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earning Context Graph for Person Search

    Learning Context Graph for Person Search

    2019-06-24 09:14:03

     

    Paperhttp://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_CVPR_2019/papers/Yan_Learning_Context_Graph_for_Person_Search_CVPR_2019_paper.pdf 

    Codehttps://github.com/sjtuzq/person_search_gcn 

    Person Search Paper Listhttps://github.com/wangxiao5791509/Person-Search-Paper-List 

     

    1.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作者首先总结了现有的 re-ID 方法的挑战:

    1). 现有的 re-ID 的设定(prob-gallery)是属于多模态的,例如:手机拍的照片和常规的低分辨率监控相机;

    2). 不同的光照和行人姿态将会增加 intra-class variation;

    3). 不准确的检测/跟踪,遮挡和复杂背景将会导致严重的外观变化,将会进一步增加 person re-ID 的难度。

     

    紧跟着,作者开始基于上述挑战,引出 re-ID 的设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挑战。然后,引入 person search 这个课题。现有的 person search 的方法尝试将 context/group 信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有如下的不足:如何定义 group 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有的方法尝试用手工标注的方式,但是这就需要额外的人力。其他的方法有尝试利用时空信息,如:场景中的速度和相对位置,来帮助 re-ID。作者认为这些 social force models 利用协同设计的约束来模拟场景中的社交影响力,并没有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很难优化。

     

    本文基于上述观察,提出一种新的利用 context 信息的方法,来解决 person search 的问题。首先从图像中产生很多 candidates,然后用 relative attention module 筛选出有用的图像对。在这些图像对上,构建 context graph 来建模 prob-gallery pairs 的全局相似性。图的节点是:target pair and context pairs。为了充分的利用 context 信息,作者将所有的 context nodes 都和 target nodes 进行相连。该 graph 输出的是 target pair 的相似性。

     

     

    2. 算法总览

    本文的算法主要是由三个模块构成的,示意图如上图所示。

    Instance Detection and Feature Learning: 在常规物体检测方法 Faster RCNN 的基础上,作者引入了 part-based feature learning,以得到更加具有判别性的表达。

    Context Instance Expansion: 该模块是本文的核心,作者在 instance feature 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 context information。Query 和 gallery 之间所有的 instance pairs 都被作为 context candidates,其中的 noise contexts 将会被过滤掉。这里就是采用简单的相似性度量的方法,仅将高置信度的 pairs 选出作为 information contexts。

    Contextual Graph Representation Learning:这是另外一个核心的模块了,作者构建 graph 来考虑 target pairs 之间的相似性。通过 GCN 来学习 prob-gallery pair 之间的相似性。

     

     

     

    3. Instance Detection and Feature Learning

    作者将 ResNet-50 拆分成两个部分来用,前半部分用于 Pedestrian Proposal 的生成,后半部分用于 part-based feature learning。

    关于 part-based feature learning,其实就是将行人划分 part,然后用 global pooling 和 local pooling 的方法得到更加具有判别性的 feature。这里的 global 和 local 分别是针对整个行人区域和行人的局部区域(本文考虑上肢,下肢,腹部三个区域)。

     

    4. Context  Instance Expansion

    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由于单独的 features 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实际问题中 person retrieval 任务,作者提出利用 context information 的方法来作为互补信息。如上图所示,该示例图的目标是:判断红色 BBox 中的男人,是否属于同一个人。然而,由于不同场景下的外观变化,导致利用常规 feature 进行判断时,总不能很确信。在这个时候,作者观察到:the same persons in green BBox appear in both scenes, 所以可以更加确定的是红色的 BBox 的确是属于同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相当于用了排除法,利用 context 信息的比对,协助 target object 的对比,使其更加确定,就是同一个人。所以,绿色 BBox 里面的行人扮演了 positive 的角色,其他的人则是 noise contexts。在这个部分,作者提出 relative attention model 来过滤掉无法提供 positive contexts 的 pair。

     

    一种直观的方法是直接计算不同 part 之间的 feature 距离,然后加和起来用于衡量相似度,然后设置一个阈值,得到二值结果,即:

    但是这种加权的方法,并非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因为不同的 part 在不同的样本上,其贡献是不同的。所以,也有工作对其进行改善,Huang et al. 提出 instance region attention network (请参考:Huang, Qingqiu, Yu Xiong, and Dahua Lin. "Unify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ext learning for person recognition." CVPR-2018.) 来给不同的 parts 赋予不同的权重。紧跟着,作者的原文是:“The attention weights measure the instance-wise part contributions, and part similarity is multiplied by both parts’ attention weights.” 感觉跟公式 1 加权的思路一样啊,哪里有改进?等抽空看下这个文章再说吧。然后,作者注意到:part contributiono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sample itself, but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part to be matched。换句话说,part 的贡献是和 part pairs 相关的。受到该观测的启发,作者设计了 relative attention network 来考虑 pair-wise information 来预测 part weights。

     

    具体来说,本文所提出的 relative attention network 是有 两个 fc 和 一个 softmax layer 构成的。该网络的输入是 4 pairs of feature vectors,Softmax layer 输出 4 个归一化后的 attention weights。为了训练该网络,采用了 cosine embedding verification loss。

    5. Contextual Graph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

    在本文中,作者引入 GCN 模型来学习结构化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给定图像 A 和 B, 模型的主要目标是:判断给定的图像对是否是同一个 Identity。这里给定了红色标志的 target pairs,以及 绿色标志的 context pairs。目标就是要将这些样本结合到一个模型中,然后输出其相似性得分。具体来说,给定这些 feature 之后,可以构建一个  graph g = {V, E},其顶点就是 a pair of features, 其邻接矩阵 A 表示了 edge 的连接关系,其定义如下:

     

    作者用 $hat{A}$ 来表示归一化之后的邻接矩阵,layer-wise GCN 传递方式如下所示:

     

    最终,作者用一层 fc 来融合所有的顶点特征为 1024-D 的特征向量。并且用一层 softmax loss layer 来进行监督的学习。

    6. Experimental Results 

     

     

     

    ==

  • 相关阅读:
    Java基础学习(二)——对象
    Java基础学习(一)
    设置eclipse代码自动补全功能
    C# 之泛型详解(转)
    查找项目的代码行数(适用于VS)
    转: rdlc报表An error occurred during local report processing错误
    自己创建的Window服务,经常变为挂起状态,重启失败的处理
    C# 项目引用WebService,提示报错“在 ServiceModel 客户端配置部分中,找不到引用协定...”
    轉 @@identity与scope_identity()函数的区别
    JS window.onload事件的一些理解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angxiaocvpr/p/1107551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