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软件工程之美4讲——瀑布模型之外,还有哪些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之美4讲——瀑布模型之外,还有哪些开发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就是为了要解决客户的需求不明确和需求多变的问题。先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然后收集用户反馈,再反复修改确认,使开发出的软件能真正反映用户需求,这种开发模型就叫快速原型模型,也叫原型模型。
    软件原型,重点是反映软件核心功能和交互,功能可以是不完整的,可靠性和性能要求不高,但开发速度可以很快。原型模型因为能快速修改,所以能快速对用户的反馈和变更作出响应,同时原型模型注重和客户的沟通,所以最终开发出来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
    但这种快速原型开发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在原型开发过程中,没有经过严谨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可靠性和性能都难以保障。
    针对原型模型的这种快速、低质量的特点,通常有两种处理策略:

    • 抛弃策略
    • 附加策略

    抛弃策略是将原型只应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在确认完需求后,原型会被抛弃,实际开发时,将重新开发所有功能。
    附加策略则是将原型应用于整个开发过程,原型一直在完善,不断增加新功能新需求,直到满足客户所有需求,最终将原型变成交付客户的软件。采用哪种策略来应用原型模型,还是要看项目特点,包括所采用原型开发工具和技术的成熟度。
    原型制作并不一定要像传统代码一样进行设计编码,有很多原型工具,像 Axure、墨刀等,简单的拖拽就可以实现简单的界面和交互,同样可以达到确认需求的目的。现在原型设计已经成为产品经理确认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

    大瀑布拆小瀑布

    瀑布模型的很多问题,根源都是周期太长。
    周期长所以中间难以响应变更,周期长所以客户很久才能看到结果,周期太长所以风险不好控制。如果能将周期变短,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增量模型 和 迭代模型
    增量模型——按模块分批次交付增量模型是把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然后在每个小模块的开发过程中,应用一个小瀑布模型,对这个模块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相对瀑布模型而言,增量模型周期更短,不需要一次性把整个软件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是分批次交付。你会发现,增量模型将整个系统进行模块化处理,所以你可以分批次交付软件产品,使用户及时了解软件项目进展。如果一个模块有问题,或者需要做需求变更,对整体影响也有限。在开发的时候,也可以灵活地按照模块来分工,多个模块并行开发提升效率。因为增量模型的根基是模块化,所以,如果系统不能模块化,那么将很难采用增量模型的模式来开发。另外,对模块的划分很抽象,这本身对于系统架构的水平是要求很高的。基于这样的特点,增量模型主要适用于:需求比较清楚,能模块化的软件系统,并且可以按模块分批次交付。
    迭代模型——每次迭代都有一个可用的版本迭代模型每次只设计和实现产品的一部分,然后逐步完成更多功能。每次设计和实现一个阶段叫做一个迭代。
    在迭代模型中,整个项目被拆分成一系列小的迭代。通常一个迭代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会太长,例如 2~4 周。每次迭代只实现一部分功能,做能在这个周期内完成的功能。在一个迭代中都会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类似于一个小瀑布模型。迭代结束时要完成一个可以运行的交付版本。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很容易混淆,因为都是把大瀑布拆成小瀑布。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如何拆分项目功能上。增量模型是按照功能模块来拆分;而迭代模型则是按照时间来拆分,看单位时间内能完成多少功能。还是用盖房子来理解,增量模型则是先盖厨房,再是卧室,这样一个个模块来完成。而迭代模型则是先盖一个简单的茅草房,有简易的土灶和土床,然后再升级成小木屋,有更好的灶和更好的卧室,这样一步步迭代成最终的房子。我原来参与过的瀑布模型开发的项目,因为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最终结果,而且结果通常跟最初描述的结果相差较多,客户看到后多少会有些心理落差。迭代模型最难的部分,在于规划每次迭代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多了可能完不成,少了可能造成每次迭代工作量不饱和,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一个迭代一个迭代的去调整。迭代模型由于在初始迭代时,只清楚当前迭代的需求,而不知道后续需求,设计可能会考虑不周全。这样的话,迭代一多,系统会有不少冗余,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对系统进行重构。另外每次迭代,用户可能会增加新的需求和对现有需求进行更改,因此开发时间上可能会比预期要长。如果你做的是小项目的话,并不建议使用迭代模型来开发。

    我该选择什么过程模型?

    场景一:外包项目,需要阶段验收假如你现在是一家外包公司,你可以采用瀑布模型开发,但是甲方需要对你项目的每个阶段进行验收测试,以确认你是不是达到要求。针对从需求定义一直到编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测试验收。如果画成图,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这个模型就是 V 模型,本质上它还是瀑布模型,只不过它是更重视对每个阶段验收测试的过程模型。

    场景二:项目风险高,随时可能会中断如果你现在要做一个风险很高的项目,客户可能随时不给你钱了。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瀑布模型,无疑风险很高,可能做完的时候才发现客户给不了钱,损失就很大了!这种情况,基于增量模型或者迭代模型进行开发,就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你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交付的时候,要同时做一个风险评估,如果风险过大就不继续后续开发了,及时止损。这种强调风险,以风险驱动的方式完善项目的开发模型就是螺旋模型。

    场景三:山寨一款软件产品,希望能快速上线发布其实软件行业山寨的案例不少,山寨项目的特点是,项目需求是明确的,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时候就可以选择增量模型,划分好模块,先实现核心模块,发布可运行版本,再增量发布其他模块。多模块可以同步开发。

    场景四:客户都没想清楚想要什么,但是个大单子很多项目,客户一开始都没想清楚想要的是什么,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分析定义需求,但是单子很大,值得认真去做好。那么这样的项目,你可以考虑拆分成四个阶段:

    1. 初始阶段主要是确定需求边界和主要风险,几乎没有什么开发工作。
    2. 细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需求,可以采用快速原型模型开发,和客户对需求反复确认,需要辅助一定量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对代码质量可以要求比较低,重点是确认需求。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版本迭代。
    3. 构造阶段在需求确认清楚后,现在可以使用迭代模型来开发,逐步交付产品。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开发和测试。如果迭代中,有新的需求加入或者需求变更,也可以在新的迭代中加入。
    4. 交付阶段在开发和测试完成后,产品可以交付客户,根据线上运行情况还需要修复一些 Bug。这个阶段重点是测试和部署。也会有多个迭代。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下图这样。上面这种开发方式来源自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UP),适用于复杂和需求不明确的软件系统。

    场景五:我的产品已经上线,但是需要持续更新维护很多产品在上线后,还在保持不停的更新维护,修复 Bug、增加新功能,每个月甚至每周更新。在这种情况下,迭代模型是比较合适的。固定时间周期,在固定的周期内选择适合的需求开发任务和 Bug 修复任务去完成,按时发布。另外还可以尝试敏捷开发,也是基于迭代的开发模型,它也强调快速交付,每次交付系统的部分功能,来保证客户满意度。在敏捷开发中,系统交付的周期称之为冲刺(Sprint)。严格来说,敏捷开发并不算是一种开发模型,更像是框架或指南。

  • 相关阅读:
    tomcat安装apr优化
    mysql配置主从同步
    hadoop分布式安装
    SSH端口转发详解及实例-转载
    Jmeter实现简单web负载测试
    使用Jmeter进行http接口测试
    Jmeter如何使用数据库返回值实践
    学习使用Jmeter做压力测试(一)--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Jmeter建立一个扩展LDAP测试计划
    Jmeter服务器监控插件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5248252144dzx/p/1433666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