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TCP连接的建立与释放(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TCP连接的建立与释放(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可靠交付的、全双工的、面向字节流的点对点服务。HTTP协议便是基于TCP协议实现的。(虽然作为应用层协议,HTTP协议并没有明确要求必须使用TCP协议作为运输层协议,但是因为HTTP协议对可靠性的的要求,默认HTTP是基于TCP协议的。若是使用UDP这种不可靠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运输层协议来实现HTTP的话,那么TCP协议的流量控制、可靠性保障机制等等功能就必须全部放到应用层来实现)而相比网络层更进一步,运输层着眼于应用进程间的通信,而不是网络层的主机间的通讯。我们常见的端口、套接字等概念就是由此而生。(端口代表主机上的一个应用进程、而套接字则是ip地址与端口号的合体,可以在网络范围内唯一确定一个应用进程) TCP协议的可靠传输是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实现的;拥塞控制则有着慢开始和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RED随机早期检测几种办法。(这几个知识点在这里就先不细致总结了,大家可以回顾计网课本23333)

            另外,TCP协议的报文格式也需要回顾一下: 

                    TCP报文段的首部分为固定部分和选项部分,固定部分长20byte,而选项部分长度可变。(若整个首部长度不是4byte的整数倍的话,则需要用填充位来填充)在固定首部中,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是以下几项:

                                    seq(序号):TCP连接字节流中每一个字节都会有一个编号,而本字段的值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ack(确认号):表示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报文段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编号为ack-1及以前的字节已经收到。

                                    SYN:当本字段为1时,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者连接接受报文。

                                    ACK:仅当本字段为1时,确认号才有效。

                                    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当本字段为1时,表示此报文段的发送端数据已发送完毕,要求释放运输连接。

            下面就是本文的重点了: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运输连接具有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以及连接释放。运输连接管理就是对连接建立以及连接释放过程的管控,使得其能正常运行,达到这些目的:使通信双方能够确知对方的存在、可以允许通信双方协商一些参数(最大报文段长度、最大窗口大小等等)、能够对运输实体资源进行分配(缓存大小等)。TCP连接的建立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主动发起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客户,被动等待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服务器。

                    连接建立阶段: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的应用进程主动打开,并向客户端发出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SYN=1,seq=x。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应用进程被动打开。若同意客户端的请求,则发回确认报文,其首部中:SYN=1,ACK=1,ack=x+1,seq=y。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确认报文之后,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建立,并向服务器发出确认报文,其首部:ACK=1,ack=y+1。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确认报文之后,也通知其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通信双方的状态如下图,其中CLOSED:关闭状态、LISTEN:收听状态、SYN-SENT:同步已发送、SYN-RCVD:同步收到、ESTAB-LISHED:连接已建立

                            至此,TCP连接就建立了,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愉快地玩耍了。只要通信双方没有一方发出连接释放的请求,连接就将一直保持。

                    连接释放阶段:

                            第一次挥手:数据传输结束以后,客户端的应用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并停止发送数据,其首部:FIN=1,seq=u。

                            第二次挥手:服务器端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之后,发出确认报文,其首部:ack=u+1,seq=v。此时本次连接就进入了半关闭状态,客户端不再向服务器发送数据。而服务器端仍会继续发送。

                            第三次挥手:若服务器已经没有要向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其应用进程就通知服务器释放TCP连接。这个阶段服务器所发出的最后一个报文的首部应为:FIN=1,ACK=1,seq=w,ack=u+1。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之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seq=u+1,ack=w+1。 再经过2MSL(最长报文端寿命)后,本次TCP连接真正结束,通信双方完成了他们的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通信双方的状态如下图,其中:ESTAB-LISHED:连接建立状态、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CLOSED:关闭状态

                    统一解释几个问题:

                            1、在握手与挥手的过程中,往复的ack与seq有什么含义?

                                  这是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的一种确认手段,确保通信双方通信的正确性。例如小时候模仿电视剧里无线电呼叫的过程:“土豆土豆,我是地瓜,你能听到吗?”“地瓜地瓜,我是土豆,我能听到”。 若客户端的报文请求号为“土豆”,则服务器端就将返回确认号“土豆+1”(标志土豆已收到),是一种通信双方的确认手段。

                            2、在结束连接的过程中,为什么在收到服务器端的连接释放报文段之后,客户端还要继续等待2MSL之后才真正关闭TCP连接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需要保证服务器端收到了客户端的最后一条确认报文。假如这条报文丢失,服务器没有接收到确认报文,就会对连接释放报文进行超时重传,而此时客户端连接已关闭,无法做出响应,就造成了服务器端不停重传连接释放报文,而无法正常进入关闭状态的状况。而等待2MSL,就可以保证服务器端收到了最终确认;若服务器端没有收到,那么在2MSL之内客户端一定会收到服务器端的重传报文,此时客户端就会重传确认报文,并重置计时器。

                                                              第二个是:存在一种“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需要避免这种报文端出现在本连接中,造成异常。  

                                                                                这种“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是这么形成的:假如客户端发出了连接请求报文,然而服务器端没有收到,于是客户端进行超时重传,再一次发送了连接请求报文,并成功建立连接。然而,第一次发送的连接请求报文并没有丢失,只是在某个网络结点中发生了长时间滞留,随后,这个最初发送的报文段到达服务器端,会使得服务器端误以为客户端发出了新的请求,造成异常。

                            3、若通信双方同时请求连接或同时请求释放连接,情况如何?

                                  这种情况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是确实存在的,TCP也特意设计了相关机制,使得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仅建立一条连接。双方同时请求连接的情况下,双方同时发出请求连接报文,并进入SYN-SENT状态;当收到对方的请求连接报文后,会再次发送请求连接报文,确认号为对方的SYN+1,并进入SYN-RCVD状态;当收到对方第二次发出的携带确认号的请求报文之后,会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双方同时请求释放连接也是同样的,双方同时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进入FIN-WAIT-1状态;在收到对方的报文之后,发送确认报文,并进入CLOSING状态;在收到对方的确认报文后,进入TIME-WAIT状态,等待2MSL之后关闭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虽然不用再次发送确认报文并确认对方收到,双方仍需等待2MSL之后再关闭连接,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影响。 过程图如下:

            

  • 相关阅读:
    部署 AppGlobalResources 到 SharePoint 2010
    还原一个已删除的网站集
    使用仪表板设计器配置级联筛选器 (SharePoint Server 2010 SP1)
    File or arguments not valid for site template
    Pex and Moles Documentation
    Content Query Webpart匿名访问
    Running Moles using NUnit Console from Visual Studio
    Calling a WCF Service using jQuery in SharePoint the correct way
    Updating Content Types and Site Columns That Were Deployed as a Feature
    asp.net中判断传过来的字符串不为空的代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eiwei-python/p/975452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