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如何识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作者:acejoy

    来自:acejoy.com/2018/03/14/419/

    这个题目是比较复杂的,它包含的东西比较多,认真讨论估计能写几万字。如果是专业研究,我看能写一本书了。这里打算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工作经验,谈一下要点问题,均属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跟前段时间跟朋友们聊招聘有关。因为技术招聘除了考察人的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一大目标便是判断人的技术能力和实际水平。在这件事情上多做观察、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考察人的技术等级,学界是有认真的研究的。参见:德雷福斯模型解说

    德雷福斯模型把人的技能水平,分成5级: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

    对不同技能等级的认定是这样的:


    新手:依靠指令清单,必须按部就班。就是必须给出详细而具体的操作规则,才能工作。比如你做一道从未做过的菜,需要看菜谱的说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直到最后烹饪结束。

    高级新手:有限的情景洞察力,同等对待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全局性、体系性的东西没兴趣。这是小工的水平。比如他能跟着师傅干点活,打打下手。可以靠着反复检索搜索引擎、StackOverflow解决具体的小问题。

    胜任者:能够独立解决各种各样的领域内问题。这是一般的企业招聘,比较希望招到的等级,招进来稍作适应就能干活了,省心省力。

    精通者:经验丰富,可以自我纠正、自我改进。这类等级的人,思考可以指向内在,通过反省、反馈改善技能。这种在企业可以算上高手、大拿了,培养不易。

    专家:依靠直觉工作,不需要解释和理由。实际你让他解释,他可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直觉给出答案,然后还是对的。专家人数稀少,需要很长时间训练、实践。通常的说法是10年出专家,10000小时定律。


    这个是理论上的研究,实践中比较缺乏操作性,难以迅速的判定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不信你打开收进来的大把简历,刚毕业的学生,每个技能名词上面都是一堆堆的“精通” – 你相信么?但它可以当成一个职业技能等级判定的参照标准。

    于是乎,各家企业开启了各种“笔试”、“机试”,多轮面试,并且严格要求学历以及出身院校,试图以此过滤掉不合意的应征者,留下合格的人选。它当然是可行的,但是效果一般,而且容易出错,错失有思想有水平的人。不然也不会催生出各类“推荐式”的招聘。看重学历、学校当然也有其优点:它是快速过滤的手段,毕竟能考上好学校的人智商不会太差吧。但在大数字公司的一朋友说,公司里面还有初中毕业,一直精研安全领域的人,技术能力也是十分出色。如果严苛对待背景,这些人就会错过了。因为人的生活多种多样,有各种历史的背景因素影响经历。而部分人的经历,就是跟一些人不同的,可是不妨碍他们同样可以变得优秀。招聘,实际上是建立信任关系。如果有充足的信息证明,应聘者足够优秀,这就够了。条条框框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目的。

    任正非的洞察力一流

    推荐式的招聘实际要靠谱的多,因为人很容易了解熟悉的人的水平。这是靠推荐者的信用背书。人平时沟通时说什么话,日常看什么书,关注哪些领域,琢磨过啥问题,哪些东西很熟,这个经常聊的熟人往往都知道。可是,这类招聘局限性也很大:面窄、靠机缘。靠推荐能招几个好手啊?好手往往是各家争抢的对象,窗口期有限,基本不会缺工作的。

    说了一圈,还是要在技能水准判定上有更高效率的办法,招进合适的人来。

    回到开头的德雷福斯模型,既然人的技能是分级的,那么对待不同的职位要求,也应该侧重不同的考察角度。如果千篇一律的走招聘流程,就容易出问题了。比如你明明要找的是“精通者”,可上来就让人一堆笔试、机试,这是不合适的。对方会十分的厌烦。体现高水平技术能力的并不在默写什么“字符串算法”那里。这反倒是刚毕业的人占便宜,因为才学过不久,印象深。不信你让工作10年的人跟计算机专业应届生比比写排序算法,真未必能赢。但是这并不重要 – 你干活不看手册不查文档吗?聪明人从不死记硬背。重要的地方在于对问题域的准确、深刻的理解,对各类技术优劣点、各种条件平衡的评判和把握。

    对待初阶新人,应着重考察的是基本功是否扎实,专业成绩是否优秀。更重要的,是他对职业的热情,学习能力和研究精神。某类人要说起技术来,滔滔不绝,两眼放光,充满热情,对未知的、新生的各类概念、技术非常好奇,这种人想差都难。因为他会自我驱动,不用督促,自己就钻研前进。反之,觉得这个职业待遇高,只是想混饭吃的人,很少走得长远。这类初阶新人以毕业生、工作年限少者为多。测试考核,可以笔试查看其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知识领域的大致范围。甚至,布置一个有点挑战性的小任务,让他尝试解决,说明思路。

