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转:斯托克代尔悖论与底线思考法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但他没有得到越南的丝毫优待,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小孩。”但是他在监狱中表现得很坚强。

        越南人有一次为了表现他们优待俘虏,把他养了一段时间,准备给他拍照。结果斯托克代尔就自己用铁条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并用刀片把自己的脸割破。越南人拿他没办法,只好放弃了。

       他为了鼓励监狱中的同胞,因为是一个人关一间,彼此看不到,就发明了一种密码,通过敲墙用快慢节奏来表达英文字母。有次一位战俘因思念家人掩面痛哭的时候,他们全监狱的战俘都通过敲墙,用代码敲出了“我爱你”,那个战俘非常感动。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吉姆·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斯托克代尔说:

       “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说:“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

       吉姆·柯林斯说:斯托克代尔悖论是持续50年能保持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全部采用的理论。它们之所以能常青50年,是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

       其实做人也一样。一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他就没有一点希望。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人也就完了。一定要记住,不管在人生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不管你处在怎样的逆境,你都要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念,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现实生活又是很复杂、很残酷的,你要能够直面它。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

    (以上故事摘自李笑来老师的blog

    以下是一些想法:

    希望是好事情;不好的是让希望带来害怕最终失望的焦虑。

    《肖申克的救赎》上的话: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这句话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是,only if you don’t let the hope brings along anxiety.

    规划,但不要担心。

       不要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去担心,因为你的担心很可能会被证明是白费劲。这很容易证明:当你站在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上,面对N种未来,其中有M种是你需要担心(不希望发生)的。如果你把你的Time Machine再往未来调一些的话,或许还会发现,这些M种未来所衍生出来的K种未来的未来也是你不希望发生的。这样的话,就像下象棋一样,取决于你所想到的步数,你所担心的未来的可能性也许会呈指数级别上升。然而,最终你只能走向其中的一个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这就让你对于其余所有可能性的担心全都浪费掉了。更重要的是,焦虑会无止尽地消耗一个人的精力,从而使你走向各种未来中那些糟糕的未来,后者几乎肯定也正是你原本所担心的未来。于是,你的担心终于自己实现了自己(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担心某种可能性最终导致了某种可能性。

    当然,规划还是必要的。宿命论者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觉得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人生,命运已经注定,因而便放弃一切努力,随波逐流,消极生活。一种是觉得命运是老天安排好的,于是抱一颗平常心来生活,所谓乐天知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推论是挫折也是注定的,因而往往受到打击之后也不会跳楼。前一种宿命论心态往往是因为遭受多次打击之后用来安慰自己并缩进壳中去的借口。后一种是较为积极的宿命论。为什么扯到宿命论?呃… 还是回到规划,规划不等于担心,规划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可能性的理性分析,预防糟糕的,逼近良好的。规划的重点在于客观看待事物,不否认失败的可能性,也不因此而丧失努力的动力。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要因为有可能不会成功就不去做。

    这也很容易证明。如果每次都因为有可能失败而望而却步的话,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相反,如果每次都冲着其中1/N成的胜算而去努力的话,也许一次、两次不会成功,然而在N次努力中,可以(数学)期望的是总会有一次能成功的。该哲学只有在事件样本空间很大的时候才会呈现出其作用。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因可能失败而止步是一种某种程度上合理的行为呢?

    一种可能性是因为人类容易将目光放在孤立的事件上面,当你只看到眼前的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这么考虑:“如果失败,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还获得了挫折感。如果成功.. 呃.. 成功固然好,但万一失败呢?”人天生就是更倾向于“避害”而非“趋利”的。当利害并存的时候,除非利非常大而且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或努力,否则一个平常人基本会选择退开,因为退开顶多也就是维持原状,而维持原状某种意义上是好的。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大样本空间内,就会发现,在多次事件的前提下,两种态度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每次都不能成功。二是总可以期望有一些次是成功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因为争取成功需要付出时间,而除了天赋之外,时间是人类唯一真正的财富。持这种态度的人会权衡成功的结果值不值得花费时间去尝试,这是理性的权衡。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太多事情不需要你孤注一掷用一辈子时间去尝试一个成功的可能性,多的也许只要一两年就见分晓。只可惜有人更愿意拿一两年去彷徨观望。

    不要观望,观望人生比观望股市更加危险!

