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yield、greenlet与协程gevent

    yield

    在说明yield之前,我们了解python中一些概念。

    在了解Python的数据结构时,容器(container)、可迭代对象(iterable)、迭代器(iterator)、生成器(generator)、列表/集合/字典推导式(list,set,dict comprehension)众多概念参杂在一起,难免让初学者一头雾水。

    relations

    容器(container)

    容器是一种把多个元素组织在一起的数据结构,容器中的元素可以逐个地迭代获取,可以用innot in关键字判断元素是否包含在容器中。通常这类数据结构把所有的元素存储在内存中(也有一些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放在内存,比如迭代器和生成器对象)在Python中,常见的容器对象有:

    • list, deque, ….
    • set, frozensets, ….
    • dict, defaultdict, OrderedDict, Counter, ….
    • tuple, namedtuple, …
    • str

    容器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你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盒子、一栋房子、一个柜子,里面可以塞任何东西。从技术角度来说,当它可以用来询问某个元素是否包含在其中时,那么这个对象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容器,比如 list,set,tuples都是容器对象:

    询问某元素是否在dict中用dict的中key:

    询问某substring是否在string中:

    >>> s = 'foobar'
    >>> assert 'b' in s
    >>> assert 'x' not in s
    >>> assert 'foo' in s

    尽管绝大多数容器都提供了某种方式来获取其中的每一个元素,但这并不是容器本身提供的能力,而是可迭代对象赋予了容器这种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容器都是可迭代的,比如:Bloom filter,虽然Bloom filter可以用来检测某个元素是否包含在容器中,但是并不能从容器中获取其中的每一个值,因为Bloom filter压根就没把元素存储在容器中,而是通过一个散列函数映射成一个值保存在数组中。

    可迭代对象(iterable)

    刚才说过,很多容器都是可迭代对象,此外还有更多的对象同样也是可迭代对象,比如处于打开状态的files,sockets等等。但凡是可以返回一个迭代器的对象都可称之为可迭代对象,听起来可能有点困惑,没关系,先看一个例子:

    这里x是一个可迭代对象,可迭代对象和容器一样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数据类型,list是可迭代对象,dict是可迭代对象,set也是可迭代对象。yz是两个独立的迭代器,迭代器内部持有一个状态,该状态用于记录当前迭代所在的位置,以方便下次迭代的时候获取正确的元素。迭代器有一种具体的迭代器类型,比如list_iteratorset_iterator。可迭代对象实现了__iter__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

    当运行代码:

    实际执行情况是:
    iterable-vs-iterator.png

    反编译该段代码,你可以看到解释器显示地调用GET_ITER指令,相当于调用iter(x)FOR_ITER指令就是调用next()方法,不断地获取迭代器中的下一个元素,但是你没法直接从指令中看出来,因为他被解释器优化过了。

    >>> import dis
    >>> x = [1, 2, 3]
    >>> dis.dis('for _ in x: pass')
      1           0 SETUP_LOOP              14 (to 17)
                  3 LOAD_NAME                0 (x)
                  6 GET_ITER
            >>    7 FOR_ITER                 6 (to 16)
                 10 STORE_NAME               1 (_)
                 13 JUMP_ABSOLUTE            7
            >>   16 POP_BLOCK
            >>   17 LOAD_CONST               0 (None)
                 20 RETURN_VALUE

    迭代器(iterator)

    那么什么迭代器呢?它是一个带状态的对象,他能在你调用next()方法的时候返回容器中的下一个值,任何实现了__iter____next__()(python2中实现next())方法的对象都是迭代器,__iter__返回迭代器自身,__next__返回容器中的下一个值,如果容器中没有更多元素了,则抛出StopIteration异常,至于它们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这并不重要。

    所以,迭代器就是实现了工厂模式的对象,它在你每次你询问要下一个值的时候给你返回。有很多关于迭代器的例子,比如itertools函数返回的都是迭代器对象。

    生成无限序列:

    >>> from itertools import count
    >>> counter = count(start=13)
    >>> next(counter)
    13
    >>> next(counter)
    14

    从一个有限序列中生成无限序列:

    从无限的序列中生成有限序列: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迭代器内部的执行过程,我们自定义一个迭代器,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

    Fib既是一个可迭代对象(因为它实现了__iter__方法),又是一个迭代器(因为实现了__next__方法)。实例变量prevcurr用户维护迭代器内部的状态。每次调用next()方法的时候做两件事:

    1. 为下一次调用next()方法修改状态
    2. 为当前这次调用生成返回结果

    迭代器就像一个懒加载的工厂,等到有人需要的时候才给它生成值返回,没调用的时候就处于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调用。

    生成器(generator)

