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近世代数概论------整数

    交换环

    交换环由一个集合与定义在该集合上的两个二元运算" + , * "组成。并且交换环还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 封闭性: " + , * "产生的结果仍在该集合中。
    • 唯一性: 如果元素对应相同的两对元素: a = a ′ , b = b ′ a=a',b=b' a=a,b=b,则对应的 a + b = a ′ + b ′ , a ∗ b = a ′ ∗ b ′ a+b=a'+b',a * b=a' * b' a+b=a+b,ab=ab
    • 交换律: " + , * "运算满足交换律。
    • 结合律: " + , * "运算满足结合律。
    • 分配律: " + , * "运算满足分配律。
    • 幺元: " + , * "运算存在幺元。
    • 逆元: " + "运算存在逆元 a − 1 a^{-1} a1,有 a + a − 1 = e a+a^{-1}=e a+a1=e(元素与其逆元运算得到幺元e)。

    整数集与加法与乘法构成一个环,加法与乘法的幺元分别为0与1,在整数集上不能为每一个数找到对应的逆元有 a ∗ a − 1 = 1 a * a^{-1}=1 aa1=1,正应如此无法保证对任意的 c ≠ 0 , a c = b c c ot=0,ac=bc c=0,ac=bc,有 a = b a=b a=b,但是整数集上是满足该性质的,所以追加:

    • 消去律: c ≠ 0 , a c = b c c ot=0,ac=bc c=0,ac=bc,有 a = b a=b a=b(乘法)。

    满足该条件的交换环为整环。


    例子: 整环 Z [ 2 ] Z[sqrt 2] Z[2 ]均有如下的形式 a + b 2 a+bsqrt 2 a+b2
    相应的加法与乘法运算:

    • 加法: ( a + b 2 ) + ( c + d 2 ) = ( a + c ) + ( b + d ) 2 ) (a+bsqrt 2)+(c+dsqrt 2)=(a+c)+(b+d)sqrt 2) (a+b2 )+(c+d2 )=(a+c)+(b+d)2 )
    • 乘法: ( a + b 2 ) ∗ ( c + d 2 ) = ( a c + 2 b d ) + ( b c + a d ) 2 ) (a+bsqrt 2) * (c+dsqrt 2)=(ac+2bd)+(bc+ad)sqrt 2) (a+b2 )(c+d2 )=(ac+2bd)+(bc+ad)2 )
    • 加法与乘法的幺元分别为 ( 0 + 0 2 ) (0+0sqrt 2) (0+02 ), ( 1 + 0 2 ) (1+0sqrt 2) (1+02 )
    • 对应加法元素 ( a + b 2 ) (a+bsqrt 2) (a+b2 )的逆元由a,b元素的逆元组成 ( − a ) + ( − b ) 2 (-a)+(-b)sqrt 2 (a)+(b)2

    由于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实际还是二元运算,只是元素的形式变化了,所以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也是对应成立的。

    交换环基本性质

    逻辑法则与证明:

    • 自反律: a = a a=a a=a
    • 对称律: a = b a=b a=b,则 b = a b=a b=a
    • 传递律: a = b , b = c a=b,b=c a=b,b=c,则 a = c a=c a=c

    使用这几个定律可以对如下进行证明:

    • ( a + b ) c = a c + b c (a+b)c=ac+bc (a+b)c=ac+bc(右分配律)
    • 整数集上任意a,有 0 + a = a , 1 ∗ a = a 0+a=a,1 * a=a 0+a=a,1a=a(幺元)
    • 对于整数上的 a + c = a a+c=a a+c=a,则c必为0(加法幺元)
    • a + b = a + c a+b=a+c a+b=a+c,则 b = c b=c b=c(加法消去律)
    • 对整数集中的每个元素a, a + x = 0 a+x=0 a+x=0有唯一解(逆元唯一) a + x = 0 a+x=0 a+x=0有唯一解
    • 上面扩展为一般为 a + x = b a+x=b a+x=b有唯一解
    • 整数集中的任意元素a,有 a ∗ 0 = 0 = 0 ∗ a a * 0=0=0 * a a0=0=0a(乘法零元)
    • 整数集上 a ∗ u = a a * u=a au=a,则 u = 1 u=1 u=1(乘法幺元唯一)
    • 整数集上的 a , b a,b a,b,有 ( − a ) ( − b ) = a b (-a)(-b)=ab (a)(b)=ab

    以最后一个进行证明:
    a b + a ( − b ) + ( − a ) ( − b ) = a b + a ( − b ) + ( − a ) ( − b ) ab+a(-b)+(-a)(-b)=ab+a(-b)+(-a)(-b) ab+a(b)+(a)(b)=ab+a(b)+(a)(b)(自反律)
    [ a b + a ( − b ) ] + ( − a ) ( − b ) = a b + [ a ( − b ) + ( − a ) ( − b ) ] [ab+a(-b)]+(-a)(-b)=ab+[a(-b)+(-a)(-b)] [ab+a(b)]+(a)(b)=ab+[a(b)+(a)(b)](结合律)
    a [ b + ( − b ) ] + ( − a ) ( − b ) = a b + [ a + ( − a ) ] ( − b ) a[b+(-b)]+(-a)(-b)=ab+[a+(-a)] (-b) a[b+(b)]+(a)(b)=ab+[a+(a)](b)(分配律)
    b + ( − b ) = 0 = a + ( − a ) = a ∗ 0 = 0 ∗ ( − b ) b+(-b)=0=a+(-a)=a * 0=0 * (-b) b+(b)=0=a+(a)=a0=0(b)(元素逆元,乘法零元)
    ( − a ) ( − b ) = a b (-a)(-b)=ab (a)(b)=ab(证毕)

