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HTML5已定稿:将彻底颠覆原生应用

    2007年W3C(万维网联盟)立项HTML5,直至2014年10月底。这个长达八年的规范最终正式封稿。

    过去这些年。HTML5颠覆了PC互联网的格局,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

    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若认真分析HTML5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确实就是这样。

    熟知历史才干预知未来,先让我们来看看HTML5为什么诞生、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

    HTML5的诞生自W3C于1999年公布HTML4后,Web世界高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觉得HTML标准不须要升级了。

    一些致力于发展Web App的公司另行成立了WHATWG组织,直到2007年,W3C从WHATWG接手相关工作。又一次開始发展HTML5。

    HTML5的发展史,实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

    在互联网的早期,对用户而言。能打开浏览器接入到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奇妙的事情,但互联网发展到2005年前后,開始出现下一个变化。就是宽带互联。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电脑性能的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通过互联网看新闻、收发邮件。消耗更高带宽的娱乐产品開始出现,就是流视频和网页游戏。事实上视频和游戏是古老的需求。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候,需求的满足方式是离线传输的VCD和游戏光盘;后来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更改了使用方式,通过下载软件+本地媒体播放器来看视频,下载体积较大的端游玩游戏。

    可是对消费者体验更好的新方式还是出现并颠覆了曾经的一切。那就是流媒体和网页游戏。YouTube等公司把握住潮流飞速崛起,各种页游公司也如雨后春笋。

    可是HTML标准没有把握住产业的变化及时演进,浏览器产品也未升级,这块新需求被浏览器插件满足了。那就是Flash。这个部署在亿万浏览器里的商业插件俨然成为事实标准。2005年Adobe巨资收购Macromedia。把Flash收归旗下。紧接着大幅推广FLV流媒体和action script语言,非常明显这桩收购能够列为IT并购的经典案例。FLV流媒体和Flash游戏风靡互联网,Adobe在新的产业升级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除了Flash这个商业产品成为了事实标准,W3C还面临一个尴尬,就是还有一个私有扩展协议的制造者—IE。IE当时在桌面浏览器占有垄断地位。而且扩展了大量的IE Only语法,开发人员全然不知道这些语言是谁定义的。

    整个Web世界。就被两家公司微软+Adobe绑架了。

    许多IT巨头都坐不住了。尤其是苹果和Google。PC操作系统的世界难有突破。Web浏览器被苹果寄予厚望,并且第一代iPhone仅仅支持网页,那时还没有Appstore,Safari是乔布斯很看重的产品;新贵Google尽管大量赞助Mozilla,但并未对IE的地位产生实质影响,收购了YouTube后发现底层被Adobe控制,也是很难过,并且Google每年给IE的搜索框和Adoble FLV缴纳的费用真不是小数目。

    既然大家都是W3C的主席单位,好吧,我们又一次開始做HTML5吧。

    是的。HTML5事实上就是这么诞生的。那是2007年,IE和Flash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HTML5第一阶段:Web增强与破垄断自HTML5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各自是Web增强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先从Web增强说起。

    Web体验的丰富增强主要表如今:1. WebApp,比方Gmail。2.流媒体;3.游戏。我们就这3个方面来讲HTML5做了什么。

    WebApp:HTML5新增了离线存储、更丰富的表单(比方Input type=date)、JS线程、socket王乐、标准扩展embed、以及非常多CSS3新语法…

    流媒体:HTML5新增了Audio、Video

    游戏:HTML5新增了Canvas、WebGL

    当然还有Google努力在HTML5中推进Header和Section等标签。以利于搜索引擎分析,这些不多述。

    HTML5补充流媒体和游戏能力后。加上苹果强势拒绝在iOS上引入Flash。成功的遏制了Flash的发展,然后就该遏制IE私有语法了。

    在HTML5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Google同一时候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又一次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參与HTML5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首先開始大力发展Safari,建立WebKit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多平台齐发力。Google起初是赞助Mozilla开发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v8引擎,合并WebKit,于2008年正式推出Chrome。“IE的私有规范+Flash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种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IE瞬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垄断代表,甚至成了阻碍Web发展的罪人(当时IE6已数年未更新,而且丝毫不惧Firefox的发展)。

    偏偏微软此时也出了晕招。推出了一系列即不完整支持规范又互相不兼容的IE7、8、9、10。彻底失去了开发人员的心。

    Adobe的Flash被遏制,与Web霸主的位子擦肩而过。IE的私有标准被遏制,而且造成IE市场份额不停下滑,直到IE最新的移动版本号反过来開始支持WebKit私有语法,真是令人唏嘘。不知道HTML6是不是该打倒WebKit垄断了。

    HTML5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随着Chrome和Safari的高歌猛进。以及IE+Flash的衰落。HTML5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是唯一一个通吃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

    Java和Flash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iOS。

    此时人们纷纷開始研究基于HTML5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非常多人当时觉得。原生应用仅仅是过渡。就像当年从C/S结构转变为B/S结构一样。

    并且学习Objective-C和Java非常费劲,我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HTML5。

    W3C此时成立了Device API工作组,为HTML5扩展了Camera、GPS等手机特有的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OS在不停的扩展硬件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

    每年手机OS都有大版本号更新。而W3C作为一个数百家会员单位共同决策的组织,从标准草案的提出到达成一致是很复杂的过程。跟不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高速迭代。

