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领域驱动架构(DDD)建模

    领域驱动架构(DDD)建模中的模型到底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三步走:为什么要建模;怎么建模才合理;“领域”模型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要建模

    客户在专卖店买了个手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店员做了记录。客人来时,只要店员能在记录里查到客人名字和电话的订单,就说明客人曾经买过手机。

    什么人需要查看订单呢?店员 A 需要查看,店员 B 也需要查看。客人来咨询的时候,应该能随时调取。老板也需要查看,用来汇总销售情况。大家都要看,格式就必须统一,要不然有的只记了电话,有的只记了名字,有的什么都没记,就乱套了。

    大家商量之后决定:订单必须包括客户名字、电话和购买的商品。那么就有“订单 = 名字 + 电话 + 商品信息”。这是店员和老板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

    要用一个数字系统来支持订单的管理,必须形成对应的数据模型(data model),称之为数据建模(data modeling),中文简称建模。电脑采用数字化的精确储存,所以数据的格式必须提前明确,比如名字是 2-4 个中文字符,电话是 11 位数字等等。

    建模本质上是一种抽象。抽象就是归类,其目的是减轻认知的负担,避免重复的思考和工作,提升人的计算能力。所以,“通用”是建模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复用”建好的模型。

    假设手机卖出之后,客户需要维修服务。 客户来到店里,询问店员,店员查询确认了订单,然后把客人引到门店旁边的维修中心。维修中心的工程师拿到订单,发现手机已经过了保修期,所以他写了一个维修单,把客户的名字、电话、手机信息、维修费用写到上面。客户交了费,拿到修好的手机,走了。

    这引出一个问题。维修中心需要的客户信息,其实在店员那边有,没有必要自己再抄一遍,否则很容易出错,还会遇到信息同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做一次建模,把客户的名字和电话从订单模型中拿出来,单独做一个客户模型。订单和维修单都复用这个客户模型。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如下三个模型。

    • 订单 = 客户 + 商品信息
    • 维修单 = 客户 + 商品信息 + 维修信息
    • 客户 = 名字 + 电话

    这里,维修单模型里面似乎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订单(客户 + 商品信息),为什么不直接复用订单呢?也许是因为维修部门也负责别的地方购买的商品。另外,客户的名字和电话更新之后,是不是要直接修改已经完成的订单和维修单呢?值得商榷,已经完成的信息不应该有意料之外的变化。还有,如果客户是一个单独的模型,那么背后的团队会是怎么样呢?需要仔细考虑。

    当数据模型可以完全覆盖业务需要,建模也就初步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要建模?第一,要把心智模型提取出来,显性化,让不同的人对业务的理解达成一致;第二,要归类复用,避免重复的工作,让人可以关注更高层面的事务。

    如前面所示,即便是建立简单的模型,我们也需要诸多考虑。把这些需要考虑的点体系化,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怎么建模才合理?

    怎么建模才合理

    判断模型好坏的重要依据是它的使用效率(扩展度、灵活度、与组织的对应度),所以建模的合理性也围绕这个来展开。

    为了形成高扩展度、高灵活度并且顺应康威定律的模型,Eric Evans 汇总并命名了 DDD 这种方法论。它的独特之处,是它认可了“人”这种生物在做抽象过程中的一些必然缺憾,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它明确指出了“自然语言”这个工具的不精确性。其次,它明确指出了人在设计和实现上的矛盾性,即:人类的预测能力很差,所以我们拥抱变化;但同时,我们不能纯寄希望于误打误撞地演化出一个好结果,应该提前深思熟虑地做好设计,再辅之以小的改进。

    语言的不精确性,可以用“普通话”(Ubiquitous Language)来解决,即大家在讨论任何东西之前先规范语言,统一词汇的定义。兼顾稳固和灵活的设计,则由良好的分层来做到。

    DDD 把模型分成四层。

    • UI 层,负责界面展示。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负责业务流程。
    • 领域层(Domain Layer),负责领域逻辑。
    • 基建层(Infrastructure Layer),负责提供基建。

    分类的依据是:越往上,预期变动越频繁;越往下,预期变动越少。

    对于程序员来说,UI 和基建应该很容易分清,一个只管展示,一个只管提供持续储存、网络传输等等基础设施,都没有“业务”的参与。容易混淆的是应用层和领域层,在这两层中存在的,就是应用模型和领域模型。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领域模型?