    对于的应用到二次方程中 ( x − a ) ( x − b ) = 0 (x-a)(x-b)=0 (xa)(xb)=0,即 a b = 0 ab=0 ab=0,对应 a = 0 a=0 a=0或者 b = 0 b=0 b=0,于是有 x − a = 0 x-a=0 xa=0或者 x − b = 0 x-b=0 xb=0,但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环中都有该论断,但是在整数环中这是满足的(整数环中有消去律)。
    因此,消去律可以与非零因子之积非零对应联系。


    例子: 整环 Z [ 2 ] Z[sqrt 2] Z[2 ]消去律对应为:
    ( a + b 2 ) ∗ ( c + d 2 ) = ( a c + 2 b d ) + ( b c + a d ) 2 ) = 0 (a+bsqrt 2) * (c+dsqrt 2)=(ac+2bd)+(bc+ad)sqrt 2)=0 (a+b2 )(c+d2 )=(ac+2bd)+(bc+ad)2 )=0
    若使对应等式成立有: a c + 2 b d ac+2bd ac+2bd=0且 b c + a d = 0 bc+ad=0 bc+ad=0
    ( a c + 2 b d ) d (ac+2bd)d (ac+2bd)d=0且 ( b c + a d ) c = 0 (bc+ad)c=0 (bc+ad)c=0(分配律)
    a c d + 2 b d 2 = b c 2 + a c d acd+2bd^2=bc^2+acd acd+2bd2=bc2+acd 2 b d 2 = b c 2 2bd^2=bc^2 2bd2=bc2(加法元素的逆)
    于是有b=0或者 2 d 2 = c 2 2d^2=c^2 2d2=c2

    • b=0时,对应 a c = 0 = a d , a = 0 ac=0=ad,a=0 ac=0=ad,a=0,则对应的 ( a + b 2 ) (a+bsqrt 2) (a+b2 )为零因子。
    • 2 d 2 = c 2 2d^2=c^2 2d2=c2,则 c d = 2 frac{c}{d}=sqrt2 dc=2 ,显然无理数不符,只有对应的 ( c + d 2 ) (c+dsqrt 2) (c+d2 )为零因子。

    因此如果元素之积为零,那么必存在零因子,其逆否命题非零因子之积非零成立。

    整环的子集对应的子整环,对应充要条件为运算的封闭性,并且子集中要含有(0,1)两个元素,并且包含任意元素加法运算的逆元。

    有序整环

    有序性希望可以表达一种次序关系,这个次序在整数集中往往就是一种大小关系,如果有元素a位于元素b的左边,那么对应有 a < b a<b a<b
    仅从正整数的性质考虑:

    • 加法律: 两个正整数的和仍为正整数。
    • 乘法律: 两个正整数的积仍为正整数。
    • 三分律: 对于整数a。其要么为0,要么为正整数,要么 − a -a a为正整数。

    通过这些正元素的性质,描述了整环中的有序性,即整环中对应的正元素满足上述性质,则为有序整环。

    • 任意有序整环中非零元素的平方皆为正值。

    非零元素a,对应的平方 a 2 a^2 a2,若a为正显然成立,若a为负对应 ( − a ) ( − a ) = a ∗ a (-a)(-a)=a * a (a)(a)=aa为正也成立。

    在有序整环上描述一个大小关系 a < b a<b a<b,可以转变为 b − a b-a ba为正去描述一个正元素,进一步的将正数a描述为 a > 0 a>0 a>0,负数b描述为 b < 0 b<0 b<0

    • 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元素, a < b a<b a<b,则 a + c < b + c a+c<b+c a+c<b+c
    •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正元素, a < b , c > 0 a<b,c>0 a<b,c>0,则 a c < b c ac<bc ac<bc
    • 三分律在不等式上为,任意a,b,要么 a > b a>b a>b,要么 a = b a=b a=b,要么 a < b a<b a<b.

