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有 100W 条数据的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username`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address`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password`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
explain 分析
- type:前三个的 type 值为 index,表示全索引扫描,就是把整个索引过一遍就行(注意是索引不是整个表);后两个的 type 值为 all,表示全表扫描,即不会使用索引。
- key:这个表示 MySQL 决定采用哪个索引来优化对该表的访问,PRIMARY 表示利用主键索引,NULL 表示不用索引。
- key_len:这个表示 MySQL 使用的键长度,因为我们的主键类型是 INT 且非空,所以值为 4。
- Extra:这个中的 Using index 表示优化器只需要通过访问索引就可以获取到需要的数据(不需要回表)。
原理分析:
主键索引和普通索引的存储又有所不同:
在主键索引中,叶子结点保存了每一行的数据。而在普通索引中,叶子结点保存的是主键值,当我们使用普通索引去搜索数据的时候,先在叶子结点中找到主键,再拿着主键去主键索引中查找数据,相当于做了两次查找,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回表操作。
对于 select count(1) from user;
这个查询来说,InnoDB 引擎会去找到一个最小的索引树去遍历(不一定是主键索引),但是不会读取数据,而是读到一个叶子节点,就返回 1,最后将结果累加。
对于 select count(id) from user;
这个查询来说,InnoDB 引擎会遍历整个主键索引,然后读取 id 并返回,不过因为 id 是主键,就在 B+ 树的叶子节点上,所以这个过程不会涉及到随机 IO(并不需要回表等操作去数据页拿数据),性能也是 OK 的。
对于 select count(username) from user;
这个查询来说,InnoDB 引擎会遍历整张表做全表扫描,读取每一行的 username 字段并返回,如果 username 在定义时候设置了 not null,那么直接统计 username 的个数;如果 username 在定义的时候没有设置 not null,那么就先判断一下 username 是否为空,然后再统计。
select count(*) from user;
,这个 SQL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被 MySQL 优化过,当 MySQL 看到 count(*)
就知道你是想统计总记录数,就会去找到一个最小的索引树去遍历,然后统计记录数。
=========>为主键索引(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是数据,而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则是主键值,所以普通索引的索引树要小一些。然而在上文的案例中,我们只有主键索引,所以最终使用的就是主键索引。
结论:
第一个查询性能最高,第二个次之(因为需要读取 id 并返回),第三个最差(因为需要全表扫描),第四个的查询性能则接近第一个。
《=========================================================================================》
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找到了索引就找到了需要的数据,那么这个索引就是聚簇索引,所以主键就是聚簇索引,修改聚簇索引其实就是修改主键。
非聚簇索引:索引的存储和数据的存储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找到了索引但没找到数据,需要根据索引上的值(主键)再次回表查询,非聚簇索引也叫做辅助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