    生成器算得上是Python语言中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生成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迭代器,不过这种迭代器更加优雅。它不需要再像上面的类一样写__iter__()__next__()方法了,只需要一个yiled关键字。 生成器一定是迭代器(反之不成立),因此任何生成器也是以一种懒加载的模式生成值。用生成器来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是:

    fib就是一个普通的python函数,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函数体中没有return关键字,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生成器对象。当执行f=fib()返回的是一个生成器对象,此时函数体中的代码并不会执行,只有显示或隐示地调用next的时候才会真正执行里面的代码。

    生成器在Python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编程结构,可以用更少地中间变量写流式代码,此外,相比其它容器对象它更能节省内存和CPU,当然它可以用更少的代码来实现相似的功能。现在就可以动手重构你的代码了,但凡看到类似:

    都可以用生成器函数来替换:

    def iter_something():
        for ... in ...:
            yield x

    生成器表达式(generator expression)

    生成器表达式是列表推倒式的生成器版本,看起来像列表推导式,但是它返回的是一个生成器对象而不是列表对象。

    总结

      • 容器是一系列元素的集合,str、list、set、dict、file、sockets对象都可以看作是容器,容器都可以被迭代(用在for,while等语句中),因此他们被称为可迭代对象。
      • 可迭代对象实现了__iter__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可以用next()取出元素的叫迭代器)。
      • 迭代器持有一个内部状态的字段,用于记录下次迭代返回值,它实现了__next____iter__方法,迭代器不会一次性把所有元素加载到内存,而是需要的时候才生成返回结果。
      • 生成器是一种特殊的迭代器,它的返回值不是通过return而是用yield

    生成器函数与外部通信

    下面是一个列子:

     1 def consumer():
     2   r = 'here'
     3   for i in xrange(3):
     4     yield r
     5     r = '200 OK'+ str(i)
     6  
     7 c = consumer()
     8 n1 = c.next()
     9 n2 = c.next()
    10 n3 = c.next()

    对于普通的生成器,第一个next调用,相当于启动生成器,会从生成器函数的第一行代码开始执行,直到第一次执行完yield语句(第4行)后,跳出生成器函数。

    然后第二个next调用,进入生成器函数后,从yield语句的下一句语句(第5行)开始执行,然后重新运行到yield语句,执行后,跳出生成器函数,后面再次调用next,依次类推。

    了解了next()如何让包含yield的函数执行后,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函数send(msg)。其实next()和send()在一定意义上作用是相似的,区别是send()可以传递yield表达式的值进去,而next()不能传递特定的值,只能传递None进去。因此,我们可以看做c.next() 和 c.send(None) 作用是一样的。

    需要提醒的是,第一次调用时,请使用next()语句或是send(None),不能使用send发送一个非None的值,否则会出错的,因为没有Python yield语句来接收这个值。

    下面来着重说明下send执行的顺序。当第一次send(None)(对应11行)时,启动生成器,从生成器函数的第一行代码开始执行,直到第一次执行完yield(对应第4行)后,跳出生成器函数。这个过程中,n1一直没有定义。

    下面运行到send(1)时,进入生成器函数,注意这里与调用next的不同。这里是从第4行开始执行,把1赋值给n1,但是并不执行yield部分。下面继续从yield的下一语句继续执行,然后重新运行到yield语句,执行后,跳出生成器函数。

    即send和next相比,只是开始多了一次赋值的动作,其他运行流程是相同的。

     1 def consumer():
     2   r = 'here'
     3   while True:
     4     n1 = yield r
     5     if not n1:
     6       return
     7     print('[CONSUMER] Consuming %s...' % n1)
     8     r = '200 OK'+str(n1)
     9  
    10 def produce(c):
    11   aa = c.send(None)
    12   n = 0
    13   while n < 5:
    14     n = n + 1
    15     print('[PRODUCER] Producing %s...' % n)
    16     r1 = c.send(n)
    17     print('[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s' % r1)
    18   c.close()
    19  
    20 c = consumer()
    21 produce(c)
    22 
    23 >>
    24 [PRODUCER] Producing 1...
    25 [CONSUMER] Consuming 1...
    26 [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200 OK1
    27 [PRODUCER] Producing 2...
    28 [CONSUMER] Consuming 2...
    29 [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200 OK2
    30 [PRODUCER] Producing 3...
    31 [CONSUMER] Consuming 3...
    32 [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200 OK3
    33 [PRODUCER] Producing 4...
    34 [CONSUMER] Consuming 4...
    35 [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200 OK4
    36 [PRODUCER] Producing 5...
    37 [CONSUMER] Consuming 5...
    38 [PRODUCER] Consumer return: 200 OK5

    总结:

    • 在yield处会返回一个值,并暂停执行,在外部可以send() 传递参数进来
    • a = yield b ,c = func.send(d) # func是个生成器,执行之后 c = b a = d #yield把b返回 被c接收 send把d传进去,被a接收 
    • 先要send(None)(相当于next())一次,让函数执行到yield处,这样才能往生成器里面传参,让函数可以接收

    greenlet

    虽然CPython(标准Python)能够通过生成器来实现协程,但使用起来还并不是很方便。与此同时,Python的一个衍生版 Stackless Python实现了原生的协程,它更利于使用。

    于是,大家开始将 Stackless 中关于协程的代码单独拿出来做成了CPython的扩展包。这就是 greenlet 的由来,因此 greenlet 是底层实现了原生协程的 C扩展库。

    greenlet的使用

    from greenlet import greenlet
     
    def test1():
        print 12
        gr2.switch()
        print 34
     
    def test2():
        print 56
        gr1.switch()
        print 78
     
    gr1 = greenlet(test1)
    gr2 = greenlet(test2)
    gr1.switch()
    输出:
    12
    56
    34

    最后一行跳转到 test1() ,它打印12,然后跳转到 test2() ,打印56,然后跳转回 test1() ,打印34,然后 test1() 就结束,gr1 dead。这时执行会回到原来的 gr1.switch() 。

    让我们看看当一个greenlet dead时执行到了哪里。每个greenlet拥有一个“父”greenlet。父greenlet在每个greenlet初始化时创建(这可以在任何时候被改变)。父greenlet是当greenlet dead时,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执行。通过这种方式,greenlet以树的形式组织。层次最高的代码不会在用户创建的freenlet中运行,称为主greenlet,也就是树根。
    在上述的例子中,gr1和gr2都把主greenlet作为父greenlet。当其中任一greenlet dead时,执行点都会回到主greenlet。

    from greenlet import greenlet
     
    def test1():
        print 12
        gr2.switch()
        print 34
     
    def test2():
        print 56
     
    gr1 = greenlet(test1)
    gr2 = greenlet(test2, gr1)
    gr1.switch()
    print 78

    这里创建greenlet对象”gr2″时,指定了其父协程是”gr1″。所以在函数test2()里,虽然没有”gr1.switch()”代码,但是在其退出后,程序一样回到了函数test1(),并且执行”print 34″。同样,在test1()退出后,代码回到了主程序,并执行”print 78″。所以,最后的输出就是:

    12
    56
    34
    78

    如果上例中,”gr2″的父协程不是”gr1″而是”main”的话,那test2()运行完毕就会回到主程序并直接打印”78″,这样”print 34″就不会执行。大家可以试一试。

    异常

    一个协程要抛出异常,就会先抛到其父协程中,如果所有父协程都不捕获此异常,程序才会退出。

    我们试下,把上面的例子中函数test2()的代码改为:

    程序执行后,我们可以看到Traceback信息:

      File "parent.py", line 14, in 
        gr1.switch()
      File "parent.py", line 5, in test1
        gr2.switch()
      File "parent.py", line 10, in test2
        raise NameError

    同时大家可以试下,如果将”gr2″的父协程设为空,Traceback信息就会变为:

    因此,如果”gr2″的父协程是”gr1″的话,异常先回抛到函数test1()的代码”gr2.switch()”处。所以,我们再对函数test1()改动下:

    运行后的结果,如果”gr2″的父协程是”gr1″,则异常被捕获,并打印90。否则,异常会被抛出。以上实验很好的证明了,子协程抛出的异常会根据栈里的顺序,依次抛到父协程里。

    有一个异常是特例,不会被抛到父协程中,那就是”greenlet.GreenletExit”,这个异常会让当前协程强制退出。比如,我们将函数test2()改为:

    那代码行”print 78″永远不会被执行。但这个异常不会往上抛,所以其父协程还是可以正常运行。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greenlet对象的”throw()”方法,手动往一个协程里抛个异常。比如,我们在test1()里调一个throw()方法:

    这样,异常就会被抛出,运行后的Trackback是这样的:

    如果将”gr2.throw(NameError)”放在”try”语句中,那该异常就会被捕获,并打印”90″。另外,当”gr2″的父协程不是”gr1″而是”main”时,异常会直接抛到主程序中,此时函数test1()中的”try”语句就不起作用了。

    greenlet间通信

    greenlets之间切换通过调用greenlet的switch()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点跳转到调用switch()的greenlet,当一个greenlet挂点时,执行点会跳到其父greenlet。在切换的时候,一个对象或者异常可以传到目标greenlet,这可以很方便的用来在greenlet之间传递信息.例如:

    from greenlet import greenlet
     
    def test1():
        print 12
        y = gr2.switch(56)
        print y
     
    def test2(x):
        print x
        gr1.switch(34)
        print 78
     
    gr1 = greenlet(test1)
    gr2 = greenlet(test2)
    gr1.switch()