    有序整环上的绝对值定义,若a为0,则对应的 ∣ a ∣ = 0 |a|=0 a=0,否则 ∣ a ∣ |a| a取元素对 a , − a a,-a a,a中的正元素。

    良序原则

    有序整环的任意非空子集C中都包含了最小元素c有 c ∈ C , ∀ n ∈ C cin C,forall nin C cC,nC c ≤ n cleq n cn

    • 0和1之间没有整数

    使用良序原则来进行证明,如果存在整数c在 0 < c < 1 0<c<1 0<c<1,这些整数构成集合C。该集合C中的最小元素为m, 0 < m < 1 0<m<1 0<m<1,对应的 m 2 m^2 m2 0 < m 2 < 1 0<m^2<1 0<m2<1
    0 < m < 1 0<m<1 0<m<1两边同乘m, 0 < m 2 < m 0<m^2<m 0<m2<m,显然 m 2 m^2 m2也在集合C中,但是与最小元素m之间矛盾,证毕。

    • 如果正整数集S中包含1,且其包含n时其必包含n+1,则该正整数集S包含任意整数。

    使用良序原则证明:
    如果存在不在S中的正整数构成集合 S ′ S' S S ′ S' S符合良序条件,其最小元素m,显然 m > 1 m>1 m>1,对于 m − 1 m-1 m1 ( m − 1 ) ∈ S (m-1)in S (m1)S,对应m为 ( m − 1 ) + 1 (m-1)+1 (m1)+1,所以m应为S中的元素,不符,证毕。

    数学归纳法

    将上面的整数集定理进行扩展,将对正整数的定义扩展为对关于正整数的命题集的定义:

    • 第一原理: 命题P(n)与正整数n有关,命题有真值,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如果P(1)为真,对所有整数k,由P(k)可以推导出P(k+1) ,那么对于一切正整数n都有P(n)为真。
    • 第二原理: 命题P(n)与正整数n有关,若对于每个正整数m,对一切小于m的k,有P(k)为真,则可推导出P(m)为真,那么对于一切的正整数n都有P(n)为真。(P(1)要单独证明,没有小于1的正整数)

    例子: 对第二原理进行证明。
    S为P(n)中错误的集合,若S不为空,则对应的存在最小元素m为P(m),对于P(m-1)而言其为真,并且 v < m , P ( v ) ∉ S v<m,P(v) otin S v<m,P(v)/S P ( v ) P(v) P(v)为真,由递推关系可以得到P(m)为真,矛盾,证毕。

    指数定律
    a m a n = a m + n , ( a m ) n = a m n , ( a b ) m = a m b m a^ma^n=a^{m+n},(a^m)^n=a^{mn},(ab)^m=a^mb^m aman=am+n,(am)n=amn,(ab)m=ambm
    同样也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可除性

    对于除法而言,其不满足在整数中运算的封闭性,一般使用 a x = b ax=b ax=b方程的解来描述。

    • 整环中如果存在整数q使得 b = a q b=aq b=aq,则元素b可被a整除,记为 a ∣ b a|b ab,a为b的因子,b为a的倍数。
    • 1的因子称为整环的单位或者可逆元素。

    可除性这一关系也满足自反律与传递律:

    • a ∣ a a|a aa
    • a ∣ b , b ∣ c a|b,b|c ab,bc,则 a ∣ c a|c ac

    ± 1 pm 1 ±1为整数上仅有的单位。

    • 整数a,b有 a b = 1 ab=1 ab=1,则有 a = ± 1 , b = ± 1 a=pm 1,b=pm 1 a=±1,b=±1
    • 若整数a,b有 a ∣ b , b ∣ a a|b,b|a ab,ba,则有 a = ± b a=pm b a=±b

    素数: 整数P不为0或者 ± 1 pm 1 ±1,且P只能被 ± 1 , ± P pm1,pm P ±1,±P整除,则P为素数。

    欧几里得算法

    使用一种表达式的方式来描述除法运算,即对于给定的整数a,b, b > 0 b>0 b>0,存在整数q与r,使得有以下等式成立: a = b q + r , ( 0 ≤ r < b ) a=bq+r,(0leq r<b) a=bq+r,(0r<b)
    唯一性证明: 如果存在两个满足条件的 q , q ′ q,q' q,q r , r ′ r,r' r,r b q + r = b q ′ + r ′ bq+r=bq'+r' bq+r=bq+r,则对应有 r − r ′ = b ( q ′ − q ) r-r'=b(q'-q) rr=b(qq),显然 r − r ′ r-r' rr小于b,而 b ( q ′ − q ) b(q'-q) b(qq)为b的倍数,所以在整数范围内, q ′ − q = r − r ′ = 0 q'-q=r-r'=0 qq=rr=0,证毕。

    加法与减法运算封闭的非空整数集合,其要么由零组成,要么由一个最小正整数与其倍数组合。
    证明: 如果集合中只含0元素,显然成立,如果不是仅有0元素,对任意元素a有 a − a = 0 a-a=0 aa=0,所以0也在该集合中,除此之外,对于最小的正整数b,对于任意倍数的正整数 k b kb kb由加减法可以得到其在集合中。
    假设存在非为b的倍数的正整数c有 c = k b + r c=kb+r c=kb+r,显然r是小于b的,而由减法 r = c − k b r=c-kb r=ckb,r也是在这个集合中的,这与b为最小正整数矛盾,证毕。

    公因子

    整数m为a与b的公因子,并且是任何其他公因子的倍数,对应m为a与b的最大公因子(a,b)(g.c.d.),对于m有:

    • m ∣ a , m ∣ b m|a,m|b ma,mb,且 c ∣ a , c ∣ b c|a,c|b ca,cb c ∣ m c|m cm

    对于任意的 a ≠ 0 a ot =0 a=0 b ≠ 0 b ot =0 b=0,有最大公因子(a,b),其可以表示为具有整系数s,t(可以为负值)的线性组合: ( a , b ) = s a + t b (a,b)=sa+tb (a,b)=sa+tb

    证明: 对于 s a + t b sa+tb sa+tb形式的数,在加法与加法运算中是封闭的:
    ( s 1 a + t 1 b ) ± ( s 2 a + t 2 b ) = ( s 1 ± s 1 ) a + ( t 2 ± t 2 ) b = s a + t b (s_1a+t_1b)pm(s_2a+t_2b)=(s_1pm s_1)a+(t_2pm t_2)b=sa+tb (s1a+t1b)±(s2a+t2b)=(s1±s1)a+(t2±t2)b=sa+tb
    由之前的定理可以得到,该集合可以由一最小的整数 d = s a + t b d=sa+tb d=sa+tb与其倍数组成,由于(a,b)为a,b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对于 d = s a + t b d=sa+tb d=sa+tb其必为(a,b)的倍数,而对于 a = 1 ∗ a + 0 ∗ b , b = 0 ∗ a + 1 ∗ b a=1 * a+0 * b,b=0 * a+1 * b a=1a+0b,b=0a+1b也都在集合中,其也是由d通过倍数产生的,所以d为a与b的最大公因子。

    公倍数

    任意两个整数a,b有最小公倍数 m = [ a , b ] m=[a,b] m=[a,b](l.c.m.),其为a,b每个公倍数的因子,且又为a与b的公倍数。

    • a ∣ m , b ∣ m a|m,b|m am,bm,且 a ∣ c , b ∣ c a|c,b|c ac,bc m ∣ c m|c mc

    求(g.c.d.)

    对于整数a,b,假设a较大一点,有:

    • a = b q + r a=bq+r a=bq+r

    显然要整除a与b必须要能整除r,能整除r与b的整数必能整除a,因此问题就转换为求b与r的公因子,同样的方式b与r表示为:( 0 ≤ r < b 0leq r<b 0r<b)

    • b = r q 1 + r 1 b=rq_1+r_1 b=rq1+r1
    • r = r 1 q 2 + r 2 r=r_1q_2+r_2 r=r1q2+r2
    • r n − 1 = r n q n + 1 r_{n-1}=r_nq_{n+1} rn1=rnqn+1

    ( a , b ) = ( b , r 1 ) = ( r 1 , r 2 ) = . . . . = ( r n − 1 , r n ) (a,b)=(b,r_1)=(r_1,r_2)=....=(r_{n-1},r_{n}) (a,b)=(b,r1)=(r1,r2)=....=(rn1,rn)
    最终随着r的减小,必有一个值可以将 r i r_i ri整除,即 ( r n − 1 , r n ) = r n (r_{n-1},r_{n})=r_{n} (rn1,rn)=rn,其也就是 ( a , b ) (a,b) (a,b)
    将上式变化一下有:

    • r = a − b q = 1 ∗ a + ( − b ) q r=a-bq=1 * a+(-b)q r=abq=1a+(b)q
    • r 1 = b − r q 1 = 1 ∗ b + ( − r ) q 1 r_1=b-rq_1=1 * b+(-r)q_1 r1=brq1=1b+(r)q1
    • r 2 = r − r 1 q 2 = 1 ∗ r + ( − r 1 ) q 2 r_2=r-r_1q_2=1 * r+(-r_1)q_2 r2=rr1q2=1r+(r1)q2

    • 与上面的 ( a , b ) = s a + t b (a,b)=sa+tb (a,b)=sa+tb对应。

    如果P为素数,且 P ∣ a b P|ab Pab,则 P ∣ a P|a Pa或者 P ∣ b P|b Pb

    证明: 对于P仅有 1 ∣ P , P ∣ P 1|P,P|P 1PPP,(a,P)=1因此显然有 1 = s a + t P 1=sa+tP 1=sa+tP,之后两边同乘b有: b = s a b + t P b , P ∣ ( s a b + t P b ) , P ∣ b b=sab+tPb,P|(sab+tPb),P|b b=sab+tPb,P(sab+tPb),Pb成立, P ∣ a P|a Pa同理。

    互素: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子为1

    • 如果 ( c , a ) = 1 , c ∣ a b (c,a)=1,c|ab (c,a)=1,cab,则 c ∣ b c|b cb
    • 如果 ( c , a ) = 1 , a ∣ m , c ∣ m (c,a)=1,a|m,c|m (c,a)=1,am,cm,则 a c ∣ m ac|m acm

    对第二个进行证明:
    m可以表述为 a d = m ad=m ad=m,并且 c ∣ m c|m cm,由第一个定理知 c ∣ d c|d cd,有 m = a d = a ( c t ) m=ad=a(ct) m=ad=a(ct),证毕。

    算术基本定理

    算术基本定理: 整数的素数因子分解唯一。
    任意非零整数可表示为单位 ( ± 1 ) (pm1) (±1)乘以正素数的积,不关注其表达顺序,其素数的个数与值的情况唯一。

