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www.cnblogs.com/poloyy/
一、HTTP 请求默认值界面介绍
乍眼一看,其实跟 HTTP Request 的界面基本一样,少了一点点东西而已,所以这里就不介绍每个字段的含义了,来说下注意事项
1.1 重点
- HTTP 请求默认值可以直接添加到
线程组下面,也可以添加到某个HTTP 请求下面 - 如果是在线程组下的 HTTP 请求默认值,那么它的
作用域就是该线程组下的所有 HTTP 请求,包括子级、孙子级、孙孙子级的 HTTP 请求 - 如果实在某个 HTTP 请求下的 HTTP 请求默认值,那么它的
作用域就只针对这个 HTTP 请求 - 线程组的 HTTP 请求默认值的
优先级小于HTTP 请求下的 HTTP请求默认值 - 当然啦,所有 HTTP 请求默认值的
优先级都比 HTTP 请求低
1.2 例子
1.2.1 测试计划树结构
一个线程组下的 HTTP 请求默认值(1),两个 HTTP 请求下的HTTP 请求默认值(2、3)
1.2.2 第一个 HTTP 请求默认填写的内容
设置了:协议、host、端口、编码、参数
1.2.3 第二个 HTTP 请求默认填写的内容
设置了:host、端口、路径
1.2.4 第三个 HTTP 请求默认填写的内容
设置了:host、编码、参数列表
1.2.5 看看 Flask-json 的请求体和响应体吧
可以看到
【2--请求默认值】里设置的host、端口、路径把【1--请求默认值】设置的覆盖掉了- 又因为
【1--请求默认值】设置了编码和参数列表,而【2--请求默认值】没有设置,所以直接拿了【1--请求默认值】的值 - 但有个问题,HTTP 请求本身有设置请求数据(JSON),
请求数据是不会被覆盖的,而会把【1--请求默认值】的参数列表和 JSON 数据拼接在一起,拼接后的数据结构是错误的,所以请求会报错 - 即使 HTTP 请求默认值里面设置的是 JSON 数据,也不会合二为一,仍然会报错(如下图)
1.2.6 看看图片文件上传接口的请求体和响应体吧
可以看到
【2--请求默认值】里设置的host、编码把【1--请求默认值】设置的覆盖掉了- 而这个 HTTP请求的请求数据是也是参数列表形式传参的,这样就可以拼接成功了
- 最终会把两个请求默认值的参数列表
拼接起来再传递,即使参数名一样,仍然会分开传,而不是覆盖参数值(可见下面的扩展小例子)

二、总结
HTTP 请求所需的各种 字段值(host、端口、编码、请求数据等等),取值的顺序(优先级)是:
- HTTP 请求本身设置的值
- HTTP 请求下的 HTTP 请求默认值设置的值
- 线程组下的 HTTP 请求默认值设置的值
2.1 最后一句话
有多个 HTTP 请求默认值时,除了参数列表或请求体数据是会拼接之外,其他字段值的取值顺序就是按照上述的顺序来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