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转】WEB技术发展简史

    【转】WEB技术发展简史

    一、Web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静态文档
    第一阶段的Web,主要是用于静态Web页面的浏览。用户使用客户机端的Web浏览器,可以访问Internet上各个Web站点,在每一个站点上都有一个主页(Home Page)作为进入一个Web站点的入口。每一Web页中都可以含有信息及超文本连接,超文本连接可以带用户到另一Web站点或是其它的Web页。从服务器端来看,每一个Web站点由一台主机、Web服务器及许多Web页所组成,以一个主页为首,其它的Web页为支点,形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每一个Web页都是以HTML的格式编写的。
    HTML全称是超文本标注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它提供了控制超文本格式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在用户的屏幕上显示出特定设计风格的Web页。Web服务器使用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将HTML文档从Web服务器传输到用户的Web浏览器上。
    由于受低版本HTML语言和旧式浏览器的制约,Web页面只能包括单纯的文本内容,浏览器也只能显示呆板的文字信息,但基本满足了建立Web站点的初衷,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这一阶段,Web服务器基本上只是一个HTTP的服务器,它负责客户端浏览器的访问请求,建立连接,响应用户的请求,查找所需的静态的Web页面,再返回到客户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上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手工编写包含所有信息和内容的页面对人力和物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几乎变得难以实现。此外,采用静态页面方式建立起来的站点只能够简单的根据用户的请求传送现有页面,而无法实现各种动态的交互功能。具体来说,静态页面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1.无法支持后台数据库。随着网上信息量的增加,以及企业和个人希望通过网络发布产品和信息的需求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Web页面访问服务端后台数据库的方式。这是静态页面所远远不能实现的。
    2.无法有效的对站点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用户如果需要对传统静态页面的内容和信息进行更新或修改的话,只能够采用逐一更改每个页面的方式。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上信息较少的时代,这种做法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即使是网友们的个人站点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丰富内容,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更新页面信息也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无法实现动态显示效果。所有的静态页面都是事先编写好的,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访问同一页面的用户看到的都将只是相同的内容,静态页面无法根据不同的用户做不同的页面显示。
    而这些不足之处,促使Web技术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
     
    二、Web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动态网页
    为了克服静态页面的不足,人们将传统单机环境下的编程技术引入互联网络与Web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网络编程技术。网络编程技术通过在传统的静态页面中加入各种程序和逻辑控制,在网络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实现了动态和个性化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将这种使用网络编程技术创建的页面称为动态页面。
    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网页URL的后缀不是.htm、.html、.shtml、.xml等静态网页的常见形式,而是以.asp、.jsp、.php、.perl、.cgi等形式为后缀。不过要注意,这里说的动态网页,与网页上的各种动画、滚动字幕等视觉上的“动态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动态网页也可以是纯文字内容的,也可以是包含各种动画的内容,这些只是网页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无论网页是否具有动态效果,采用动态网站技术生成的网页都称为动态网页。
      从网站浏览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都可以展示基本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但从网站开发、管理、维护的角度来看就有很大的差别。
    (1)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2)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等;
    (3)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
     
    三、Web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Web2.0时代
    我相信大家在这两年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Web2.0”,那么什么是Web2.0呢?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2.0。我们可以把第一阶段的静态文档的WWW时代称之为Web1.0,而就像通常对软件起名方式把第二阶段的动态页面时代划为Web1.0的升级Web1.5。可以想象,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有了多么大的跨越。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Blog——博客/网志: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TAG——网摘/网页书签”,起源于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国网站自2003年开始提供的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之为“美味书签”(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可归纳为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RSS——站点摘要: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订阅。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见,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发现网站内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质高效成为主流呼声的互联网时代,RSS无疑推动了网上信息的传播,提出了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WIKI——百科全书。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比如维基百科全书、百度的“知道”和新浪的“爱问”等。可以说是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简单一句话,Web1.0到Web2.0就是由网站编辑到全民参与编辑的过程。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开放的网站上通过简单的浏览器操作而拥有他们自己的数据,人们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信息获取、发布、共享以及沟通交流和群组讨论等。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或者观点的发布人,通过各种手段,如Tag、关联、链接等,网站能够以最大程度展示个人的作用,进而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人们成为Web上社会的人,Web也有了社会性,成为了社会化网络。
     
     
    注:①所谓“六度分隔”,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 相关阅读: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18)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17)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16)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8)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5)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2.3)
    Notes of Daily Scrum Meeting(11.12)
    Linux中profile、bashrc、bash_profile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Linux GCC编译
    mysql 5.7.16 远程连接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gp123/p/1120983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