    证明: 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如果数m为素数或1则P(m)显然成立,如果m不为素数,则m可以写为 m = a b m=ab m=ab的形式,对应的a与b均小于m,所以可以递归的证明P(a)与P(b)(归纳法中的第二原理)

    而唯一性的证明为,假定m可以表示为两种不同的素数序列 p 1 p 2 . . . p n = q 1 q 2 . . . q n p_1p_2...p_n=q_1q_2...q_n p1p2...pn=q1q2...qn,而由上面的定理, p 1 ∣ q 1 q 2 . . . q n p_1|q_1q_2...q_n p1q1q2...qn,所以存在一个 q i q_i qi使得 p 1 ∣ q i p_1|q_i p1qi,然而 p 1 , q i p_1,q_i p1,qi均为素数,所以有 p 1 = q i p_1=q_i p1=qi

    重复这一过程,可以得到两个表示是一一对应的,除了排列的顺序不同之外其数值与数字的个数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唯一性得以证明,而由于素数 q i , p i q_i,p_i qi,pi均为正数,所以表达式前面的单位 ( ± 1 ) (pm 1) (±1)也是相同的。

    最终得到如下的表达:( e i e_i ei为该数出现的次数)
    a = ± p 1 e 1 p 2 e 2 . . . p n e n a=pm p_1^{e_1}p_2^{e_2}...p_n^{e_n} a=±p1e1p2e2...pnen
    这里取 ( 1 < p 1 < p 2 < . . . . < p n ) (1<p_1<p_2<....<p_n) (1<p1<p2<....<pn)均为素数。

    同余式

    同余对应的是模运算,如果两个数a,b除以相同的数m后得到相同的余数,则称a与b对模m同余。记为 a ≡ b ( m o d   m ) aequiv b(mod m) ab(mod m)

    • a,b两个整数对模m同余当且仅当其除以 ∣ m ∣ |m| m后剩下相同的余数。
    • a ≡ b ( m o d   m ) aequiv b(mod m) ab(mod m)当且仅当 m ∣ ( a − b ) m|(a-b) m(ab)

    很显然 a − b a-b ab可以表示为 k m km km,对应的a可以表示为 k m + b km+b km+b,其与b除以m后得到相同余数。

    固定模m的同余关系具有以下性质:

    • 自反律: a ≡ a aequiv a aa
    • 对称律: a ≡ b , b ≡ a aequiv b,bequiv a ab,ba
    • 传递律: a ≡ b , b ≡ c aequiv b,bequiv c ab,bc a ≡ c aequiv c ac
    • 代换性质: a ≡ b ( m o d   m ) aequiv b(mod m) ab(mod m),对任意整数x有: a + x ≡ b + x , a x ≡ b x , ( m o d   m ) a+xequiv b+x,axequiv bx,(mod m) a+xb+x,axbx,(mod m)
    • 消去律(严苛的): c与m互素时, c a ≡ c b ( m o d   m ) caequiv cb(mod m) cacb(mod m),则 a ≡ b ( m o d   m ) aequiv b(mod m) ab(mod m)

    消去律的证明:由上面的加法形式得 m ∣ c ( a − b ) m|c(a-b) mc(ab)形式,而c与m互素,所以必有 m ∣ a − b m|a-b mab,证毕。


    • c与m互素,同余式 c x ≡ b ( m o d   m ) cxequiv b(mod m) cxb(mod m)有整数解,且任意两个解 x 1 , x 2 x_1,x_2 x1,x2对模m同余。

    由消去律 x 1 , x 2 x_1,x_2 x1,x2对模m同余是显而易见的,现证明 c x ≡ b ( m o d   m ) cxequiv b(mod m) cxb(mod m)有整数解:

    证明: 由于 ( c , m ) = 1 (c,m)=1 (c,m)=1(互素),所以有 1 = s c + t m 1=sc+tm 1=sc+tm,同乘b后有 b = b s c + b t m b=bsc+btm b=bsc+btm,显然 b ≡ b s c + b t m ≡ b s c ≡ ( b s ) c bequiv bsc+btmequiv bscequiv (bs)c bbsc+btmbsc(bs)c,bs即为对应的x,证毕。


    • p为素数,并且 c ≢ 0 ( m o d   p ) c otequiv 0(mod p) c0(mod p),则 c x ≡ b ( m o d   p ) cxequiv b(mod p) cxb(mod p)模p的唯一解

    这里换了一种表述,p为素数,并且 c ≢ 0 ( m o d   p ) c otequiv 0(mod p) c0(mod p),显然c与p互素,由上面的定理,任意两个解 x 1 , x 2 x_1,x_2 x1,x2对模m同余,用一个同余关系 x ≡ d ( m o d   p ) xequiv d(mod p) xd(mod p)来表示,即有模p的唯一解

    • m 1 , m 2 m_1,m_2 m1,m2互素,则对应同余式 x ≡ b 1 ( m o d   m 1 ) , x ≡ b 2 ( m o d   m 2 ) xequiv b_1(mod m_1),xequiv b_2(mod m_2) xb1(mod m1),xb2(mod m2)有公共解x,并且任意两个解对模 m 1 m 2 m_1m_2 m1m2同余。

