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个人作业3——个人总结(Alpha阶段)

    一、Alpha阶段总结

         这一次的Alpha阶段中,我主要负责测试跟博客撰写部分。

           沟通方面测试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当测试某部分代码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能做到跟负责该模块代码的组员及时沟通,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一个团队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效率方面在博客撰写上我比较拖沓,每次都赶在最后时限之前上交,缺乏一种提前意识。因为我们组这次Alpha阶段开始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后来测试时间紧迫,故测试效率还是挺高的。

           收获方面算是第一次接触团队合作的项目,对自己代码编写基础薄弱感到惭愧。再一次刷新对软件工程合作的项目的观念,一个合作项目中蕴含太多东西。但好在可以有队友帮忙分担,每个人各司其职为共同目标努力的感觉很棒。

    二、问题锦集

        1、关于《构建之法》P14中,“单元测试要覆盖所有代码路径”

            资料:书上说单元测试就是有100%的代码覆盖率。

            实践:这次测试中感觉如果单元测试都要覆盖所有代码的话,消耗时间太多。

            问题:对于一些复杂性代码,是否不用完全覆盖?

         2、关于《构建之法》P59中,“软件工程师如何衡、证明自己的能力”

             资料:书上用“有多少块砖”;“要搬多远”;“多快搬完”;“搬的过程中损坏了多少块砖”。这样的指标来类比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

             实践:感觉大家都不太清楚从软件工程师上评判自己,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问题:这里的“砖”到底指的是什么,能否具体化。那“编程能力”“软件设计思想”等是属于“搬砖的能力”还是直接就是“砖”本身?

         3、关于《构建之法》P78中,“注释”

             资料:书上说“注释是为了解释程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实践:如果有注释的话别人看起代码会轻松许多,但大家对什么样的注释才是必须的有不同看法。

             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注释才是必须的呢,是否只要别人看不懂的地方都应该有注释,还是主要依据程序员自己的观点,只要注释一些容易被遗忘的部分即可?

         4、关于《构建之法》P90中“不间断的复审”

             资料:书上说“不间断的复审可以在伙伴间进行,也可以在团队中进行”。

             实践:不间断复审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在团队中每次复审后大家都要集中开会,时间较难磨合,且大家看代码的速度也差距较大,进度难以统一。

             问题:不间断的复审是否并不适合团队作业,间断性复审更有计划性,更能集中处理问题?

         5、关于《构建之法》P159中“产品利益相关者”

              资料:书上说在分析软件需求时要考虑到:用户;顾客;市场分析师;监管机构;软件工程师的利益要求。

              实践:一个项目往往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问题:当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三、软件工程师能力自我评价表

          1.保持高标准,不要受制于破窗理论。

             当你看到不靠谱的设计、糟糕的代码、过时的文档和测试用例的时候,不要想 “既然别人的代码已经这样了,我的代码也可以随便一点啦。”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2. 主动解决问题。当看到不靠谱的设计,糟糕的代码的时候,不要想“可能别人会来管这个事情” ,或者“我下个月发一个邮件让大家讨论一下”。要主动地把问题给解决了。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3. 经常给自己充电,身体训练是运动员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是软件工程师职业的伴侣。每半年就要了解和学习一些新的相关技术。通过定期分享(面对面的分享,写技术博客等)来确保自己真正掌握了新技术。

             c) 有时分享

          4. DRY (Don't Repeat Yourself)——别重复。在一个系统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有一个无异议的、正规的表现形式。

             b) 听说过,但是认为意思不大;

          5. 消除不相关模块之间的影响,在设计模块的时候,要让它们目标明确并单一,能独立存在,没有不明确的外部依赖。

             c) 想做,但是不知道怎么衡量效果。

          6. 通过快速原型来学习,快速原型的目的是学习,它的价值不在于代码,而在于你通过快速原型学到了什么。

             c) 不用原型,一直在产品中直接改

          7. 设计要接近问题领域,在设计的时候,要接近你目标用户的语言和环境。

             c) 大概同意,但是怎么接近用户呢?

