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一周之内快速看完《构建之法》,列出你不懂的5-10个问题,发布在自己的博客
① 在每个问题后面,请说明哪一章节的什么内容引起了你的提问,提供一些上下文
② 列出一些事例或资料,支持你的提问 。
③ 说说你提问题的原因,你说因为自己的假设和书中的不同而提问,还是不懂书中的术语,还是对推理过程有疑问,还是书中的描述和你的经验(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矛盾?
一个模板可以是这样:
我看了这一段文字 (引用文字),有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 我查了资料,有这些说法(引用说法),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描述自己的经验)。 但是我还是不太懂,我的困惑是(说明困惑)。
【或者】
我反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
(1)在第三章《软件工程师的成长》中看到“高级工程师下班回家了,新手还在电脑面前工作,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有时候查邮件,有时候上网,有时看手机,讨论......似乎看不出谁更高级”而且在通常情况下软件工程师比普通程序员工资高,那么相比较之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通过查找阅读需要有良好的编程能力而且至少要精通一门编程语言才可以提高项目开发效率,根据我的实践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要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只有团队可以更好的解决大规模的项目。老师在这方面对于工程师的水平技能方面还有什么技巧呢?
(2)在第二章《个人技术流程》单元测试中有的不是特别理解,例如VSTS,我查了资料才知道是由微软开发的一套具有高生产力、高集成性、可扩展的生命周期开发工具,VSTS使得整个开发团队拥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并且保证了更好的质量的一套开发工具。个人理解为:单元测试结果的好坏,是检验一个程序好坏的标准,是检验一个程序是否有隐藏的bug的标准,一个好的标准的单元测试能找到程序运行快慢的原因,从而进行程序的提高。那么对于在单元测试中,一定要要求代码覆盖率达到100%吗?
(3)第五章《团队和流程》我得出的结论是:团队跟个人的关系——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团队,团队又依赖于个人,个人与团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实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取每个人的长处,改进每个人的短处,这样就可以更快地做出更好的程序了,但是时代在变,信息在变,我们的需求也在变,这个时候我们就由最初的瀑布模型变形发展成了圆形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客户的要求更改需求分析,并编写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程序。但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瀑布模型跟圆形模型都有它的特点——瀑布模型需求明确但不实用,圆形模型实用但需求分析不明——我们应当怎样选择不同的开发流程才能开发出适应时代的软件呢?
(4)在阅读第八章《需求分析》后我学到了软件需求的类型,利益的相关者,获取用户需求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四象限方法,可以说,在软件工程当中的"需求分析"就是确定要计算机"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可以说需求分析是做系统之前必做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整个团队的方向,那么怎么做好需求分析呢?有以下几个步骤:1、获取和引导需求;2、分析和定义需求;3、验证需求;4、在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管理需求但仍有疑惑的是怎么获取用户的潜在需求?
(5)阅读第十章《典型用户和场景》了解到在做研究前,产品或交互需要能够明确列出这次想要衡量比较的场景。如果本身没有一个场景库可以从中挑选,那么可以简单的做一个场景脑暴,或快速访问搜集一下身边朋友的场景故事。最后选择出一些存在疑惑的场景来进行研究。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场景的典型性及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