    证明: x为第一个方程的解,于是有 x = b 1 + y m 1 x=b_1+ym_1 x=b1+ym1,带入第二个方程 b 1 + y m 1 ≡ b 2 ( m o d   m 2 ) b_1+ym_1equiv b_2(mod m_2) b1+ym1b2(mod m2),化简一下 y m 1 ≡ b 2 − b 1 ( m o d   m 2 ) ym_1equiv b_2-b_1(mod m_2) ym1b2b1(mod m2),对应将 b 2 − b 1 = b b_2-b_1=b b2b1=b,于是 y m 1 ≡ b ( m o d   m 2 ) ym_1equiv b(mod m_2) ym1b(mod m2),由上面的定理y有解,所以存在公共解 x = b 1 + y m 1 x=b_1+ym_1 x=b1+ym1

    对于公共解 x , x ′ x,x' x,x x ≡ b 1 ( m o d   m 1 ) , x ′ ≡ b 1 ( m o d   m 1 ) , x ≡ b 2 ( m o d   m 2 ) , x ′ ≡ b 2 ( m o d   m 2 ) xequiv b_1(mod m_1),x'equiv b_1(mod m_1),xequiv b_2(mod m_2),x'equiv b_2(mod m_2) xb1(mod m1),xb1(mod m1),xb2(mod m2),xb2(mod m2),得到 x − x ′ ≡ 0 ( m o d   m 1 ) , x − x ′ ≡ 0 ( m o d   m 2 ) x-x'equiv 0(mod m_1),x-x'equiv 0(mod m_2) xx0(mod m1),xx0(mod m2),对应 ( x − x ′ ) ∣ m 1 , ( x − x ′ ) ∣ m 2 (x-x')|m_1,(x-x')|m_2 (xx)m1,(xx)m2,由于 m 1 , m 2 m_1,m_2 m1,m2互素,所以 ( x − x ′ ) ∣ m 1 m 2 (x-x')|m_1m_2 (xx)m1m2,因此有 x ≡ x ′ ( m o d   m 1 m 2 ) xequiv x'(mod m_1m_2) xx(mod m1m2),证毕。


    通过上面的论述就可以处理 a i x = b i ( m o d   m i ) , ( a i , m i ) = 1 = ( m i , m j ) , ( i ≠ j ) a_ix=b_i(mod m_i),(a_i,m_i)=1=(m_i,m_j),(i ot=j) aix=bi(mod mi),(ai,mi)=1=(mi,mj),(i=j)的情况,显然变换一下表示为 x ≡ d i ( m o d   m i ) xequiv d_i(mod m_i) xdi(mod mi)(模p的唯一解),

    • 以三个式子为例:
      • x ≡ d 1 ( m o d   m 1 ) xequiv d_1(mod m_1) xd1(mod m1)
      • x ≡ d 2 ( m o d   m 2 ) xequiv d_2(mod m_2) xd2(mod m2)
      • x ≡ d 3 ( m o d   m 3 ) xequiv d_3(mod m_3) xd3(mod m3)

    设公共解为 x = y 1 m 1 + d 1 x=y_1m_1+d_1 x=y1m1+d1,带入后为:

    • d 2 − d 1 ≡ y 1 m 1 ( m o d   m 2 ) d_2-d_1equiv y_1m_1(mod m_2) d2d1y1m1(mod m2)
      • f 1 = y 1 m 1 ( m o d   m 2 ) , f 1 = d 2 − d 1 f_1=y_1m_1(mod m_2),f_1=d_2-d_1 f1=y1m1(mod m2),f1=d2d1,处理得到 y 1 ≡ g 1 ( m o d   m 2 ) y_1equiv g_1(mod m_2) y1g1(mod m2)
    • d 3 − d 1 ≡ y 1 m 1 ( m o d   m 3 ) d_3-d_1equiv y_1m_1(mod m_3) d3d1y1m1(mod m3)
      • f 2 = y 1 m 1 ( m o d   m 3 ) , f 2 = d 3 − d 1 f_2=y_1m_1(mod m_3),f_2=d_3-d_1 f2=y1m1(mod m3),f2=d3d1,处理得到 y 1 ≡ g 2 ( m o d   m 3 ) y_1equiv g_2(mod m_3) y1g2(mod m3)

    这样就绕回了两个式子的形式,最终会得到 y 1 = y 2 m 2 + g 1 , x = y 1 m 1 + d 1 = y 2 m 2 m 1 + g 1 m 1 + d 1 y_1=y_2m_2+g_1,x=y_1m_1+d_1=y_2m_2m_1+g_1m_1+d_1 y1=y2m2+g1,x=y1m1+d1=y2m2m1+g1m1+d1形式的公共解,再由类似的 x − x ′ ≡ 0 ( m o d   m i ) x-x'equiv 0(mod m_i) xx0(mod mi)也可以得到 x ≡ x ′ ( m o d   m 1 m 2 . . . m n ) xequiv x'(mod m_1m_2...m_n) xx(mod m1m2...mn)


