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业务通用框架的思考
业务系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保存、更新和删除订单,或者保存订单和保存客户,走的根本不是一个流程。但是,它们还是有共同点,它们的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下面的几个部分:
- 拿到增删改等操作所需的基础数据;
- 初始化基础数据;
- 对基础数据进行校验;
- 利用基础数据,构建出要进行增删改等操作的对象;
- 持久化或其他操作。
基于这一点,我试着抽取出一套适用于不同业务、不同用例、不同场景的通用业务框架。刚好,去年部门开始重构订单系统,我试着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经过几次调整后,总算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业务通用框架--entitybuilder。
当然,我更多想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规范,而非工具本身。如果真要说是框架,entitybuilder 就太简陋了。
entitybuilder 的结构
entitybuilder 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基础数据 base data、构建器 entity builder 和结果对象 result entity。我拿到了 base data,把它丢进 entity builder,entity builder 就会帮我构建出 result entity,拿到 result entity 后,我要持久化也行,直接返回给更上层调用者也行。
entity builder 构建 result entity 的过程被定义为:初始化->校验->构建。
entitybuilder1.0--规范流程
基于上面的模型,也就有了 entitybuilder1.0,它的结构如下。
对调用者来说,只需要设置好基础数据,调用build
方法就能完成初始化、校验、构建,当然,EntityBuilder
还支持仅作为校验器使用,因为有时我们并不需要结果对象,只需要校验基础数据就行。
对实现者来说,用户需要继承AbstractEntityBuilder
,并实现初始化、校验和构建方法。
以订单保存为例,下面展示如何使用 entitybuilder。代码的调用非常简单,这里需要注意,EntityBuilder
对象必须是多例的。
public String save(DefaultOrderSaveCmd cmd) {
// 获取构建器(多例的)
EntityBuilder<BaseOrderSaveCmd, OrderSaveE> entityBuilder = getSaveEntityBuilder();
// 设置基础数据
entityBuilder.setBaseData(cmd);
// 构建保存实体
OrderSaveE entity = entityBuilder.build();
// 持久化操作
orderDao.save(entity);
return entity.getId();
}
entitybuilder2.0--多场景支持
entitybuilder1.0 只是规范了业务流程,在多场景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一个业务用例可能会有不同的场景,例如,客户保存可能就不只一个入口,按照 entitybuilder1.0 的设计,我们需要将所有场景的逻辑都堆积到构建器中。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参考 spring 的 postprocessor,我在构建器中引入了校验器和处理器的支持。构建器中定义了用例的主流程,不同场景可以通过注册校验器和处理器来对主流程进行修饰。在 entitybuilder1.0 的基础上修改,得到以下结构:
和 entitybuilder 1.0 相比,对调用者来说,可以通过注册验器和处理器来影响构建器的主流程,对构建器实现者来说,改为继承AbstractFlexibleEntityBuilder
。
那么校验器和处理器如何影响主流程呢?下面通过一张图来说明。在 entitybuilder1.0 中,调用者无需知道构建器中的逻辑,现在却需要知道(有好有坏吧)。
以订单保存为例,代码示例如下。
public String save(DefaultOrderSaveCmd cmd) {
// 获取构建器
AbstractFlexibleEntityBuilder<BaseOrderSaveCmd, OrderSaveE> entityBuilder = getSaveEntityBuilder();
// 设置基础数据
entityBuilder.setBaseData(cmd);
// 对构建器进行部分更改,例如注册处理器或检验器
entityBuilder.registerValidator(myOrderSaveValidator);
entityBuilder.registerEntityBuilderPostProcessor(myOrderSavePostProcessor);
// 构建保存实体
OrderSaveE entity = entityBuilder.build();
// 持久化操作
orderDao.save(entity);
return entity.getId();
}
基础数据的组成
entitybuilder 的可用性极大依赖于基础数据的规范。在 entitybuilder 中,基础数据的成员属性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主体属性和关联对象。例如,订单的基础数据就包括了订单本身以及它的关联对象,如客户、操作人等。
为什么要包含这两个部分呢?
构建器中包含了业务的大部分逻辑,我们需要调用各种通用方法,这些方法的入参对象无非就是主体属性或关联对象属性。基础数据对象将在 EntityBuilder 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传递,通过它来传递关联对象,可以保证关联对象只需要初始化一次,从而减少重复 IO。
如果一开始放入构建器的基础数据对象中已经有关联对象了,那么,构建器也不会再去初始化它。这一点在批量构建时将非常有用。
事务控制
在 entitybuilder 的规范中,结果对象的持久化是在一个事务/方法中完成主体对象和关联对象的持久化,但是,在某个场景下,我们需要在事务中进行某些自定义操作,例如,订单保存完成后,向某个外部系统推送数据,推送失败,事务跟着回滚。
针对这种场景,也是可以支持的。事务中的自定义操作将作为函数的形式传递,在基础数据中设置好,持久化时就会执行它。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ave(DefaultOrderSaveCmd cmd) {
// 获取构建器
AbstractFlexibleEntityBuilder<BaseOrderSaveCmd, OrderSaveE> entityBuilder = getSaveEntityBuilder();
// 设置基础数据
entityBuilder.setBaseData(cmd);
// 对基础数据进行部分更改,例如设置保存事务中需要进行的操作
cmd.addSaveConsumer(order -> {
// 有的自定义操作需要放入保存事务,如果失败,订单数据也会回滚
// 省略代码······
});
// 构建保存实体
OrderSaveE entity = entityBuilder.build();
// 持久化操作
orderDao.save(entity);
return entity.getId();
}
// @Transactional
public String save(OrderSaveE entity) {
// 保存订单
// 省略代码······
// 保存产品
// 省略代码······
// 保存附件
// 省略代码······
// 执行保存事务中的函数
entity.getSaveConsumers().forEach(x -> x.accept(entity));
return entity.getId();
}
以上基本介绍完 entitybuilder。这里还是强调一点,我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思想、一种规范,因为作为工具,entitybuilder 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感谢阅读。
参考资料
相关源码请移步:https://github.com/ZhangZiSheng001/zzs-code-thought/01-entitybuilder-demo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https://www.cnblogs.com/ZhangZiSheng001/p/1447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