时多义词无法区分,不过这没关系。

    在我实际使用Word Embedding的时候,单词已经具备了特定的上下文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根据上下文单词的语义去调整单词的Word Embedding表示,这样经过调整后的Word Embedding更能表达在这个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解决了多义词的问题了。所以ELMO本身是个根据当前上下文对Word Embedding动态调整的思路

     

     

     ELMO采用了典型的两阶段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利用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第二个阶段是在做下游任务时,从预训练网络中提取对应单词的网络各层的Word Embedding作为新特征补充到下游任务中。

    上图展示的是其预训练过程,它的网络结构采用了双层双向LSTM,目前语言模型训练的任务目标是根据单词 [公式] 的上下文去正确预测单词 [公式] , [公式] 之前的单词序列Context-before称为上文,之后的单词序列Context-after称为下文。图中左端的前向双层LSTM代表正方向编码器,输入的是从左到右顺序的除了预测单词外 [公式] 的上文Context-before右端的逆向双层LSTM代表反方向编码器,输入的是从右到左的逆序的句子下文Context-after

    每个编码器的深度都是两层LSTM叠加。这个网络结构其实在NLP中是很常用的。使用这个网络结构利用大量语料做语言模型任务就能预先训练好这个网络,如果训练好这个网络后,输入一个新句子 [公式] ,句子中每个单词都能得到对应的三个Embedding:最底层是单词的Word Embedding,往上走是第一层双向LSTM中对应单词位置的Embedding,这层编码单词的句法信息更多一些;再往上走是第二层LSTM中对应单词位置的Embedding,这层编码单词的语义信息更多一些。

    也就是说,ELMO的预训练过程不仅仅学会单词的Word Embedding,还学会了一个双层双向的LSTM网络结构,而这两者后面都有用。

     

    上面介绍的是ELMO的第一阶段:预训练阶段。那么预训练好网络结构后,如何给下游任务使用呢?

    上图展示了下游任务的使用过程,比如我们的下游任务仍然是QA问题,此时对于问句X,我们可以先将句子X作为预训练好的ELMO网络的输入,这样句子X中每个单词在ELMO网络中都能获得对应的三个Embedding,之后给予这三个Embedding中的每一个Embedding一个权重a,这个权重可以学习得来,根据各自权重累加求和,将三个Embedding整合成一个。然后将整合后的这个Embedding作为X句在自己任务的那个网络结构中对应单词的输入,以此作为补充的新特征给下游任务使用。

    对于上图所示下游任务QA中的回答句子Y来说也是如此处理。因为ELMO给下游提供的是每个单词的特征形式,所以这一类预训练的方法被称为“Feature-based Pre-Training”。

    而使用ELMO,根据上下文动态调整后的embedding不仅能够找出对应的“Bank”的相同语义的句子,而且还可以保证找出的句子中的Bank对应的词性也是相同的,这是超出期待之处。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上面提到过,第一层LSTM编码了很多句法信息,这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4 GPT

    GPT是“Generative Pre-Training”的简称,从名字看其含义是指的生成式的预训练。

    GPT也采用两阶段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利用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第二阶段通过Fine-tuning的模式解决下游任务。

    上图展示了GPT的预训练过程,其实和ELMO是类似的,主要不同在于两点:

    首先,特征抽取器不是用的RNN,而是用的Transformer,上面提到过它的特征抽取能力要强于RNN,这个选择很明显是很明智的;

    其次,GPT的预训练虽然仍然是以语言模型作为目标任务,但是采用的是单向的语言模型,所谓“单向”的含义是指:语言模型训练的任务目标是根据 [公式] 单词的上下文去正确预测单词 [公式] , [公式] 之前的单词序列Context-before称为上文,之后的单词序列Context-after称为下文。ELMO在做语言模型预训练的时候,预测单词 [公式] 同时使用了上文和下文,而GPT则只采用Context-before这个单词的上文来进行预测,而抛开了下文。这个选择现在看不是个太好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它没有把单词的下文融合进来,这限制了其在更多应用场景的效果,比如阅读理解这种任务,在做任务的时候是可以允许同时看到上文和下文一起做决策的。如果预训练时候不把单词的下文嵌入到Word Embedding中,是很吃亏的,白白丢掉了很多信息。

    下游任务

    上图展示了GPT在第二阶段如何使用。首先,对于不同的下游任务来说,本来你可以任意设计自己的网络结构,现在不行了,你要向GPT的网络结构看齐,把任务的网络结构改造成和GPT的网络结构是一样的。(其实就是不能抽取词向量了,直接加输出层做下游

    然后,在做下游任务的时候,利用第一步预训练好的参数初始化GPT的网络结构,这样通过预训练学到的语言学知识就被引入到你手头的任务里来了,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

    再次,你可以用手头的任务去训练这个网络,对网络参数进行Fine-tuning,使得这个网络更适合解决手头的问题。


    GPT论文给了一个改造施工图如上,其实也很简单:对于分类问题,不用怎么动,加上一个起始和终结符号即可;对于句子关系判断问题,比如Entailment,两个句子中间再加个分隔符即可;对文本相似性判断问题,把两个句子顺序颠倒下做出两个输入即可,这是为了告诉模型句子顺序不重要;对于多项选择问题,则多路输入,每一路把文章和答案选项拼接作为输入即可。从上图可看出,这种改造还是很方便的,不同任务只需要在输入部分施工即可。