    • 费马定理: a p ≡ a ( m o d   p ) a^pequiv a(mod p) apa(mod p),a为整数,p为素数。

    证明: 使用数学归纳法, P ( n ) P(n) P(n) n p ≡ n ( m o d   p ) n^pequiv n(mod p) npn(mod p),显然P(1),P(0)是成立的,现在说明P(n)成立时P(n+1)也成立,对于P(n)有 n p ≡ n ( m o d   p ) n^pequiv n(mod p) npn(mod p),而P(n+1)中的 ( n + 1 ) p (n+1)^p (n+1)p中除了第一项与最后一项外,其余的展开式中都含有p,所以有 ( n + 1 ) p ≡ n p + 1 (n+1)^pequiv n^p+1 (n+1)pnp+1,由上面的式子得到 ( n + 1 ) p ≡ n + 1 (n+1)^pequiv n+1 (n+1)pn+1,证毕。

    环Zn

    Z n Z_n Zn中的n是模n,对应的环是模n上的环,相应的可以定义类似的相等关系: a ≡ b ( m o d   n ) aequiv b(mod n) ab(mod n),即同余关系为模上的相等。

    • 在加法与乘法之下,对任意固定的模 n ≥ 2 , [ 0 , n − 1 ] ngeq 2,[0,n-1] n2,[0,n1]上的整数构成一个交换环 Z n Z_n Zn
    • 加法与乘法定义为模n的加法,模n的乘法(在加与乘运算后进行对模n的取余),以保证封闭性。
    • 0与1分别为加法与乘法运算的幺元。
    • 每个元素k关于加法的逆元为n-k。
    • 模n的加法与模n的乘法也满足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与加法和乘法类似,只是最后多一步取余运算)。

    Z n Z_n Zn不一定满足消去律,非零因子之积非零,即若 a b ≡ 0 abequiv 0 ab0,则 a ≡ 0 aequiv 0 a0或者 b ≡ 0 bequiv 0 b0,对于 Z 4 Z_4 Z4 2 ∗ 2 ≡ 0 2 * 2equiv 0 220,显然2不为零因子。如果其成立,那么就有 n ∣ a b n|ab nab,则 n ∣ a n|a na或者 n ∣ b n|b nb;n为素数时显然满足(定理),但是当n不为素数时,就不一定满足条件(n=ab,n|a,n|b就不成立)。

    • 模n整数环 Z n Z_n Zn是整环,当且仅当n为素数。

    同余类描述的是在同一模n的前提下进行取余运算,最终得到相同余数的一类整数,即确定a后 a ≡ b ( m o d   m ) aequiv b(mod m) ab(mod m)中所有b构成对模n产生余数a的同余类。比如:(模5的同余类)

    • 0 5 = { . . . , − 5 , 0 , 5 , 10 , . . . } 0_5={...,-5,0,5,10,...} 05={...,5,0,5,10,...}
    • 1 5 = { . . . , − 4 , 1 , 6 , 11 , . . . } 1_5={...,-4,1,6,11,...} 15={...,4,1,6,11,...}
    • 2 5 = { . . . , − 3 , 2 , 7 , 12 , . . . } 2_5={...,-3,2,7,12,...} 25={...,3,2,7,12,...}
    • 3 5 = { . . . , − 2 , 3 , 8 , 13 , . . . } 3_5={...,-2,3,8,13,...} 35={...,2,3,8,13,...}
    • 4 5 = { . . . , − 1 , 4 , 9 , 14 , . . . } 4_5={...,-1,4,9,14,...} 45={...,1,4,9,14,...}

    每个整数只属于一个同余类,在同一同余类中的整数具有同余关系,模n对应有从0到n-1共n个同余类。
    以这些同余类为元素就可以构成与 Z n Zn Zn一致的环(代数),同余类之间的运算 r + s ≡ t ( m o d   m ) r+sequiv t(mod m) r+st(mod m)可以使用同余类中的元素进行表示,比如 a ∈ r m , b ∈ s m ain r_m,bin s_m arm,bsm对应则有 a + b ∈ t m , a + b ≡ r + s ≡ t ( m o d   m ) a+bin t_m,a+bequiv r+sequiv t(mod m) a+btm,a+br+st(mod m)
    更进一步可以得到同余类之间:

    • ( a + b ) n = a n + b n (a+b)_ n=a_n+b_n (a+b)n=an+bn
    • ( a b ) n = a n b n (ab)_ n=a_nb_n (ab)n=anbn

    集合、函数与关系

    集合

    集合是一些数学对象的任意集体,使用 ∈ in ∉ otin /来描述对象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集合是由其元素来决定的,如果两个集合具有相同的元素,则其集合对应相等,即 A = B A=B A=B x ∈ A xin A xA当且仅当 x ∈ B xin B xB,这相等关系同样也满足自反律,传递律和对称律。

    集合的子集是集合S中的每个元素都在另一集合A中,则S为A的子集,即 S ⊂ A Ssubset A SA,子集的关系同样满足传递律,集合的相等关系可以描述为两个集合互为子集;此外使用空集来描述没有元素的集合,表示为 ∅ varnothing ,其为任意集合的子集。

