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是「技术」还是「业务」在驱动公司的发展?这个队你怎么站?

     
    2017-01-02
     
    作者 张辉清
    作者|张辉清
     
    编辑|小智
     
    「技术驱动」和「业务驱动」之争由来已久,就像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相爱相杀一样,无分对错,没有尽头。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公司的发展?看完本文再给我你的答案。
     
    写在前面
     
    是什么在驱动公司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跑去问技术,技术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当然是技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嘛”。我跑去问市场,市场说“没有市场,哪来的业务,要技术有何用”。我又跑去问运营,运营说是他们自己。最后我碰巧遇到人事,人事说是“人”在驱动着公司的发展。应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这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技术与业务的矛盾。
     
    技术对业务的抱怨常有:
    • 需求不明确,都搞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 业务做不好怪技术,技术是背黑锅的;
    • 什么功能都想要,没有优先级;
    • 我们加班加点开发出来了,他们最后不用。
    同样,业务对技术的抱怨常有:
    • 我们明天就想要,技术却说要开发2个月;
    • 问题这么多,系统真垃圾;
    • 功能这么少,别人有的我们没有;
    • 速度那么慢,竞争对手那么快。
    我相信这不仅存在于我所在的公司,同样也存于你的公司,而其它的跨部门沟通如人事、财务、法务,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
    业务是什么?市场不是业务,运营不是业务,技术也不是业务,那业务到底是什么?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企业运用科学方法和生产工艺生产出可交付用户使用的产品与服务,并以此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行为”。所以,业务应该是属于公司的,而不是属于某个部门的,运营和市场是业务方,而不是业务。
     
    我们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业务目标,我们叫同事。运营、市场、技术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如果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业务目标的实现,也会引起互相的抱怨。
    每一个人眼中的对方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眼里技术是网吧,在产品眼里技术是工人,但在技术眼里自己是科研工作者。换个角度看,在市场眼里自己是超人,在产品眼里市场会吹水,在技术眼里却是美腿。可是,他们在竞争对手的眼中,也许都是“一坨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研发逻辑性强,市场灵活,懂公关,运营则更加接近用户,做事也比较细。 我们彼此都需要放下傲慢与偏见,然后了解和沟通才能更好的分工合作,分工就是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然后跨进半步就是合作。
     
    理解源于彼此的了解
     
    理解源于彼此的了解,我们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要了解业务的发展规律,要了解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彼此对对方的要求。
     
    以下是业务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分为4个阶段:
    1. 起步阶段:这个阶段要快速验证商业逻辑、商业idea;
    2. 发展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快速地开拓市场,需要资本的注入,需要大量的钱来做推广;
    3. 成熟阶段:精细化运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还有风险控制;
    4. 衰退阶段:需要转型,需要创新,需要快速的退出。
    以下是技术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1. 提前布局:“业务说我明天就想要,研发说要开发2个月”;
    2. 反馈修正:”刚上线就有这么多问题”,刚上线才那么多问题;
    3. 系统观:“我的建议很好却没被采纳”,多方调研与评估;
    4. 批量化:万一呢?技术擅长于批量化,“万一”的研发成本很高。
    以业界为例,微软的产品一般到了V3.0才能用,1.0版、2.0版都不好用,但微软还是要发布。iPhone在2010年之前不好用,Android在2012年时也不好用,但是它们现在都很好用。同样Apple Watch 2现在不好用,我相信以后还是会好用的。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如果业务不认识到这一点,不了解技术的特征,不了解技术的工作流程,那自然就会对技术有误解,说不配合他们的工作。
     
    业务规律对技术的要求。在起步阶段要新、要快,只开发核心功能MVP,然后快速迭代,快速验证商业逻辑;在发展阶段要有营销功能、粗放式运营功能,一定要有订单量,做技术才有价值;在成熟阶段要精细化运营、要大数据和分析功能、以及自动化功能。有了数据然后才需要分析,以自动化来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在衰退阶段要转型、需要功能创新,减少系统维护。
     
    以上总结为四个字:销量、服务、管控、沉淀。即先以销量功能为主,然后做服务功能,接下来是管控功能,最后沉淀为基础业务服务,如以机+X的形式存在,机票作为基础业务,X作为创新点。
     
    扩展开来,业务规律对其它方面及部门的要求。在人才方面,早期需要创业开拓型,中后期需要管理运营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人才;在财务方面,早期宽、灵活,后期要标准化、管控,如果早期就有各种复杂的报销流程,会阻碍公司快速的发展;
     
    在法务方面,也是如此;在管理方面,创业阶段要多折腾,要多破多立,当发展到一定阶段乱了才需要管理,如果你一开始就管得过于严厉,可能把它管死了;在流程方面,创业是找路,流程是修路,现在有不少组织提倡去KPI、去流程、去级别,原因就是要创造,先找到路然后才修路。
     
    有时候不是技术不响应,也不是业务提的功能需求不对,而是所处阶段不对。您不能要求一个成年人做小孩子的事情,也不能要求一个小孩子做成年人的事情。一个阶段要做一个阶段的事情,不清晰或产生矛盾,可能是因为没有定好位。
     
    如何去匹配与融合?
     
    仅仅了解彼此是不够的,技术与业务需要去匹配和融合。那什么是匹配?又如何匹配?匹配是阶段性的匹配,是以时间为轴。先有商业逻辑,然后有产品逻辑,最后才有程序逻辑。如果没有商业逻辑,或没有表达好,研发自然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技术与业务步调要一致,把大公司的系统拿过来直接就能用吗?
     
