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介绍目前前端人员开发app的几种方法,具体介绍hbuilder开发app,一扇赞新的大门~
无所不能的js
最开始js仅仅局限于网页上一些效果,操作网页内容等,
但是nodejs把js带入了后端,也就是服务器端,从此前端人员可以涉及后端,前后通吃,
native.js(以及其他js,稍候介绍)把js带入了移动端,从此前端人员前后移动通吃。
前端涉及app的两种方式
适应移动端的网页
大家都很熟悉的bootstrap,和现在刚出来的amazeui就是这种方法的代表,
说的简单点就是对移动端做了适配,是的布局样式组件都适合移动端展示,
我的个人网站(uikoo9.com)就是使用bootstrap3做的,手机浏览效果也很好。
缺陷:毕竟不是app,不管怎么样也没办法取代app的便捷和功能强大。
js+html+css+打包技术
比较有名的就是phonegap了,国内的是hbuilder,
大概的意思是html负责页面内容,js负责效果以及调用原生app方法,ui框架负责样式,
最后打包成apk或者ipa。
hbuilder(http://www.dcloud.io/)
不谈phonegap,不适用国内国情,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是一个开发的ide,其实就是对eclipse进行了深度定制。
特点是快捷键比较多,支持移动app开发(h5+方式)。
h5+(http://www.html5plus.org/#home)
终于说到正题了,这个就是之前提到的打包技术,
可以说nodejs将js带到后端,h5+将js带到移动端。
原理
上面说过的原理,再次说一遍:
html负责页面,也就是的内容和框架;
js负责调用方法,也就是调用一些移动端原生;
ui负责样式,比较有名的bootstrap,amazeui,jQuery mobile,mui
ui比较
上面说的几个ui,做下简单比较,仅代表个人观点,
amazeui,功能和bootstrap重复,官方解释是对中文排版做了优化,个人觉得有点多余,bootstrap就很好。
bootstrap,适合移动端浏览网页适配,移动端浏览效果不错,但是还是网页。
jquery mobile,专门对移动端做定制,看起来就像手机应用一样,js+css(300k),国外的,不推荐,有坑。
mui,这个是推荐的,比较了jqmobile和mui,显然mui效果样式好点,估计也会有坑,但是支持国产吧。
前端搞app
搭建开发环境
不需要搭建iOS和Android的开发环境,只需要下载hbuilder(估计需要Java环境支持),
选定ui
目前推荐mui,效果不错
写事件
通过js调用原生方法实现app效果
写业务逻辑
如题
代码和图片(简单示例)
文字说再多感觉也不是很大,下面来代码和图片,
文件结构:
你没有看错,仅仅需要一个html页面,加一些js,css,这个例子使用的jquery mobile
页面代码:
head部分,仅仅引入一些必须的js和css
- <head>
-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aximum-scale=1.0, user-scalable=no" />
- <title>hello world</title>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js/jquery.mobile-1.4.5/jquery.mobile-1.4.5.min.css"/>
- <script src="http://cdn.staticfile.org/jquery/2.0.1/jquery.js"></script>
- <script src="js/jquery.mobile-1.4.5/jquery.mobile-1.4.5.min.js"></script>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function helloworld(){
- alert("hello world!")
- }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plusready', function(){
- alert("welcome to Html5plus!");
- });
- </script>
- </head>
body部分,普通的页面
调试
手机连接电脑,然后在hbuilder下运行——手机运行——在设备上运行,
就直接可以在手机上看效果了
效果
打包
在hbuilder中发型——app打包,然后交给云端去打包,打包好后会自动下载,例如
心动了吗?
现在,如果你会html+js+css,那你只需要一个hbuilder就可以开发app了,通吃android和ios
原文链接:http://blog.csdn.net/uikoo9/article/details/4345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