     

    不要聚焦于眼前的挫折,想想几年之后你是否还会处在同样的境况中。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聚焦效应,是说人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局部的时间段(通常是现在),局部的人或事上。最常见的现象是当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悲惨的人,并且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永远都如此悲惨。然而实际上现实中真正悲惨到这样地步的事情是极少的,除非天灾人祸。很多时候,一段时间之后事情也就平息了,烟消云散了,Life goes on.. 但人们偏偏就是不能从这一遍遍相似的事件中吸取一个教训:事情总会过去的。结果就是一遍遍地,当一些小事情发生的时候,为之郁闷、焦虑、恐慌、担心.. 这样的聚焦效应,用一个确切的比方,就仿佛把眼睛盯在白纸上的一个墨点,结果满眼都是黑的。在时间尺度上,盯住当前发生的糟糕事情很容易让人认为以后整个时间轴上都是如此的。但只要退开一些,退远一些,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要总想着不可改变的是哪些,想想可以改变的是哪些。

    当糟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拒绝接受现实。一个典型的问句是:“Why is this happening to me?!”解释其实很简单。有两种可能的解释:1,你自己过往的行为导致了事情的发生。比如得了绝症是因为饮食问题;走路被广告牌砸中了是因为你有靠着墙边走的习惯。这种情况下可怨不得人。2,一些意外的事情总是会发生的,你只不过凑巧是“那个”人罢了。总要有一个人来叫“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吧。你只是千千万万可能性中的一种。这跟人择原理是一个道理。后一种情况自然是没得讨价还价的。前一种情况倒是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但无论如何,拒绝接受现实只能进一步浪费时间,甚至恶化后续的事件;一个总是更好的策略是换个角度,想想可以改变的是哪些事情。

    另一方面,拒绝接受现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最为极端的是销毁自己(delete this)。另一种则是拿后续的时间不断的回忆过去某件痛苦的事情(living in the past)。前一种策略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很少有事情真正值得跳楼的。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件事情不可承受,呃.. 也许只是他心理上“觉得”不可承受而已,并非真正无法承受。对于碳基生物来说真正无法承受的是高温、缺氧、缺水、缺食物、缺钙铁锌硒…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因为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门槛设得太高,所以才总觉得一点小事就不可承受。另一种就是放不下痛苦的经历。实际上这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记住过往不好的经历有生存学意义,它可以触动个体避免未来发生同样的事情。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不过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真正威胁到生存的,需要“十年怕井绳“地铭记在心的事情还真不多了。只不过因为这个自然法则是在老早就钉在DNA片段上的,所以到现在还在起作用。但上帝是公平的,人类同样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所以,如果你用理性分析之后觉得一件事情应该放下的话,就动用自由意志将它放下吧,别把亿万年进化赋予你的能力都给浪费了…

    选择

    选择,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现实,埋天怨地的时候,并非因为没有选择。而是因为所有的选择都不符合他内心的预期,简单地说就是觉得所有的选择都很糟糕。

    这类现实的特点是,它们一般并非某种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只是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通常只有三种:解决(或妥协)矛盾的A方、解决(或妥协)矛盾的B方、推翻矛盾的前提。第四种方法——Living in the Denial——总是错的。

    权衡你仅有的选择,并作出选择。否则你就只能等着承受最差的选择——即不作任何选择。

    至少

    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充分体现了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里面整本书传达的一个核心意思:底线思考法。当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人天性倾向于痛惜失去的,而不是数数剩下的。这又是一个进化留下来的法则。但同样,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绝大部分时候。所以当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应该反过来想想还有什么:比如还有命一条,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还有一个大脑…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关于持续后悔带来的后果,请参见倒数第三条。

  • 相关阅读:
    SkylineGlobe for web开发是否支持IE11?
    OGC标准服务 WMS WCS WFS WPS
    SkylineGlobe TerraExplorer Pro 遇到模型显示有锯齿怎么办?
    SkylineGlobe TerraExplorer Pro 7.0 Web 控件版 第一行示例代码
    Cesium3DTileset示例
    Win7 64位系统,IE11,如何让IE的Tab强制运行64位内核?
    SkylineGlobe系列软件对机器配置要求
    VS 2015 搭建Google Test
    7种排序算法的c++实现
    哈希表应用实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uxin/p/258729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