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符号是人类智力的延伸
8.1语言前的思维
8.2语言下的思维——反射效用
8.3人-符号(-工具)-世界
8.3.1人与世界
8.3.2符号与世界
从符号与世界的关系来说,符号的出现首先是用于表征世界,世界决定了符号的表示。对一个限定范围与视角的子世界,符号表示可以是多种多样,符号的表示是否准确、完整,这是决定对符号表示取舍的首要标准,在满足这一条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追求符号表示上的经济与优美。但这不能反过来,再雅致的理论,如果不是有效的,也是不会被接受的。
符号对世界的表征是成功的,我们会通过符号来理解世界,我们所能知道的往往是这种表示下的世界,这种表示下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面貌有多大差别?在没有得到更有效的表达前,经常是不得而知。牛顿在创建经典物理学后,在相对论出现前,除了那些最具批判性的人会质疑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概念、以及力作用的无时滞外,牛顿的表示是足够让人满意的。
符号在认知性活动中分为二个过程,一是构建,对一定范围或一定视角下的世界形成概括的表示,得到领域语言,对应领域的理论,这是从世界到符号的过程;二是应用:用理论的语言是对划定范围或设定视角的世界内的具体现象进行描写解释,或对实际问题进行求解,这是世界与符号匹配的过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技术化的过程,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产品与工程,这是从符号到世界的过程。
形成对世界有效、经济的表示,除了需要牛顿、爱因斯坦等的天才,也与符号的表现力相关,甚至可以说后者决定前者,因为一代人在特定的符号方式下成长,特定的符号方式也就成了必然的表达方式,把绳结打得繁花似锦,它也表达不出牛顿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符号的表现力来源于符号的形式与操作方式,这是由符号的媒介系统决定的
符号表达世界所形成特定的符号体系,可放在逻辑、形式与意义视角下来考察,从这体系形式类推,或者改变初始的假设,可以得到更多的体系形式,它们在逻辑上仍可达到与原有形式相同的自洽,并且是人可理解的,也就是对人意识来说是有意义的。符号不只用于写实,符号的空间可以产生意识上多样的可能世界,现实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符号决定了世界。
符号对世界的表征,是一种人造物理物——符号对自然物理的逻辑模拟,模拟成功的情况下,符号的表示与真实的现象间可以实现同现、同构与协变。用今天的术语来说,符号是信息的比特世界,现实是原子的世界,这是二个不同世界,符号只能逐步准确地描写世界,但不可能与世界没有差别,在今天这一常识也会受到重新审视。
在今天分子生物学里,DAN、RNA一类分子,它们是生物质的存在,但它们存在似乎是为信息服务的。
( 图中内部的短直线为碱基对)
DNA的螺旋结构上排列着四种碱基A、T、C、G,四种碱基双双成对:A-T、T-A、C-G、G-C,简单地说这“四进制”碱基对的排列就编码了遗传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在DNA里可以被复制、转录。这可能还不算语言,只是一种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关键是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它们的表达决定了其所属生命的高矮胖瘦,有没有翅膀,会不会说话,甚至是乐观还是悲观的,DNA编码还能自我进化。这是个有趣的科学领域,不在于认定是不是语言,而是自然界也进行着信息编码,信息的编码与演变最终决定了实际的生命体。
物理学也经历着相似的思考,可以从宇宙是否是一台图灵机的问题讲起。自然的过程如果知道其规律,就可以用图灵机来模拟,那么反过来自然的过程可以被看作就是在做物理的计算,接下来整个宇宙的历史能否看作是一个物理计算的过程?图灵机能否模拟出宇宙史?如果图灵机能够精确模拟出宇宙史,或者只是大致模拟出宇宙史,不管这台图灵机是否需要与宇宙本身一样复杂或者需要的是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 引起思考的是世界的本源还是物质性的吗?那种打开分子看到原子,打开原子看到原子核、电子,然后是质子、中子、夸克……的物质性,以及物质由能量驱动的运动形式。
现在物理学里有一派观点是:通过信息的结构、系统与计算可以理解世界,所谓“万物源于比特”,这种理解下不一定得到与当前科学描述方式一致的知识,比如有人相信:驱动宇宙从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化合物、单细胞生物、高等生物、直至人类,这个不断复杂的过程背后的信息模式与计算规则是简单的,现象上的纷繁复杂是计算过程中演化出的。对生物学、物理学的此种理解甚至可推广至任何科学分支。
本书对上述观点并不持肯定态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说明本书关于人、符号、世界关系的相关观点。上面的叙述中涉及了信息、计算、认知、符号等多个概念,找不到它们的定义与关系的清楚交待,不能认为这是一个清楚表述的观点,或者是学习研究不够认真。如果语言符号是你研究的一个主题,你会更倾向于不去涉及本体论的理解。人的认知需要一种人造物来承载——符号,世界自己不会以一个缩小的形式在水晶球里演示给人类,只要是符号的认知表达,它都带有主观性与阶段性,不可能是稳定的,以世界本身的信息结构与计算规则来呈现知识,这是不存在的。
起源于现代通信理论的‘信息’一词,通常指降低不确定性的数据,通信双方有共同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基于新的数据谈论现实倾向于各种可能性的哪一种,这是有意义的。本书所述的符号对世界的表征,是人对世界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从混乱中整理出秩序的过程,直接看这是不同的场景,能否应用‘信息’概念来解释后者?一种可能是:符号表示出各种可能的世界,现实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种意义上应用‘信息’一词,这是一个需要太多额外开销的主意,也不清楚这样做是否有足够的意义。
传统的认知知识,除了领域本身是历史性的外,整体上并不从过程来看待事物,而是把一个领域或一定视角下的事物概括为一些概念与规律。知识的概括性能否用‘信息编码方式’来分析,目前还未见这样的技术与实践。呈现知识的符号,是科学也是种艺术,在准确表征世界的前提下,自然会追求符号系统尽量简洁,但这还会有制约,不能说其中的信息量是某个数值,用0、1表现出同样的信息就可以,符号、符号系统还要考虑它的形式是人可以接受,容易理解,学习者可以建构起认知的。
应用领域语言对具体现象描述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其过程,主要利用的也是计算,但不能理解计算就是用于对过程的表征。首先得能够对过程前、过程中、过程后,各种状态下的存在统一地表征,其次在本书面向的领域,广义的计算是从逻辑来理解的,不同形式相同性质的二个符号、符号表达式构成某种同一关系,基于这类关系进行的替换就是计算,比如从一般到具体也视为一种计算,其背后是包含关系,一种单向可替换关系:特殊可以替换一般。计算概念可以从实际过程来抽象,也需要转为逻辑形式,才可能实现闭合可运行。如果计算所用的可替换关系都是相等的关系,即任何情况下都可双向替换的关系,那么计算是可逆的,自然的过程因为时间的方向性,本质上都是不可逆的。
有一个比喻说我们的认知如就像一圆,知道的越多,圆周越大,不知道的就更多,或许有一天发现自然的基本规律也是随着时间非连续地变化的,上面所有的讨论都会不成立。
(作者(LQS)注:因在不同地方发表带来的冲突,第九章(最后一章)暂时不能在本平台发布,得等一等。另外。作者写有公众号“产品需求分析之道”,基本上是实践性的文章,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