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
作者:舍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
书中主要讨论的问题:随着全球用户接触互联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得更加庞大,它们将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我们应该如何顺应这种变化?而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们,又该如何从中寻找自己的机会?
作者给认知盈余的定义: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举例说明: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
阅读时的notes:
1.卖出去的为什么不能再进行交流
也许商店也是交流的平台
但是畏惧顾客之间对商品价格的交流
比如图书
阅读是有意义的 但同样渴望得到分享
阅读是有意义的 但同样渴望得到分享
2.搜索引擎的差劲
我想要的和给我的不一样
满足不了我的需求
花费在查找上的时间比阅读自己查找到的东西的时间还早长
满足不了我的需求
花费在查找上的时间比阅读自己查找到的东西的时间还早长
在现在的时间计算上,每个人都有着自由的时间,但是对于这些自由的时间进行如何的支配却并没有引起关注。也许这里的自由时间值得我们去好好利用和开发。如果没有大家自愿地为维基百科修改词条,怎么会有如今的维基百科呢?如果没有大家向YouTube的视频上传,YouTube又怎么能成为视频网站的代名词?也许你会问,我才没有时间去做哪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那么你想一下你自己的自由时间用来干什么了呢?其实莫过于刷微博,刷空间,点赞,评论等等。不过你所做的同样也为这个网络时代进行了你自己的贡献。因为这样选择处理自由时间的不止你一个人。也许你不会有很具体的感受。但是这个例子足以看到"众"的力量。
昨日,汶川“5.12”纪念日,让我们在为他们默哀3分钟.....
在经过了这些年的重建,如今的汶川已经不再是废墟一片片。提到为何重建会如此的迅速,莫过于举全国之力来助力于重建。当初的"团结一心 众志长城"在现在看来依旧是很关键的。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不可能存在独自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改革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正是因为网民数量的激增,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的改革也就不远了。关于这场的改革,莫过于重新看待个人的自由时间,重新将分散的时间组合在一起。使它们能够得到完美的利用,也许地球上人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人的一天也就只有24个小时,但是正是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每个人自由时间的增加,这样全体的自由时间总和也就在不断地增加。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也许这场互联网革命会有这不明显的国界,那么中国肯定属于在这场竞赛中占据着有力的形势。同样中国的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其中包括老年人在网络时代的贡献。但是出于恐惧,传统文化媒体的各种头条便打上了“老年人竟然也在上网?”等各种夸大的言论。为何老年人就不能使用网络?为何老年人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以及服务?在此对目前社会上媒体的标题党感到莫名的反感以及厌恶。
《认知盈余》在个人看来算是让自己明白互联网的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也许只能算是趋势,谁让我们学了那么久的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为“一超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