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交叉熵与相对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52833/answer/108777563

    熵的本质是香农信息量(logfrac{1}{p} )的期望。

    现有关于样本集的2个概率分布p和q,其中p为真实分布,q非真实分布。按照真实分布p来衡量识别一个样本的所需要的编码长度的期望(即平均编码长度)为:H(p)=sum_{i}^{} p(i)*logfrac{1}{p(i)} 。如果使用错误分布q来表示来自真实分布p的平均编码长度,则应该是:H(p,q)=sum_{i}^{} p(i)*logfrac{1}{q(i)} 。因为用q来编码的样本来自分布p,所以期望H(p,q)中概率是p(i)。H(p,q)我们称之为“交叉熵”。

    比如含有4个字母(A,B,C,D)的数据集中,真实分布p=(1/2, 1/2, 0, 0),即A和B出现的概率均为1/2,C和D出现的概率都为0。计算H(p)为1,即只需要1位编码即可识别A和B。如果使用分布Q=(1/4, 1/4, 1/4, 1/4)来编码则得到H(p,q)=2,即需要2位编码来识别A和B(当然还有C和D,尽管C和D并不会出现,因为真实分布p中C和D出现的概率为0,这里就钦定概率为0的事件不会发生啦)。

    可以看到上例中根据非真实分布q得到的平均编码长度H(p,q)大于根据真实分布p得到的平均编码长度H(p)。事实上,根据Gibbs' inequality可知,H(p,q)>=H(p)恒成立,当q为真实分布p时取等号。我们将由q得到的平均编码长度比由p得到的平均编码长度多出的bit数称为“相对熵”:D(p||q)=H(p,q)-H(p)=sum_{i}^{} p(i)*logfrac{p(i)}{q(i)} ,其又被称为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KLD)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它表示2个函数或概率分布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则相对熵越大,差异越小则相对熵越小,特别地,若2者相同则熵为0。注意,KL散度的非对称性。

    比如TD-IDF算法就可以理解为相对熵的应用:词频在整个语料库的分布与词频在具体文档中分布之间的差异性。

    交叉熵可在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中作为损失函数,p表示真实标记的分布,q则为训练后的模型的预测标记分布,交叉熵损失函数可以衡量p与q的相似性。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还有一个好处是使用sigmoid函数在梯度下降时能避免均方误差损失函数学习速率降低的问题,因为学习速率可以被输出的误差所控制。

    PS:通常“相对熵”也可称为“交叉熵”,因为真实分布p是固定的,D(p||q)由H(p,q)决定。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彼时2者须区别对待。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从香农的信息熵开始。

    小明在学校玩王者荣耀被发现了,爸爸被叫去开家长会,心里悲屈的很,就想法子惩罚小明。到家后,爸爸跟小明说:既然你犯错了,就要接受惩罚,但惩罚的程度就看你聪不聪明了。这样吧,我们俩玩猜球游戏,我拿一个球,你猜球的颜色,你每猜一次,不管对错,你就一个星期不能玩王者荣耀,当然,猜对,游戏停止,否则继续猜。当然,当答案只剩下两种选择时,此次猜测结束后,无论猜对猜错都能100%确定答案,无需再猜一次,此时游戏停止(因为好多人对策略1的结果有疑问,所以请注意这个条件)。

    题目1:爸爸拿来一个箱子,跟小明说:里面有橙、紫、蓝及青四种颜色的小球任意个,各颜色小球的占比不清楚,现在我从中拿出一个小球,你猜我手中的小球是什么颜色?

    为了使被罚时间最短,小明发挥出最强王者的智商,瞬间就想到了以最小的代价猜出答案,简称策略1,小明的想法是这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什么信息都不知道,只能认为四种颜色的小球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所以,根据策略1,1/4概率是橙色球,小明需要猜两次,1/4是紫色球,小明需要猜两次,其余的小球类似,所以小明预期的猜球次数为:

    H = 1/4 * 2 + 1/4 * 2 + 1/4 * 2 + 1/4 * 2 = 2

    题目2:爸爸还是拿来一个箱子,跟小明说:箱子里面有小球任意个,但其中1/2是橙色球,1/4是紫色球,1/8是蓝色球及1/8是青色球。我从中拿出一个球,你猜我手中的球是什么颜色的?

    小明毕竟是最强王者,仍然很快得想到了答案,简称策略2,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知道了每种颜色小球的比例,比如橙色占比二分之一,如果我猜橙色,很有可能第一次就猜中了。所以,根据策略2,1/2的概率是橙色球,小明需要猜一次,1/4的概率是紫色球,小明需要猜两次,1/8的概率是蓝色球,小明需要猜三次,1/8的概率是青色球,小明需要猜三次,所以小明预期的猜题次数为:

    H = 1/2 * 1 + 1/4 * 2 + 1/8 * 3 + 1/8 * 3= 1.75

    题目3:其实,爸爸只想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是真的想罚他,所以拿来一个箱子,跟小明说:里面的球都是橙色,现在我从中拿出一个,你猜我手中的球是什么颜色?