    在test1()中调用”gr2.switch()”,由于协程”gr2″之前未被启动,所以传入的参数”56″会被赋在test2()函数的参数”x”上;在test2()中调用”gr1.switch()”,由于协程”gr1″之前已执行到第5行”y = gr2.switch(56)”这里,所以传入的参数”34″会作为”gr2.switch(56)”的返回值,赋给变量”y”。这样,两个协程之间的互传消息就实现了。

    让我们用greenlet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from greenlet import greenlet
    import random
    import time
    def productor():
        while True:
            item = random.randint(0,99)
            print('生产了{}'.format(item))
            c.switch(item) # 切换到c 并传了一个参数item
            time.sleep(1)
    
    def consumer():
        while True:
            item = p.switch() # 切换到p 在恢复的时候接收数据
            print('消费了{}'.format(item))
    
    if __name__ == '__main__':
        c = greenlet(consumer) #将一个普通函数变成协程
        p = greenlet(productor) 
        c.switch() #进入消费者函数执行,到yield后进入暂停状态,只有恢复时才能接收数据

    注意:greenlet 是遇到switch就切换,可以传参

    greenlet 的价值
    价值一: 高性能的原生协程
    价值二: 语义更加明确的显式切换
    价值三: 直接将函数包装成协程,保持原有代码风格

    gevent

       gevent的基本原理来自于libevent&libev。熟悉c语言的同学对这么一个lib应该不陌生。本质上libevent或者说libev都是一种事件驱动模型。这种模型对于提高cpu的运行效率,增强用户的并发访问非常有效。但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事件机制,所以写起来有点绕,不是很直观。所以,为了修正这个问题,有心人引入了用户侧上下文切换的机制。这就是说,如果代码中引入了带io阻塞的代码时,lib本身会自动完成上下文的切换,全程用户都是没有觉察的。这就是gevent的由来。

    gevent 的价值
    价值一: 使用基于 epoll 的 libev 来避开阻塞
    价值二: 使用基于 gevent 的 高效协程 来切换执行
    价值三: 只在遇到阻塞的时候切换,没有轮需的开销,也没有线程的开销

    遇到阻塞就切换到另一个协程继续执行 !

    使用

    import gevent
    
    def f1():
        for i in range(5):
            print 'this is ' + str(i)
            gevent.sleep(0)
    
    def f2():
        for i in range(5):
            print 'that is ' + str(i)
            gevent.sleep(0)
    
    t1 = gevent.spawn(f1)
    t2 = gevent.spawn(f2)
    gevent.joinall([t1, t2])

    通过打印输出,可以看出f1和f2是交叉打印信息的,因为在代码执行的过程中,由用户自己主动调用了切换函数。

    锁操作

        虽然是协程,但是在里面添加锁增加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锁本身的添加也是很简单的

    import gevent
    from gevent.lock import Semaphore
    
    sem = Semaphore(1)
    
    def f1():
        for i in range(5):
            sem.acquire()
            print 'this is ' + str(i)
            sem.release()
    
    def f2():
        for i in range(5):
            sem.acquire()
            print 'that is ' + str(i)
            sem.release()
    
    t1 = gevent.spawn(f1)
    t2 = gevent.spawn(f2)
    gevent.joinall([t1, t2])

    gevent下的monkey机制

        要是gevent说到这里,只能算的上还行。我个人觉得gevent另外一个特别厉害的功能就是它的monkey机制。简单来说,假设你不愿意修改原来已经写好的python代码,但是又想充分利用gevent机制,那么你就可以用monkey来做到这一点。你所要做的就是在文件开头打一个patch,那么它就会自动替换你原来的thread、socket、time、multiprocessing等代码,全部变成gevent框架。这一切都是由gevent自动完成的。注意这个patch是在所有module都import了之后再打,否则没有效果。

    协程队列

    之前介绍进程与线程时,为了方便进程或线程间的通信,引入了队列的概念。在协程中,同样也有队列来进行协程间的通信。

  • 相关阅读:
    MEF(Managed Extensibility Framework ) 可控扩展框架
    如何打开ASP.NET Configuration页面
    [转贴]技术的乐趣
    ORM工具介绍 NHibernate, EntitySpaces, and LLBLGen Pro 功能分析
    Linq to SQL 学习路线图
    [转贴]What is AntiPattern 什么是反模式
    Master Data Management(MDM)主数据管理
    Introducing Unity Application Block
    C#2.0 C#3.0 语言特性
    javascript声明数组三种方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oaixuexi9999/p/935667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