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责任链模式

    今天来说说程序员小猿和产品就关于需求发生的故事。前不久,小猿收到了产品的需求。

    产品经理:小猿,为了迎合大众屌丝用户的口味,我们要放一张图,要露点的。

    小猿:......露点?你大爷的,让身为正义与纯洁化身的我做这种需求,还露点。

    产品经理:误会误会,是放一张暴露一点点的,尺寸不大。

    小猿:尼玛~能说清楚些吗,需求模棱两可的。不干,我要上报boss。

    产品经理也一阵无语,这豆丁的事还上报boss。话说这上报也得走程序是吧,技术经理就不干了,“凭什么要跳过我,得经过我才能到boss”。咦~这一层一层上报就涉及到这次的责任链模式

    一、责任链模式

    定义

      创建多个对象,使这些对象形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

    特点

    1)接收请求的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对象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2)这些对象可处理请求,也可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该请求。

    UML

    责任链模式涉及到的角色如下所示:

      - 抽象处理者角色:定义了处理请求的接口或者抽象类,提供了处理请求的的方法和设置下一个处理者的方法。

      - 具体处理者角色:实现或者继承抽象这角色,具体逻辑根据实际的架构来定,后面会提到。

    二、实战

    先来看抽象处理者角色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ivate Handler nextHandler;
        private int level;
        public Handler(int level) {
            this.level = level;
        }
    
        // 处理请求传递,注意final,子类不可重写
        public final void handleMessage(Demand demand) {
            if (level == demand.demandLevel()) {
                this.report(demand);
            } else {
                if (this.nextHandler != null) {
                    System.out.println("事情太严重,需报告上一级");
                    this.nextHandler.handleMessage(demand);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我就是boss,没有上头");
                }
            }
        }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handler) {
            this.nextHandler = handler;
        }
    
        // 抽象方法,子类实现
        public abstract void report(Demand demand);
    }

    在抽象处理者角色定义了处理请求的抽象方法,以及下一级传递的对象方法,重点在handleMessage处理请求传递的方法,下面会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写,继续往下看。

    下面是具体处理者角色,继承抽象处理者角色,在我们情景中有两个具体处理者,分别是技术经理和boss。

    // 技术经理
    public class TechnicalManager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TechnicalManager() {
            super(1);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port(Demand demand) {
            System.out.println("需求:" + demand.detail());
            System.out.println(getClass().getSimpleName() + ":小猿我挺你,这个需求不干");
        }
    }
    
    // boss
    public class Boss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Boss() {
            super(2);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port(Demand demand) {
            System.out.println("需求:" + demand.detail());
            System.out.println(getClass().getSimpleName() + ":你们打一架吧,打赢的做决定");
        }
    }

    可以看到具体处理者的代码很简洁,重写了report方法,实现各自的业务逻辑,这都归功于父类中handleMessage这个方法。

    两个角色都定义好了,来看客户端如何实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emand demandA = new DemandA(); // 请求等级低
            Demand demandB = new DemandB(); // 请求等级高
    
            Boss boss = new Boss();
            TechnicalManager technicalManager = new TechnicalManager();
            technicalManager.setNextHandler(boss); // 设置下一级
    
            technicalManager.handleMessage(demandA);
            System.out.println("============================");
            technicalManager.handleMessage(demandB);
        }
    }

    可以看到在客户端中的重点是设置下一级的处理者,这样多个处理者对象就会形成一条链。运行客户端,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到,级别低的请求技术经理自己处理,级别高的传递给了下一级的Boss,这样就形成一条链,而这也是责任链的核心所在。注意,在请求的传递过程中,请求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需求不会从“加一张露一点点的图”变成了“加一张露点的图”,这等着boss请到办公室喝茶吧。

    三、扩展

    责任链+模板方法

    回头看看上面的代码,抽象类中定义了几个方法,一个是final修饰的handleMessage,一个是抽象方法report,还有一个是setNextHandler。这刚好是模板方法模式中的三个基本方法,分别是具体方法(抽象类声明并实现,子类不实现)、抽象方法(抽象类声明,子类必须实现)、钩子方法(抽象类声明并实现,子类可扩展)。handleMessage方法加了final修饰,子类不可重写,而handleMessage正是把传递请求工作交给父类Handler,子类不需要处理传递的工作。而report则是抽象方法,子类必须重写该方法,子类处理请求的业务逻辑。setNextHandler是钩子方法,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实现。

    这样结合模板方法模式的好处在哪?首先加了handleMessage方法,把请求的传递判断从子类中剥离出来,让子类在report方法中专心处理请求的业务逻辑,做到了单一职责原则。再者是子类的实现变得简单了,不需要进行传递的判断,非常有利于快速扩展。

    责任链模式VS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我在之前有写过,不了解的可以先看看。责任链模式和观察者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传递责任链模式是一级一级的传递,形成一条链,链节点(处理者)之间是存在传递关系的。而观察者模式的被观察者向观察者们的传递,并不是具体观察者之间的传递,观察者之间是不存在关联的。拿小猿的经历来说,在责任链模式中是请求从技术经理到boss,有层级关系,而对于观察者模式是从被观察者小猿发出,作为观察者的技术经理和boss都会收到小猿的通知,是扩散式的,技术经理和boss并没有层级关系。这是责任链模式和观察者模式的区别,也是责任链模式的核心。

    四、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客户端不需要知道请求由哪个处理者处理,而处理者也不需要知道处理者之间的传递关系,由系统灵活的组织和分配。

    2)良好的扩展性:增加处理者的实现很简单,只需重写处理请求业务逻辑的方法。

    缺点

    1)请求会从链头发出,直到有处理者响应,在责任链比较长的时候会影响系统性能。

    2)请求递归,调试排错比较麻烦。

    总结

    责任链模式在实际项目中可以用到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会员等级系统,会员等级之间构成一条链,用户发起一个请求,系统只要把请求分发到责任链模式的入口,直到传递到与用户会员匹配的等级,这样各个会员等级的业务逻辑就会变成很清晰。这篇折腾了很久,主要是想把责任链的核心阐述清楚,让大家能够容易理解,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责任链模式的核心。下一篇是“还没想好”,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的动力哦,再会!

    设计模式Java源码GitHub下载https://github.com/jetLee92/DesignPattern


    链接:https://juejin.im/post/5a126b146fb9a0450c490201
     
  • 相关阅读: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C++)在线评测系统——基础(二)基础算法 —— 1312:【例3.4】昆虫繁殖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C++)在线评测系统——基础(二)基础算法 —— 1312:【例3.4】昆虫繁殖
    数数塔 NBUT 1083
    SSLZYC 2576 平台
    SSLZYC 2133 腾讯大战360
    SSLZYC 2575 给出字符串
    SSLZYC 2574 Closest
    SSLZYC 1127 方程的解数
    SSLZYC 1692 魔板
    SSLZYC 1125 集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ouheblog/p/1094534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