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求解多边形面积2S= Σ【Xi (Yi+1-Yi-1)】,(i属于1~n),公式解析及编程实现

        yogurt今天要个大家分享一个基础的二维空间多边形面积求算方法,主要也是为了之后一篇《椭球体上某区域面积的求算,及兰伯特投影与墨卡托投影后该区域面积对比》打一个基础。关于投影的相关过程及编程方法,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gen地图文件的投影编程实现(以墨卡托投影和兰伯特投影为例)》http://www.cnblogs.com/to-sunshine/p/6048438.html。

        下面和大家分析一下算法思路吧:

    ==========================yogurt小课堂开课了=========================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二维多边形可以被分解成多个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即为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了。然后就是怎么将求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坐标点联系起来了,因为我们在程序中只给出了多边形每个点的坐标而已,这和我们手动计算不一样,毕竟计算机可没这么智能。

        三角形的面积 S = 1/2 a X h,这里假设a为三角形的底边长,h为三角形的高。那么这里 h  =b X sin夹角 ,这样便让求取面积相关因子变到了三角形的边和夹角上。即 S = 1/2 a X b X sin夹角。看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一定看出来了,a X b X sin夹角,很眼熟啊!对,它等于 | 向量a X 向量b | ,自然而然的,向量便把几何的图形与点坐标联系起来了。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S = 1/2 | 向量a X 向量b | ,而 | 向量a X 向量b | = X1Y2 - X2Y1 ,如果想要把两条边的交点看做原点的话,那么 | 向量a X 向量b | =(Xa-Xo)(Yb-Yo)- (Xb-Xo)(Ya-Yo)。为了不让分数参与运算,等式两边同时乘2,得到 2S = (Xa-Xo)(Yb-Yo)- (Xb-Xo)(Ya-Yo)。

        然后,我们假设在多边形外面有一个点P,多边形有N个顶点(V0~Vn-1)。要知道n-1是多边形的最后一个顶点,那么Vn就是V0,Vn+1就是V1。

        多边形的每两个点与这个P点相连都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你会发现,从前一个点到后一个点是顺时针方向时,这个三角形面积为正的话,那么当从前一个点到后一个点是逆时针方向时,三角形面积为负。当正负相抵后,剩下的正好就是多边形的面积!如下图:

            因此,得到多边形面积 2S = 三角形(PV0V1) + 三角形(PV1V2) + …… + 三角形(PVn-2Vn-1) + 三角形(PVn-1V0)。

        为了方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们选择P点坐标为(0,0),那么 2S =【 Σ三角形(PViVi+1)】+ 三角形(PVi+1V0),(i属于0到n-2)。下面就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换算工作,是为了简化等式,方便计算:

              最后,我们得到 2S = Σ【Xi (Yi+1-Yi-1)】,(i属于1~n)。

    =================================下课了================================

        原理讲完啦,下面来给大家附上求解多边形面积的代码:

        假设第一个多边形几个顶点坐标分别是(4,6), (4,-4), (8, -4), (8,-8), (-4, -8), (-4,6), (4,6),用未化简得公式求解;第二个多边形的几个顶点坐标分别是(3,4), (5,11), (12,8), (9,5), (5,6),用化简后的公式求解。

    // area.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math.h>
    
    typedef struct
    {
        int x,y;
    }point;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point p[7];
        p[0].x=4;p[0].y=6;
        p[1].x=4;p[1].y=-4;
        p[2].x=8;p[2].y=-4;
        p[3].x=8;p[3].y=-8;
        p[4].x=-4;p[4].y=-8;
        p[5].x=-4;p[5].y=6;
        p[6].x=4;p[6].y=6;
    
        int area=0;
        for(int i=0;i<6;i++)
        {
            area+=(p[i].x+p[i+1].x)*(p[i+1].y-p[i].y);
        }
        area =abs(area/2);
        printf("The area of graph1 is %d",area);
    
        point p2[6];
        p2[0].x = 3; p2[0].y = 4;
        p2[1].x = 5; p2[1].y = 11;
        p2[2].x = 12;p2[2].y = 8;
        p2[3].x = 9; p2[3].y = 5;
        p2[4].x = 5; p2[4].y = 6;
        p2[5].x = 3; p2[5].y = 4;
    
        int area2 = 0;
        for (int j = 0; j<5; j++)
        {
            area2 += (p2[j].x + p2[j + 1].x)*(p2[j + 1].y - p2[j].y);
        }
        
        area2 = abs(area2 / 2);
        printf("
    The area of graph2 is %d", area2);
    
        return 0;
    }
    View Code

         结果如下:

         大家也可以手动验证一下,程序计算的对不对~~

  • 相关阅读:
    04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之四
    冲刺周期第十天
    冲刺周期第九天
    第二阶段冲刺--每日立会(4)
    第二阶段冲刺--每日立会(3)
    第二阶段冲刺--每日立会(2)
    第二阶段冲刺--每日立会(1)
    第十二周学习记录表
    第一阶段冲刺--每日立会(10)
    第一阶段冲刺--每日立会(9)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o-sunshine/p/764222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