    BERT解决了GPT中单向语言模型的方法,变为双向。

     

    4 BERT

     Bert采用和GPT完全相同的两阶段模型,首先是语言模型预训练;其次是使用Fine-Tuning模式解决下游任务。和GPT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在预训练阶段采用了类似ELMO的双向语言模型,当然另外一点是语言模型的数据规模要比GPT大。所以这里Bert的预训练过程不必多讲了。

     下游:

    对于句子关系类任务,很简单,和GPT类似,加上一个起始和终结符号,句子之间加个分隔符即可。

    对于输出来说,把第一个起始符号对应的Transformer最后一层位置上面串接一个softmax分类层即可。

    对于分类问题,与GPT一样,只需要增加起始和终结符号,输出部分和句子关系判断任务类似改造;

    对于序列标注问题,输入部分和单句分类是一样的,只需要输出部分Transformer最后一层每个单词对应位置都进行分类即可。

    其实对于机器翻译或者文本摘要,聊天机器人这种生成式任务,同样可以稍作改造即可引入Bert的预训练成果。只需要附着在S2S结构上,encoder部分是个深度Transformer结构,decoder部分也是个深度Transformer结构。

    区别和改进:

    对于Transformer来说,怎么才能在这个结构上做双向语言模型任务呢?

    看看ELMO的网络结构图,只需要把两个LSTM替换成两个Transformer,一个负责正向,一个负责反向特征提取,其实应该就可以。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改造,Bert没这么做。那么Bert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前面不是提过Word2Vec吗?我前面肯定不是漫无目的地提到它,提它是为了在这里引出那个CBOW训练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做语言模型任务的时候,我把要预测的单词抠掉,然后根据它的上文Context-Before和下文Context-after去预测单词。

    Bert就是这么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方法间的继承关系。当然Bert作者没提Word2Vec及CBOW方法,这是我的判断,Bert作者说是受到完形填空任务的启发,这也很可能,但是我觉得他们要是没想到过CBOW估计是不太可能的。

     


     

    第一个任务:

    随机把一句话中$15 \% $$token$替换成以下内容:
    1) 这些$token$$80 \% $的几率被替换成$[mask]$;
    2) 有$10 \%$的几率被替换成任意一个其他的$token$;
    3) 有$10 \%$的几率原封不动.

     

    之后让模型预测和还原被遮盖掉或替换掉的部分, 模型最终输出的隐藏层的计算结果的维度是:
    $X_{hidden}: [batch\_size,  seq\_len,   embedding\_dim]$
    我们初始化一个映射层的权重$W_{vocab}$:
    $W_{vocab}: [embedding\_dim,  vocab\_size]$
    我们用$W_{vocab}$完成隐藏维度到字向量数量的映射, 只要求$X_{hidden}$$W_{vocab}$的矩阵乘(点积):
    $X_{hidden}W_{vocab}: [batch\_size,  seq\_len,  vocab\_size] $ 之后把上面的计算结果在$vocab\_size$(最后一个)维度做$softmax$归一化, 是每个字对应的$vocab\_size$的和为$1$, 我们就可以通过$vocab\_size$里概率最大的字来得到模型的预测结果, 就可以和我们准备好的$Label$做损失($Loss$)并反传梯度了.
    注意做损失的时候, 只计算在第1步里当句中随机遮盖或替换的部分, 其余部分不做损失, 对于其他部分, 模型输出什么东西, 我们不在意.
    也就是新的矩阵XW的三个维度,最后一个维度是vocab_size
     

     

    第二个任务:

    论文中指出的Masked 语言模型和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cls表示开始    sep表示结束】

    而Masked语言模型上面讲了,本质思想其实是CBOW,但是细节方面有改进。

    至于说“Next Sentence Prediction”,指的是做语言模型预训练的时候,分两种情况选择两个句子,一种是选择语料中真正顺序相连的两个句子;另外一种是第二个句子从语料库中抛色子,随机选择一个拼到第一个句子后面。我们要求模型除了做上述的Masked语言模型任务外,附带再做个句子关系预测,判断第二个句子是不是真的是第一个句子的后续句子。之所以这么做,是考虑到很多NLP任务是句子关系判断任务,单词预测粒度的训练到不了句子关系这个层级,增加这个任务有助于下游句子关系判断任务。所以可以看到,它的预训练是个多任务过程。这也是Bert的一个创新。

     


     

    输入:

    它的输入部分是个线性序列,两个句子通过分隔符分割,最前面和最后增加两个标识符号。

    每个单词有三个embedding:

    位置信息embedding,这是因为NLP中单词顺序是很重要的特征,需要在这里对位置信息进行编码;

    单词embedding,这个就是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单词embedding;

    第三个是句子embedding,因为前面提到训练数据都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

    那么每个句子有个句子整体的embedding项对应给每个单词。把单词对应的三个embedding叠加,就形成了Bert的输入。

  • 相关阅读:
    个人总结
    再见,我的伪算法竞赛生涯。
    C语言实现迷宫小游戏
    关于第九届蓝桥杯决赛
    蓝桥杯近3年决赛题之3(17年b组)
    蓝桥杯近3年决赛题之二(16年b组)
    蓝桥杯近三年决赛题之一(15年B组)
    第九届蓝桥杯C/C++B组省赛感想
    读书笔记《程序员的自我修养—链接、装载与库》
    蓝桥杯近3年初赛题之三(17年b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fknight/p/1250381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