          8. 估计任务所花费的时间,避免意外。在开始工作的时候,要做出时间和潜在影响的估计,并通告相关人士,避免最后关头意外发生。工作中要告知可能的时间变化,事后要总结。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9. 图形界面的工具有它的长处,但是不要忘了命令行工具也可以发挥很高的效率,特别是可以用脚本构建各种组合命令的时候。

            c) 正在学习命令行工具

         10. 有很多代码编辑器,请把其中一个用得非常熟练。让编辑器可以实现自己的定制,可以用脚本驱动,用起来得心应手。

            c) 没有任何定制

         11. 理解常用的设计模式,并知道择机而用。设计模式不错,更重要的是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

            b) 模式没用

         12. 代码版本管理工具是你代码的保障,重要的代码一定要有代码版本管理。

             c) 领导要求才用 

         13. 在debug的时候,不要惊慌,想想导致问题的原因可能在哪里。一步一步地找到原因。要在实践中运用工具,善于分析日志(log),从中找到bug。同时,在自己的代码里面加 log.

            b) 只会printf

         14. 重要的接口要用形式化的“合同”来规定。用文档和断言、自动化测试等工具来保证代码的确按照合同来做事,不多也不少。使用断言 (assertion) 或者其他技术来验证代码中的假设,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发生。

           c) 想用,但没有时间

        15. 只在异常的情况下才使用异常 (Exception), 不加判断地过多使用异常,会降低代码的效率和可维护性。记住不要用异常来传递正常的信息。

           b) 抓住所有异常

        16. 善始善终。如果某个函数申请了空间或其他资源,这个函数负责释放这些资源。

           b) 随缘;

        17. 当你的软件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要采用松耦合的配置模式,而不是要把所有代码都混到一起。

          d) 一直主动这样做

        18. 把常用模块的功能打造成独立的服务,通过良好的界面 (API) 来调用不同的服务。

           b) 拷贝代码过来用也可以

        19. 在设计中考虑对并行的支持,这样你的API 设计会比较容易扩展。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20. 在设计中把展现模块 (View) 和实体模块 (Model) 分开,这样你的设计会更有灵活性。

           c) 没搞清楚啥是V,啥是M

        21. 重视算法的效率,在开始写之前就要估计好算法的效率是哪一个数量级上的(big-O)。

          b) 我的数据量不大,无所谓

        22. 在实际的运行场景中测试你的算法,不要停留在数学分析层面。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实际因素 (是否支持大小写敏感的排序,数据是否支持多语言)会导致算法效率的巨大变化。

           c) 主要靠肉眼观察算法效率

        23. 经常重构代码,同时注意要解决问题的根源。

           b) 任何修改都可以叫重构

        24. 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测试 ,如果代码出了问题,有log 来辅助debug 么? 尽早测试,经常测试,争取实现自动化测试,争取每一个构建的版本都能有某些自动测试。

           c) 项目没有安排时间,我也没有提这事

        25. 代码生成工具可以生成一堆一堆的代码,在正式使用它们之前,要确保你能理解它们,并且必要的时候能debug 这些代码。

           b) 从来不看那些代码

        26. 和一个实际的用户一起使用软件,获得第一手反馈。

           c) 想做但是没有机会

        27. 在自动测试的时候,要有意引地入bug,来保证自动测试的确能捕获这些错误。

           d) 一直主动这样做

        28. 如果测试没有做完,那么开发也没有做完。

           d) 一直主动这样做

        29. 适当地追求代码覆盖率:每一行的代码都覆盖了,但是程序未必正确。要确保程序覆盖了不同的程序状态和各种组合条件。

          c) 要覆盖至少60%

        30. 如果团队成员碰到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bug, 应该建立一个测试用例抓住以后将会出现的类似的bug。

          b) 每个bug都是特殊的

        31. 测试:多走一步,多考虑一层。如果程序运行了一星期不退出,如果用户的屏幕分辨率再提高一个档次,这个程序会出什么可能的错误?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32. (带领团队)了解用户的期望值,稍稍超出用户的期望值,让用户有惊喜。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33. (带领团队) 不要停留在被动地收集需求,要挖掘需求。真正的需求可能被过时的假设、对用户的误解或其他因素所遮挡。

          c) 如果有明确要求,我可以做好

        34. (带领团队)把所有的术语和项目相关的名词、缩写等都放在一个地方。

          b) 都记在我脑子里

        35. (带领团队)不要依赖于某个人的手动操作,而是要把这些操作都做成有相关权限的人士都能运行的脚本。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某人休假而项目被卡住的情况。

          a) 从来没听说过

        36. (带领团队)要让重用变得更容易。一个软件团队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大家有轻松的心态来尝试各种想法 (例如,模块的重用,效能的提升,等)。

          b) 团队严肃紧张最好

        37. (带领团队)在每一次迭代之后,都要总结经验,让下一次迭代的进度安排更可靠,质量更高。

          c) 如果上级有要求,就做一下

  • 相关阅读:
    LeetCode 227. Basic Calculator II
    LeetCode 224. Basic Calculator
    LeetCode 103. Binary Tree Zigzag Level 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2. Binary Tree Level 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6.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05.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Preorder and In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69. Majority Element
    LeetCode 145. Binary Tree Post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94. Binary Tree Inorder Traversal
    LeetCode 144. Binary Tree Preorder Traversa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can0110/p/685826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