    系统是大脑,市场是手,运营是脚,如果只有灵魂,没有手和脚,业务也应该很难运作起来。我们先需要确定一个阶段性业务目标,然后提前布局进行技术研发,最后快速反馈和改进产品,这样才是正确的路径。
     
    先匹配再融合,融合是阶段内的融合,先把大方向确定了,然后在阶段内进行细节的融合。技术与业务该如何去融合呢?方法很多,以下是我们尝试过的4个。第一个是互训,各部门互训,你了解我的工作流程,我了解你的工作流程,互相了解各部门的输入输出;第二个是轮岗,去别的部门轮岗,执岗。做其它部门做的事,做几遍才能真正的了解;第三个是活动,如打羽毛球、户外爬山,业务与技术人员交朋友,鼓励多一些非正式的沟通。第四个是思想突破和自我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思考的提升和自律。
     
    思想突破,改变传统观念,我们借助5个问题来引发不同的思想。
     
    第一个是业务人员要懂技术吗?财务懂金蝶,人事懂打卡系统,研发也不懂这两个系统,所以业务人员也需要懂技术。
     
    第二个是研发与技术的区别?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发中心是技术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如同电,这个能用那个也能用,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技术。
     
    第三个是研发是职能部门吗?什么是职能部门?财务和人事在电子商务公司是职能部门,但在财务公司和猎头公司呢? IT部门在IT公司是业务部门,但在传统公司一定是职能部门,那电子商务公司呢?
     
    第四个是业务和技术的矛盾能否彻底解决?一山容不得二虎,你家里是谁来做主?简单的调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轮流执政也是有好处的,特朗普的胜利是工人阶级的胜利,希拉里的失败是精英的失败。良性的矛盾,不同的视角能够促进公司的发展!
     
    第五个是领导说各部门要多配合,那多配合就好吗?配合=匹配+融合,配合有配合不足、配合过渡,配合恰当之分,过多的配合会导致职责不清,交互频率高,效率变低,会产生3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过少配合的会有缝隙,恰当的配合则是每人做好自己的,再向前半步。
     
    对他人的抱怨转化为对自己的反思,对他人的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业务和技术都应该有一些自我要求,以下是业务方应有的自我要求:
    • 在电子商务公司,业务人员也要懂技术,但可以不会写代码。业务经理也需要了解研发的基本流程,梳理并表达好自己的业务逻辑。
    • 懂得如何向研发中心提需求和反馈问题,懂得如何借助技术,来提高市场的推广效果和运营管理。
    • 业务经理及其以上级别应该每月到研发中心走动一次,至少每季度需要一次。
    研发中心应有的自我要求:
    • 树立只有业务发展了,研发才能发展的理念。“淘宝”为什么做得那么牛,是因为他们有那么大的体量和业务场景。
    • 以服务为导向,强调技术价值的输出,产品没有人用就没有用,因为不生产价值。研发人员应该主动了解公司业务,学习公司业务。鼓励研发的帅哥“泡”运营的妹妹,鼓励跨部门组织活动如羽毛球活动、户外爬山活动,这些非正式的沟通有利于彼此的了解。
    • 产品经理是媒婆,在研发部门要说业务的好,业务的难,在业务部门要说研发的好,研发苦,只有当好了这个媒婆,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每周要到业务部门至少跑3次,呆4个小时以上,到业务部门执岗、轮岗,跑市场,搞运营。
    没有配套的市场推广和运营计划,产品基本没戏。没有技术支持的市场推广和运营管理,那是劳动力,不是生产力。所以,只有技术和业务的匹配与融合,公司才有大的发展,科技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什么在驱动公司发展?
     
    谈了这么多,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公司的发展?3种不同的看法,3种不同的境界。第1种是老子天下第一,我来驱动,这是我最怕的一种,很难沟通,无知者无畏。第2种是不同阶段不同做法,早期产品,中期市场,后期运营。第3种是投资人的要求,是竞争对手,是行业,是社会需求。竞争对手是友商,竞争对手与你一起前行,逼着你改进。社会需求是企业存在根本, 创业就是要解决别人的一个问题,社会共同的问题,问题越大越好。
     
    另外,关于市场、运营、技术哪一个驱动好的问题,这个要看行业,要看业务自身的规律,老板的出身和喜欢,各方力量的博弈。每一种做法都很多成功的案例,以BAT为例,百度应该算是技术驱动,阿里是运营驱动,腾讯是产品驱动,它们都有各自成功的理由。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即合理,有利于公司和社会的发展就好。
    本文系「聊聊架构」原创文章,已经授权InfoQ公众号转发传播。
     
    作者介绍
     
    张辉清,中青易游CTO,曾先后就职于携程架构、古大集团,在古大集团任首席架构师及高级技术总监。个人现阶段关注是技术价值的输出、工程效率、技术与业务的匹配与融合以及创新。。
     
    今日荐文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全年干货浓缩成一篇文章,这本技术人修炼秘籍你就收下吧!
     

  • 相关阅读:
    POJ 1611 The Suspects
    POJ 2001 Shortest Prefixes(字典树)
    HDU 1251 统计难题(字典树 裸题 链表做法)
    G++ C++之区别
    PAT 乙级 1013. 数素数 (20)
    PAT 乙级 1012. 数字分类 (20)
    PAT 乙级 1009. 说反话 (20)
    PAT 乙级 1008. 数组元素循环右移问题 (20)
    HDU 6063 17多校3 RXD and math(暴力打表题)
    HDU 6066 17多校3 RXD's date(超水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lliamjie/p/946669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