    考察胜任、精通者的策略不一样。笔试做题没啥用,原因前面说了。这类招聘是重头戏,企业都喜欢找这样的,能干活。所以考核评估的地方也较多。我觉得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去看。意识是否先进,是否会反省思考;是否善于解决问题,富有创造性;是否有比较深的积累和广阔的知识面。

    业界的开发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工具链一直在革新。聪明的人不用蛮力,而爱用工具提升效率,喜欢自动化操作解放人力。要查看人用什么开发工具链,用什么开发环境,解释下为什么?好的开发者会及时注意新出现的工具,挖掘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并尝试吸收,解决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这个思想意识,工作效率就会打折扣了。因为你会落后行业发展水平。人善于自我反省,则会催动自我纠正,这正是精通者的特征。参考:优秀的开发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新的编程语言?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头戏,也是企业招聘人的主因。人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学会聪明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看思路,看手段,看是否有创造性,这是真正考验人能力的地方。好的开发者,会考虑很多可能选项,预估各种优劣,给出一个较优的方案。 遇到难题,会用各种方法尝试。经验丰富的人,常常会使用技术的组合手段来处理难题,而不是一个语言一个工具到处用。所以,要查看下过往的项目经历遇到的问题、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思路如何。一些公司据说不招聘不会用谷歌的工程师。谷歌打不开?嘿嘿,这就是你要克服的困难啊。这你都解决不了,还做什么研发。谷歌是人类最全、最新知识的总索引,充分利用事半功倍。

    考察知识的深度、广度,对重要领域的概念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从各类工作经验中得到的认知。问问他看过什么书,研究过什么东西。说白了,知道的东西是否多。一些公司很喜欢用CheckList模式来考核,列一堆领域的知识点、概念,问人懂不懂,知道就是水平好,不懂就是水平差。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的工作过程是独立的,一些事情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去接触并解决,那么一些冷僻的问题就永远都碰不上。当然也就不知道。但你能说没做过就一定做不好么?

    另外,人的技能树,其实也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的。什么意思?技术领域非常的广阔,你真的没办法每个领域都很精通,实际上是这个做的多,懂的多,那个用的少,知道的少。这个时候,应看具体知识领域,是哪一类。它是否需要复杂的、难度较高的背景。门槛高的技术,需要的配套技能多得多,比如AI、机器学习。而一般产品应用领域则不然,了解核心概念、设计意图,看着手册、最佳实践,也就能上手了。这个暂时不会,实际无关紧要的,工作一段学的认真点就会了。但是门槛高的领域,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了。这是本质的差别。

    我曾看见某公司放出的职员技能树,包罗万象,几乎一切IT领域的知识技能都在里面了,还声称要求“全部精通”。我不知道它如何定义的“精通”,如果按德雷福斯模型的定义,能做到的那是神,不是人类。这个纯属吹牛皮,我压根就不信。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出来让我膜拜下。因为每个稍大点的领域,都足够让你钻研一辈子,因为它们也在迅速发展呀。业内流传“全栈工程师”的说法,鼓吹自己是全栈的人经常是前端工程师。而研究后端工作领域的技术高手经常鄙视这类人:真以为会点Node.js就能解决一堆后端的事务了么?我也懂一些前端,也能号称“全栈”,但在不同领域的专业性是什么水准,自己明白的很。前端要解决的事情也有很多复杂性。全栈实际是反专业化的,是人力资源稀缺时候的低成本选择。

    更高一层,则是考察人本身了。人的视野够广阔么?其它领域的知识有了解吗?一些问题的解答并不在问题域本身,而是在外面的领域。所谓“功夫在诗外”。公司讲求团队协作,总要面临不同的分工合作问题。比如产品、运营的人提需求,可以换位思考吗?合作意识强么?谁也不想招个刺头进来吧?把团队的气氛和人际关系搞的一团糟,大家做事都不痛快、不顺心,又如何安心做好工作?最终只能让团队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瓦解。

    要说专家,实际上有研究者认为是需要刻意练习+充分实践才能功成。并不是每个人经过足够的工作年限,都自动成为专家。有的人工作10年,可能后面9年都在重复第一年的工作任务,毫无改进。而职业上的训练机会,又跟大环境乃至运气息息相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的。但是把个人的职业技能做到胜任乃至精通,则是完全可行的,这只需要认真和勤奋,工作态度问题。

  • 相关阅读:
    HDU 5585 Numbers
    HDU 3308 LCIS
    POJ 2991 Crane
    POJ 1436 Horizontally Visible Segments
    POJ 3667 Hotel
    HaiHongOJ 1003 God Wang
    【SDOI 2008】 递归数列
    5月19日省中提高组题解
    【HDU 1588】 Gauss Fibonacci
    【POJ 3233】Matrix Power Serie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ng--liu/p/971014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