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csdn.net/thriving_fcl/article/details/72565455
前言
学习RNN的时候很多人应该都有看过Andrej Karpathy写的The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使用基于字符粒度的RNN让机器学会自己生成文本,比如令自己训练的RNN学会写歌词、写代码、写小说、写诗,听着就很新奇。
github上虽然已经有实现好的Char RNN,比如
1. https://github.com/karpathy/char-rnn
2. https://github.com/crazydonkey200/tensorflow-char-rnn
但是想要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实现一遍。自己写一遍好处还是很多的,比如加深对RNN(LSTM)的理解,可以熟悉深度学习的框架。因为我主要用tensorflow,所以就基于tensorflow实现了一遍Char-RNN。
注:本文使用的tensorflow版本为1.0.0
个人经验,在实现的过程中最好是抛开别人代码的影响,只根据基本理论以及所用的框架的API文档一步步把代码写出来跑通,这样自己的收益才是最大的。
模型选择
要让机器生成文本,本质上是需要一个语言模型。语言模型可以用来评估一句话是自然语言的概率,即根据一句话中已观测到的词,预测下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也就是要能够处理序列数据,根据已有的序列数据,推断接下来可能的数据。如一句话“已经到了午餐时间,我正准备去吃{?}”,根据前面的描述,可以推断“吃”字背后是要接上可食用的东西,并且是可以作为午餐的,可能是“饭”、“面”等等,通常不可能是“汽车”、“树木”之类…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处理序列数据,并且能够抽象出过去序列与任务相关方面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预测未来的模型。
神经网络中,RNN天然适合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它可以提取任意长度序列(x(t),x(t−1),...,x(1))(x(t),x(t−1),...,x(1))的摘要,选择性地精确保留过去序列的某些方面。而保留这些信息的方式则是通过RNN内部的隐藏状态。
但是RNN又有很多变体,因为基本RNN只有一个隐藏状态,对长距离的记忆效果不好,在模型参数迭代优化的时候存在梯度弥散的问题,因此又有了采用LSTM单元的RNN以及其他的变体,如GRU等等。
因此,在Char RNN的实践当中,就选用LSTM作为基本的模型。
因为tensorflow中已经实现了LSTM的单元,如果不是为了学习LSTM的原理,可以不需要自己去实现它。相应的API为
tf.contrib.rnn.LSTMCell()
- 1
模型定义
我们需要定义一个class用来定义网络的结构,以及实现inference的接口。如果初次接触RNN,刚开始动手写的时候可能会一头雾水,我们已经有了LSTM的API,怎么把它拓展成可以接受文本的训练数据进行训练,最后再根据输入的一些文字,输出接下来文字的模型呢?
我的做法是先明确输入与输出,以及我所知道的必备要素,然后再把它们衔接拼凑起来。
基本LSTM单元
首先我们要用到LSTMCell,它的必填参数是num_units,也就是每个LSTM Cell中的单元数,与输入向量的维度是一致的。我们的输入是词向量,维度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这里用一个参数rnn_size
来表示。定义基本LSTM Cell的代码如下
# 定义基本lstm单元
lstm_cell_list = [tf.contrib.rnn.LSTMCell(rnn_size) for _ in xrange(layer_size)]
# 使用MultiRNNCell 接口连接多层lstm, 并加上dropout
self.cell = tf.contrib.rnn.DropoutWrapper(tf.contrib.rnn.MultiRNNCell(lstm_cell_list), output_keep_prob=output_keep_prob)
- 1
- 2
- 3
- 4
明确输入
在训练的过程中,每次都feed进一个batch的数据,batch的大小也是我们定义的,用batch_size
表示,因此LSTM模型所接受输入的shape为(batch_size, rnn_size)
。
如果我们使用预训练好的词向量作为输入,那么这里就可以写成
tf.input_data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hape=[batch_size, rnn_size], name='input_data')
- 1
但我们希望词向量可以在train的过程中被改变,更适应我们的训练数据。那就要用Variable
来表示词向量矩阵。因此我们要定义一个变量来表示,词向量矩阵的维度应该是 vocab_size * rnn_size
。 即每一行代表一个词,列数就是我们需要自己定义的词向量维度。定义了词向量矩阵的变量,每次输入的时候,还需要为输入的词找到对应的词向量,这些tensorflow都为我们封装好了,代码如下
embedding = tf.Variable(tf.truncated_normal([vocab_size, rnn_size], stddev=0.1), name='embedding')
inputs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 self.input_data)
- 1
- 2
tf.nn.embedding_lookup
这个函数就是用于返回所查找的词向量Tensor的。
embedding_lookup(params, ids, partition_strategy=’mod’, name=None, validate_indices=True, max_norm=None)
其中params
是词向量矩阵,ids
是需要需要查找的词的id。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 假设有词向量空间x
x = [[1.0,2.0,3.0],[4.0,5.0,6.0],[7.0,8.0,9.0]]
vx = tf.Variable(x, name='vx')
ids = tf.placeholder(tf.int32, name='ids')
inputs = tf.nn.embedding_lookup(vx, ids)
# 假如每个batch有3个句子,每个句子有两个词,词的id如下
input_data = [[0,1],[1,2],[0,2]]