    PhoneGap的出现。给开发人员打开了一扇窗。

    非常多人期待PhoneGap不停扩展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看到PhoneGap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Adobe收购PhoneGap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并且开源使得Adobe无法像Flash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PhoneGap捐给了Apache,改名为Cordova。

    由于各种原因。Cordova的定位终于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觉得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所以如今Cordova的使用模型是“原生project师+HTML5project师”一起协作完毕App。

    这时Facebook增加了W3C,牵头成立了Mobile Web工作组。

    Facebook是混Web圈的。而且在手机OS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Google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HTML5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它不努力也就算了,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年,Facebook放弃了HTML5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IT媒体,HTML5瞬间被打入冷宫。

    Facebook为何放弃HTML5?核心是当时基于HTML5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App。对照Twritter等竞争对手的原生App,Facebook的HTML5版本号实在无法让用户惬意。比方Push功能。到如今HTML5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旧巨大。更不用说HTML5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側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project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HTML5project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Facebook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并且Facebook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假设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而浏览器在手机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先看Google,Chrome性能虽高,但Android上的浏览器却并不是Chrome,而是WebKit改出来的一个蹩脚的Android浏览器;再看苹果,iOS上不同意其它浏览器引擎上架App Store。并且其它使用Safari引擎的应用也无法调用苹果自己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结果是苹果和Google不但不在浏览器上积极实现HTML5关于移动App所需的规范,反而对HTML5做出种种限制。

    无论是当时硬件能力不足,还是手机OS厂商的有益限制,总之结果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一定是原生应用生态系统的天下,iOS和Android首先自己的地盘稳固后,产业才会向下个阶段升级。

    Facebook也好,PhoneGap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HTML5这回真的来了最终。在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正式定稿。

    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OS迭代速度下降。

    随着HTML5标准定稿。一切纷争将告一段落。如今。属于HTML5的时代到来了。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到底是否能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能够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非常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人员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

    然而。无论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攻克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如今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公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

    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公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 5.0開始。Webview能够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能够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公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惬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只是在iOS 8公布后,苹果还是非常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如今随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能够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并且这个变化不可逆仅仅能继续向前。这样的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尽管放缓了,但其它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人员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式。

    (注:作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作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并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公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式。包含: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側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 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仅仅有几十K。载入、执行远快于一般框架。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全然能够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使用HBuilder开发HTML5应用

    英特尔公司公布了Crosswalk引擎,能够让Android 4.0 - 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眼下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 - 4.3的手机。同一时候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非常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无论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只是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

    有人说HTML5不好,由于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样的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

    HTML5!=传统浏览器,尽管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站点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非常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能够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能够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

    到处都是它的入口。

    它的入口,比原生App很多其它。

    原生App的颠覆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能够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能够替代原生App吗?非常多人觉得。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方今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觉得这种想法非常危急。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性工能”障碍的消除。仅仅是HTML5的劣势被削弱。但劣势被消除后,它的优势就会大放异彩,HTML5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分别就开发人员和终于用户来看。

    HTML5对开发人员的7大优势

    跨平台:在多屏年代。开发人员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

    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人员疲于做不同版本号,事实上DOS的盛行也非常大程度是由于开发人员实在没精力给其它电脑敲代码。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由于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领主流,由于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高速迭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很大。

    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并且參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非常多人有这种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 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仅仅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可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能够实时更新,有问题马上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创业者融资并不easy,怎样花钱更高效很重要。假设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差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能够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如今了高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只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仅仅要不混淆,就能与其它应用交互数据。开发人员能够让手机搜索引擎非常easy检索到自己的数据,也更easy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终于用户需求。

    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很easy,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仅仅有应用市场。

    聪明的HTML5开发人员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假设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同意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兴许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相同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可精准导流到二级页:我们都知道搜索引擎能够直接进入到。

    HTML5对终于用户的3大优势

    1、大幅减少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仅仅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很多其它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马上開始满足用户需求。

    比方流媒体能够马上看,页游能够马上玩。而眼下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须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无论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2、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能够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能够高速享受新服务。

    并且这样的更新全然能够是差量更新,比方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仅仅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能够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3、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眼下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其实这些中心非常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仅仅能这样。

    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须要切回桌面,他能够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能够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样的模式须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无论是站在终于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人员角度。HTML5必将代替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

    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非常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測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全部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

    眼下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能够执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能够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而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全部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执行的更流畅。

    。。

    一个巨头開始行动,全部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因为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而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假设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

    开发人员不再须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就可以。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码数量相比甚少。

    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由于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相同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仅仅须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較复杂,须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须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人员。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人员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眼下非常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还有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优点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人员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人员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

    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非常多安全问题,而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结语写到结尾。感觉话题有点大了。事实上未来怎样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測的。变量许多。

    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人员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但我希望我们能理智的分析。在争议中提炼真知,而不是未经思考或验证仅由于害怕被颠覆而无谓的乱喷。

    也祝愿大家在HTML5的浪潮中,把握住机遇,享受下坐在风口当猪的感觉。

  • 相关阅读:
    交叉编译工具链
    QNX Hypervisor管理程序
    DSP与CEVA芯片
    Runtime系统
    使用Xjar对jar文件进行加密,防止反编译
    有10个线程, 主线程怎么等待10个线程执行完之后才执行
    vue——使用echart后,字体模糊问题
    css——background属性设置background-size
    echart——宽度设置无效问题
    js——实现缩略图滑动,实际图对应滑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xysuanfa/p/68801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