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3

    第八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本章单独介绍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别三类证据的效力。

    个人观察:首先带有个人的主观性(价值观、态度、环境),使得个人观察的结论充满偏见,我们听见的/看见的都是我们愿意听见的/看见的,并选择性的忽略观察事实中的一部分。

    研究报告:在判断研究报告的可信度时,记住以下几点: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多;研究人员/组织/机构的能力也有高有低。

    2.研究的结果尝尝相互矛盾:研究往往都不同的人重复做过,研究结果可能矛盾。

    3.研究人员本身可能充满偏见,体现在所问的问题,研究的方法,解释结论的方式。比如问券调查时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引导性,引导被调查者选择某个答案。

    4.研究结果往往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而人们在引用研究结果时常常选择性忽略这些条件。

    5.研究结果不一定长期有效:随着时间推移,研究结果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不具备普适性。

    6.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生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PS:研究结果不一定100%被确定才有价值,可以具备比较高的价值。价值是相对高低。

    研究过程中,样本需要满足条件:覆盖率大到能够产出正确的结论、样本具有多样性、样本随机性足够高。

    类比: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具备相似性,是类比推导的基础;相似性越大,类别越可靠。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种解释,我们找出结论的原因,很可能只是结论中的一个原因,或者是次要原因;推理过程中,需要时刻思考是有还有替代原因影响结论。

    过渡简化因果关系谬误:只用结果中的一部分原因解释结论,或者用次要原因解释结论。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两件事情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是不能直接证明因果关系。比如冰淇淋销量增长,带来了犯罪率增长,错误的证明冰淇淋导致犯罪。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组间群体的差异,可能是结论的一个原因。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一件事引起第二件是是因为它发生在前,这是事后归因谬误。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数据可能带有欺骗性,从而误导结论。推理过程中,注意以下要点:

    1.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数据来源本身可能就带有误导性,比如样本的不全。

    2.注意平均数据:平均数据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清楚知道数据指的的哪一种。不同的问题,用到不同的平均数据论证更有说服性。

    3.什么样的数据作为证据可以直接证明结论?时常有作者用另外一个看似相关的四句结论来论证,但是却不是可以证明的直接证据,混淆证明的过程。需要时常思考需要的数据和作者提供的数据是否吻合。

    4.省略的数据有欺骗性:省略数据绝对值、样本量,占比等,可能导致数据不具备足够的效力。

  • 相关阅读:
    Oracle创建表空间用户等
    centos7安装neo4j
    Linux 介绍和命令超详细
    Go 变量声明
    Manjaro 安装 & 配置
    Go Golang安装及环境变量配置
    python3集合与常用操作
    正则以及re库的使用
    Requests 库安装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ql-42/p/1494118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