    最强王者怎么可能不知道,肯定是橙色,小明需要猜0次。

    上面三个题目表现出这样一种现象:针对特定概率为p的小球,需要猜球的次数 = log_2 frac{1}{p} ,例如题目2中,1/4是紫色球, log_2 4 = 2 次,1/8是蓝色球, log_2 8 = 3次。那么,针对整个整体,预期的猜题次数为: sum_{k=1}^N p_k log_2 frac{1}{p_k} ,这就是信息熵,上面三个题目的预期猜球次数都是由这个公式计算而来,第一题的信息熵为2,第二题的信息熵为1.75,最三题的信息熵为1 * log 1 = 0 那么信息熵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信息熵代表的是随机变量或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熵越大,随机变量或系统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上面题目1的熵 > 题目2的熵 > 题目3的熵。在题目1中,小明对整个系统一无所知,只能假设所有的情况出现的概率都是均等的,此时的熵是最大的。题目2中,小明知道了橙色小球出现的概率是1/2及其他小球各自出现的概率,说明小明对这个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系统的不确定性自然会降低,所以熵小于2。题目3中,小明已经知道箱子中肯定是橙色球,爸爸手中的球肯定是橙色的,因而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为0,也就是熵为0。所以,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熵会最大,针对上面的题目1~~题目3,这个最大值是2,除此之外,其余的任何一种情况,熵都会比2小。

    所以,每一个系统都会有一个真实的概率分布,也叫真实分布,题目1的真实分布为(1/4,1/4,1/4,1/4),题目2的真实分布为(1/2,1/4,1/8,1/8),而根据真实分布,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代价大小就是信息熵,记住,信息熵衡量了系统的不确定性,而我们要消除这个不确定性,所要付出的【最小努力】(猜题次数、编码长度等)的大小就是信息熵。具体来讲,题目1只需要猜两次就能确定任何一个小球的颜色,题目2只需要猜测1.75次就能确定任何一个小球的颜色。

    现在回到题目2,假设小明只是钻石段位而已,智商没王者那么高,他使用了策略1,即

    爸爸已经告诉小明这些小球的真实分布是(1/2,1/4, 1/8,1/8),但小明所选择的策略却认为所有的小球出现的概率相同,相当于忽略了爸爸告诉小明关于箱子中各小球的真实分布,而仍旧认为所有小球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认为小球的分布为(1/4,1/4,1/4,1/4),这个分布就是非真实分布。此时,小明猜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小球都需要猜两次,即1/2 * 2 + 1/4 * 2 + 1/8 * 2 + 1/8 * 2 = 2。

    很明显,针对题目2,使用策略1是一个坏的选择,因为需要猜题的次数增加了,从1.75变成了2,小明少玩了1.75的王者荣耀呢。因此,当我们知道根据系统的真实分布制定最优策略去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时,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是最小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最强王者一样聪明,我们也许会使用其他的策略(非真实分布)去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就好比如我将策略1用于题目2(原来这就是我在白银的原因),那么,当我们使用非最优策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的大小我们该如何去衡量呢?

    这就需要引入交叉熵,其用来衡量在给定的真实分布下,使用非真实分布所指定的策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的大小

    正式的讲,交叉熵的公式为: sum_{k=1}^N p_k log_2 frac{1}{q_k} ,其中 p_k 表示真实分布, q_k 表示非真实分布。例如上面所讲的将策略1用于题目2,真实分布 p_k = (frac {1}{2},frac {1}{4},frac {1}{8},frac {1}{8}) , 非真实分布 q_k = (frac {1}{4},frac {1}{4},frac {1}{4},frac {1}{4}) ,交叉熵为 frac{1}{2} * log_2 4 + frac{1}{4} * log_2 4 + frac{1}{8} * log_2 4 + frac{1}{8} * log_2 4 = 2 ,比最优策略的1.75来得大。

    因此,交叉熵越低,这个策略就越好,最低的交叉熵也就是使用了真实分布所计算出来的信息熵,因为此时 p_k = q_k ,交叉熵 = 信息熵。这也是为什么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中,我们总是最小化交叉熵,因为交叉熵越低,就证明由算法所产生的策略最接近最优策略,也间接证明我们算法所算出的非真实分布越接近真实分布。

    最后,我们如何去衡量不同策略之间的差异呢?这就需要用到相对熵,其用来衡量两个取值为正的函数或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即:

    KL(f(x) || g(x)) = sum_{ x in X} f(x) * log_2 frac{f(x)}{g(x)}

    现在,假设我们想知道某个策略和最优策略之间的差异,我们就可以用相对熵来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相对熵 = 某个策略的交叉熵 - 信息熵(根据系统真实分布计算而得的信息熵,为最优策略),公式如下:

    KL(p || q) = H(p,q) - H(p) =  sum_{k=1}^N p_k log_2 frac{1}{q_k} - sum_{k=1}^N p_k log_2 frac{1}{p_k} = sum_{k=1}^N p_k log_2 frac{p_k}{q_k}

    所以将策略1用于题目2,所产生的相对熵为2 - 1.75 = 0.25.

     
  • 相关阅读:
    条件判断
    字符串和编码
    排序算法 C++实现
    Ubuntu16.04下 pip的安装与使用
    剑指offer(19): 顺时针打印矩阵
    剑指offer(21):栈的压入、弹出序列
    派生类对象地址赋给基类指针后, 指针对基类和派生类的函数调用
    synergy: error while loading shared libraries: libdns_sd.so.1: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
    OpenCV Error: Assertion failed + error: (-215) 使用ros opencv中的DNN模块报错
    《 MySQL必知必会 》下载 以及 Ubuntu16.04 下配置其使用的软件环境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nhan/p/914672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