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测试找BUG总结

    测试找BUG总结

    1、对业务模块的理解要全面、深刻。

    即:对此次新功能或者功能改进相关的业务要理解透彻。

    好处:

    1)对此次需求的合理与否可做出判断。

    2)对相关联的其他测试点需进行测试,以防之前的相关功能失效或开发将相关功能误改坏。

    2、对整体流程要理解透彻。

    好处:如测引擎算法时,相关需求的改动要看整体流是否走得通,看逻辑是否正确。

    3、提测多了以后,要善于总结哪些是开发的易错点、易遗漏的点,发现后不仅要在测试时予以测出,还要告知开发此处易错,帮助开发分析原因。

    如:若是因为对此处业务理解不到位,测试可以写一些清晰易理解的说明文档给开发,以帮助开发弄懂和理解业务;若是代码方面的技术漏洞,比如:在更新的时候会报空指针,则要告知开发增加此处的判断非空,并形成代码规范。

    4、若是开发新人,则测其开发的功能时,要格外重视,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代码逻辑方面,测试点都要细和全面。当测试人员手中有多个测试任务并行时,要提早进行测试此需求。

    原因:此为易出错的地方,也应在测试早期就着重测试,尽早测试完成,不要因为需求简单或者自己对此需求熟悉而留到最后,因为新开发人员的修改bug速度较慢,且改完后可能引出新的bug,再次发现bug并修复是需要时间的,可能会因为此而延期;若无法延期,带着小bug匆忙上线,可能线上会出现未预期的bug的风险。

    5、 如果一次迭代版本中,有多个需求。要先测需求逻辑较复杂的、较难测的需求。

    好处:

    1)逻辑较复杂的需求,其中的错误点和隐藏错误点在大概率上是较其他需求多的。应预留出较多的时间来测此需求。在报出bug,开发修改的过程中,可穿插测完较简单的其他需求,节省整体的测试时间。

    2)预留出较多的测试时间,能够对此复杂需求进行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测试,能更多的发现隐藏bug。

    3)bug有群集现象:发现问题越多的地方,隐含的缺陷也越多,需要重点处理。

    6、先证明此功能是可用的,再证明此功能是不可用的。

    即:先证明此次开发的实现结果满足产品的需求,即:按照需求文档进行功能点的测试。再破坏性的进行测试,以保证功能是健壮的。如:以小白用户的角度来测功能(易用性);以破坏软件的想法录入一些非法值、进行非常规流程的操作;以及压力测试等等。

    7、功能开发完成后,开发人员需先进行自测,然后再交付给测试,有利于增加测试冒烟测试的通过率,能更早的进行测试。如果是平台方面的需求,在开发自测后,应告知产品,让其对此需求的界面UI布局和前台功能进行简单的操作使用,确认符合产品预期的原型后,再进行测试,防止开发做出的结果不是产品想要的,在测试完成后或者在上线后,产品才发现开发做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则会出现返工现象,以及可能带来客户满意度和公司金钱方面的损失等。

    8、 在测试前,测试人员应写好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用例评审会,此会的参与者有相关产品、开发和测试人员,最好还加上测试主管(测试主管对业务的整体流程和之前相关需求了解更全面,更易发现需求和开发中的隐藏的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指正)。产品和开发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用例有不足之处,要及时对用例进行提问或补充。在此测试用例评审会中,开发也可知道测试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的,对其以后自测方面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直到产品、开发对此用例认可后,即可开始测试。

    9、每次测试完成后,要对此次需求做总结。

    如:

    1)自我反省测试点是否全面,以及总结在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办法,以便在以后的测试过程中再次遇到,能够及时知晓该如何应对。

    2)要对业务、代码架构和整体的测试流方面,逐步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全面,对涉及较多模块的需求才能测得更快更好,也才能发现更多的隐藏bug。

    3)应将测试过程中新增的需求点,补充到wiki中,形成一个书面的完整知识体系备忘录,以便以后自己复习、查阅和供其他同事了解。

    10、责任心是测试人员所必要的。要对bug负责,对软件质量负责,对最终用户负责。

    11、测试自动化。自动化是对软件整体的可用性、性能等方面进行的校验。

    优点:

    1)对程序的回归测试更方便:能解放重复的手工测试,大大节省测试时间。

    2)可以执行一些手工测试困难或不可能进行的测试。

    3)能对软件质量方面增强信心。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测试工作中,对找bug的一些思维方面的总结,分享给大家,感谢阅读。

  • 相关阅读:
    [Luogu P3626] [APIO2009] 会议中心
    杭电 1869 六度分离 (求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
    杭电 1874 畅通工程续 (求某节点到某节点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模板
    杭电 2544 最短路径
    POJ 1287 Networking (最小生成树模板题)
    NYOJ 1875 畅通工程再续 (无节点间距离求最小生成树)
    POJ 2485 Highways (求最小生成树中最大的边)
    杭电 1233 还是畅通工程 (最小生成树)
    杭电 1863 畅通工程 (最小生成树)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er/p/1284651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