    通过不同的性质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子集,表示的形式为:
    S = { x ∣ x ∈ A , P ( x ) } S={x|xin A,P(x)} S={xxA,P(x)} P ( x ) P(x) P(x)表示为一个命题,说明x满足的性质与条件。

    函数

    函数是实现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比如集合A通过函数 ϕ phi ϕ,对A中的任意元素a实现 ϕ ( a ) = b , b ∈ B phi(a)=b,bin B ϕ(a)=b,bB,实现A到B集合上的映射,前一个集合为函数的定义域,后一个集合为函数的值域,对应的两个集合也可能是同一个集合。
    函数也称为映射,变换或对应;根据映射情况的不同分为三类:

    • 单射: 每个定义域中的元素都可以唯一映射到一个值域中的元素,定义域中任意不同元素映射出的值都是不同的。
    • 满射: 值域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定义域中的元素与之对应(但不是一一对应,可以是多个定义域元素映射到同一个值域中元素,即多一对应)。
    • 双射: 同时满足单射与双射条件,值域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定义域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定义域中的元素都可以唯一映射到值域中的元素,并且任意不同元素映射出的值不同。

    二元运算: 在数对上进行的运算,可以是定义在一个集合上的二元运算,比如元素a,b都在集合S上,运算 c = a ∗ b c=a * b c=ab可以唯一的确定第三个元素,这里的唯一是指: a = a ′ , b = b ′ a=a',b=b' a=a,b=b,则 a ∗ b = a ′ ∗ b ′ a * b=a' * b' ab=ab
    笛卡儿积: 二元运算中的数对可以笛卡尔积进行表示,其由有序元素对(a,b)作为元素组成,其中a来自一个集合S,b来自一个集合T,笛卡儿积作为运算是集合之间的二元运算,记为 S × T S imes T S×T,集合自身也可以进行笛卡儿积运算,记为 S 2 S^2 S2
    二元运算可以理解为笛卡尔积到一个集合的映射。

    关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二元关系,即两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抽象的描述符号 R R R来描述任意的关系,对于两个元素a,b之间其可能的情况要么为a与b有关系,要么为a与b无关。
    对于集合中的某一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 自反律: a R a aRa aRa,对于集合中任意元素自身也满足。
    • 对称律: 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a和b,由 a R b aRb aRb可以推出 b R a bRa bRa
    • 传递律: 集合中的任意三个元素a,b和c,由 a R b , b R c aRb,bRc aRb,bRc,可以推出 a R c aRc aRc

    如果某一关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定理,则该关系属于等价关系。

    同构与自同构

    交换环的同构: 两个交换环 R , R ′ R,R' R,R中的元素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对任意的 a , b ∈ R , a ′ , b ′ ∈ R ′ a,bin R,a',b'in R' a,bR,a,bR a , a ′ a,a' a,a对应, b , b ′ b,b' b,b对应(对应的"’"相当于一个函数映射(双射)),有 ( a + b ) ′ = a ′ + b ′ , ( a b ) ′ = a ′ b ′ (a+b)'=a'+b',(ab)'=a'b' (a+b)=a+b,(ab)=ab,则 R , R ′ R,R' R,R是同构的。

    • 由加法可以推出其减法的性质
      由于 a − b a-b ab为方程 a = b + x a=b+x a=b+x的解,所以有 a = b + ( a − b ) a=b+(a-b) a=b+(ab),而由加法 a ′ = b ′ + ( a − b ) ′ a'=b'+(a-b)' a=b+(ab) ( a − b ) ′ (a-b)' (ab) a ′ = b ′ + x a'=b'+x a=b+x的解,于是有 ( a − b ) ′ = a ′ − b ′ (a-b)'=a'-b' (ab)=ab
    • 同构后的零元与幺元是不变的(对应的运算并未改变),单位元素也没有改变。
      0 ′ = 0 , 1 ′ = 1 , ( − a ) ′ = − ( a ′ ) 0'=0,1'=1,(-a)'=-(a') 0=0,1=1,(a)=(a)

    自同构: 对于集合上的闭合运算,存在一个在集合中的双射,对于集合中的任意元素a,都有唯一的元素b与之一一对应,且满足集合中的任意元素a,b有 ( a + b ) ′ = a ′ + b ′ , ( a b ) ′ = a ′ b ′ (a+b)'=a'+b',(ab)'=a'b' (a+b)=a+b,(ab)=ab

    自同构类似于对于对象自身的一种对称镜像,其将对象映射到其自身,并且保留其全部结构。

    抽象代数研究的是代数系统在同构之下仍保持不变的性质。

  • 相关阅读:
    数组集合之间的转换
    eclipse 大小写转换
    Linux下查看文件内容的命令
    linux常用命令:创建文件和文件夹
    Error Downloading Packages: yum更新出现错误
    XShell上传文件到Linux服务器上
    linux最常用的20个命令
    Sonar理论篇
    如何查看DLL文件的函数列表
    C++在C的基础上的扩充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anzs/p/1378822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