with tf.Session() as sess: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sess.run(inputs, feed_dict={ids:input_data})
# 输出结果如下
>>> array([[[ 1., 2., 3.],
[ 4., 5., 6.]],
[[ 4., 5., 6.],
[ 7., 8., 9.]],
[[ 1., 2., 3.],
[ 7., 8., 9.]]], dtype=float32)
输出结果的shape为(3,2,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用上述方式就可以查出来一个batch中每个句子的每个词对应的词向量。所以我们原始输入的batch中,每个元素是一个sequence,sequence中的元素又是每个词对应的id。
这部分的完整代码如下
self.input_data = tf.placeholder(tf.int32, shape=[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name='input_data')
# 指定这部分使用CPU进行计算
with tf.device('/cpu:0'):
embedding = tf.Variable(tf.truncated_normal([vocab_size, rnn_size], stddev=0.1), name='embedding')
inputs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 self.input_data)
- 1
- 2
- 3
- 4
- 5
- 6
明确输出
因为在Char RNN中,每一时刻的输出都是下一时刻的输入,因此LSTM的输出otot与输入xtxt维度是一样的。但otot并不是Char RNN模型的输出,otot之后还需要跟全连接层以及softmax层来判断每个词出现的概率。每一时刻都有一个输出,在训练的阶段,需要收集每一时刻的输出,以便与targets进行比较来计算loss。因此需要有一个循环来展开整个lstm。展开的这部分tensorflow也有API可以调用,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还是自己实现一遍比较好。代码如下
# 定义初始状态
self.initial_state = self.cell.zero_state(batch_size, tf.float32)
with tf.variable_scope('RNN'):
for time_step in xrange(sequence_length):
# 因为LSTM Cell调用__call__()方法时,会使用到get_variable()获取内部变量
# 如果reuse的flag是False,调用get_variable()后会查找该variable_scope中有没有重名的变量,如果有就报错
# 如果reuse的flag是True,调用get_variable()后则是在当前的variable_scope找不到变量时报错
# 因此在这部分需要reuse的时候要定义一个variable_scope,否则之后想用get_variable()定义新变量都会报错
if time_step > 0:
tf.get_variable_scope().reuse_variables()
if time_step == 0:
output, state = self.cell(inputs[:, time_step, :], self.initial_state)
else:
output, state = self.cell(inputs[:, time_step, :], state)
outputs.append(output)
self.final_state = state
softmax_w = tf.Variable(tf.truncated_normal([rnn_size, vocab_size], stddev=0.1), name='softmax_w')
softmax_b = tf.Variable(tf.zeros([vocab_size]), name='softmax_b')
# 执行完循环以后,outputs的shape=(sequence_length, batch_size, rnn_size)
# 而matmul接受的矩阵的rank必须是2,因此还需要做一下转换
# tf.concat()转换后的outputs的shape为(batch_size * sequence_size, rnn_size)
outputs = tf.concat(outputs, 0)
self.logits = tf.matmul(outputs, softmax_w) + softmax_b
self.prob = tf.nn.softmax(self.logit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定义loss与train_op
要定义loss函数首先要有正确的输入,因此先定义targets。在实际feed的时候,要注意targets中的顺序必须与outputs中预测结果是对应的。这个之后写一个辅助函数来对输入的targets进行转换。
loss函数的定义使用cross_entropy,tensorflow中有相应的API tf.losses.softmax_cross_entropy
, 这个API封装了softmax步骤,因此应该传入logits而不是把softmax之后的prob传进去。
定义完loss之后就需要定义optimizer与train_op。
通常可以直接train_op = tf.train.AdamOptimizer(self.lr).minimize(self.cost)
。但是RNN的训练中很有可能因为梯度过大导致训练过程不稳定而不收敛,因此需要对计算出的梯度做一步裁剪,再手动更新梯度。
这部分的代码如下
self.targets = tf.placeholder(tf.int32, shape=[None, vocab_size], name='targets')
self.cost = tf.losses.softmax_cross_entropy(self.targets, self.logits)
self.lr = tf.Variable(0.0, trainable=False)
tvars = tf.trainable_variables()
grads, _ = tf.clip_by_global_norm(tf.gradients(self.cost, tvars), grad_clip)
optimizer = tf.train.AdamOptimizer(self.lr)
self.train_op = optimizer.apply_gradients(zip(grads, tvar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到这里为止Char RNN的主要部分,即模型的结构及其训练所需的op都定义完成了,train与inference部分的代码都大同小异,就不特别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