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架构模式?
第一节课结束以后一脸懵逼,我有了了很多问题,其中的大前提什么是软件架构模式?设计模式是一套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的总结。采用设计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而架构模式也一个通用的、可重用的解决方案。我觉得他们的区别是,设计模式跟代码更有直接关系,
架构模式站在系统全局的角度解决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功能需求与非功能的优先级与取舍原则等。
二、分层模式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IcanFixIt/p/7518146.html)
这种模式也称为多层体系架构模式。它可以用来构造可以分解为子任务组的程序,每个子任务都处于一个特定的抽象级别。每个层都为下一个提供更高层次服务。分层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确定依赖:即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
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
一般信息系统中最常见的是如下所列的4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应用层。
模式介绍:
- 表示层(也称为UI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 应用层(也称为服务层):服务层的作用就是将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完成解耦。那么表现层中就不会出现任何的业务代码,当然这样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当我们修改业务层代码时,我们不需要修改表现层的代码,
当然如果服务层设计的不好,那么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 业务逻辑层(也称为领域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
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逻辑有关
- 数据访问层(也称为持久化层):主要是针对非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库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使用场景:
- 一般的桌面应用程序
- 电子商务Web应用程
模式特点
- 每个模块必须属于某个层次,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委派任务给下层模块。
-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能逆层次调用;属于下层的模块,不得调用(耦合)上层或上层次的模块。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跨层次调用。
使用场景:
设计模式实现:
门面模式 ——我们对于每个模块或者每个层次都会设计一个“门面”来降低耦合的复杂程度。
策略模式——抽象层次会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这就是策略模式最基本的设计,我们往往会把上层作为功能接口,下层作为可选的策略来实现。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结构更加的明确
7、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OA查找用户
在服务器注入脚本,然后客户端异步调用
在使用ext2.0中使用store加载数据出现this.onMetaChange has no properties错误
有关在div中的嵌套事件
KML添加自定义数据
KML 入门
PostGIS中的shp2pgsql
DOM基础
jquery 操作 select,radio,checkbox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