    什么是“领域”模型

    按 DDD 的定义,领域模型应该捕捉“业务规则”或者“领域逻辑”(business rules / domain logic),而应用模型则捕捉“应用逻辑”(application logic)。

    模型属于哪一层,有个粗略的判断方式。如果是一个实体(entity)和针对实体的增删改查,就属于领域层;如果是一个场景, 比如出现在 UI 菜单上的选项,就属于应用层。

    比如:账单,用户,编辑商品,编辑库存,这些是领域层;“购买商品”,则是应用层。

    前者是针对实体的操作。每一个实体都只有增删改查这样的操作。与之相反的是,要完整实现“购买商品”这个场景,也许需要检查库存、创建订单、创建交易等多个操作。

    这样看来,领域模型就像是数据库的表。不过,除了字段定义之外,领域模型还需要有领域逻辑。关系型数据库通常可以部分实现领域逻辑,比如使用外键、自增 ID 等等,但是更为复杂的领域逻辑则需要用代码来实现。比如,在创建订单的时候,需要扣除相应数量的库存;当订单失效,则需要恢复库存。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领域逻辑。

    第一,领域逻辑就是显性的专业知识,是相对容易理解和学习的部分。买了东西要给钱,出了货要扣库存,飞机来了要腾跑道,炮弹来了要拦截,这些都是专业知识中符合逻辑,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和学习。与之相对的是隐性的专业知识,或者 Martin Fowler 所说的“业务非逻辑”(business illogic),指的是逻辑很难推论的软知识,与人相关的部分,与不可抗拒的、稀奇古怪的意外情况相关的部分。

    第二,领域逻辑是提纯、通用的规则。不管是买手机、买房、买汽车,都会有创建订单、创建交易这样的零售领域模型,它是高度提纯、通用的。如果我们需要去修改领域模型,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此外,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某个事物,这个事物,就是领域模型的正确、完整性。对领域模型的正常操作,总会给我们一个“合规”的领域。

    不管我们怎么去玩弄订单、交易、商品模型,增删改查,乱搞一通,最后出来的结果都应该符合规则。创建订单的时候,订单模型会尝试减库存,成功,则创建,失败,则不允许创建,如此云云。最后出来的结果不会有逻辑问题,比如订单上的商品不存在,或者交易对应的订单不存在。

    当然,领域模型只管“合规”,但不管“合理”。大型超市里,一位收银员决定把所有货品下架,这是否合理?这个不属于领域模型关心的范围,领域模型只知道,要把货物库存的位置从货架转移到仓库,目标仓库必须有能存放这个货物的空位,转移完毕时从货架的可用空间中减去货物的大小。至于谁做,为什么做,能不能做,这么做合不合理,(通常)不在领域层的关心范围,而是放到应用层去做。

    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一个客户在黑名单中,不允许购买,那么这个检查,通常是在应用层去检查。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复用领域模型或者调整应用规则,而不至于把易变的应用规则混到稳定的业务规则里去。

    模型的设计和实现

    那么,DDD 的模型属于业务描述还是代码、数据库定义?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二者都是。好的业务描述应该能非常好地对应到代码,代码也应该以最清晰地方式来呈现业务描述。当然,转换和适配肯定不可少,毕竟有先例摆在那。想要达到设计即代码的 UML,尸体都还是温的。

    设计和实现的最佳契合点,其实就在“界面”之中。“界面”这个名字本身已经体现了这层意思。所以,建好的模型,和暴露出来的界面、接口,应该有相当高(或者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这个界面,可能是一个类的公开成员函数,也可能是一个微服务上暴露出来的 RESTful 接口,或者是一个公开的普通 Web API,都没有差,只要和设计符合就行。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

    • DDD 把业务分成 UI、应用、领域、基建四层,其核心是高度提纯、通用、少变化的领域层,是谓“领域驱动”;
    • 领域层中包含领域模型,捕捉领域逻辑,暴露出接口用于操作领域模型,这些接口提供的操作可以确保领域是自洽的;
    • 领域模型既是业务描述,又是代码实现的结构设计,二者的结合点在于公开出来的界面、接口。
  • 相关阅读:
    JavaScript 与 Java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论在概念还是设计上。
    JavaScript 是脚本语言
    java String去除两端的空格和空字符
    response.sendRedirect 的功能是地址重定向(页面跳转)
    Java中“|”和“||”用法的区别
    如何居中div?
    DIV居中的几种方法
    table 中的tr 行点击 变换颜色背景
    Html-浅谈如何正确给table加边框
    背景图以拉伸方式(不重复)填充背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l--/p/84773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